APP下载

中国记忆学者口述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以冯其庸先生为个案

2015-07-22宋本蓉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北京100081

图书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口述史资源库学者

宋本蓉 田 苗(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北京 100081)

中国记忆学者口述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以冯其庸先生为个案

宋本蓉 田 苗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北京 100081)

〔摘 要〕文章概述了2012年8月到至今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为学者冯其庸先生建设口述资源库的实践过程,探讨了学者口述资源库的建设。

〔关键词〕学者 口述史 资源库 实践 冯其庸

从2012年8月开始,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为“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著名红学家、文化学者冯其庸先生做口述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以录音和录影等方式记录下冯先生所亲历的社会事件、人生经验,以及学术研究和思想历程,再把音频转录为文本,建设成为拥有录音、录影和文字三种形式的学者口述资源库。

国家图书馆自2012年正式启动中国记忆项目以来,中国记忆项目中心以采集口述文献和影像文献的方式,建立专题文献资源库体系,冯其庸口述资源库建设即是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一次重要实践。丘成桐、叶嘉莹、顾方舟和黄能馥的口述资源库建设也正在进行中。以口述为特征的资源建设是以口述文献、影像文献直接记录历史的口述资源库,是珍贵的文献资源,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图书馆馆藏文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记忆项目用新技术、新载体、新理念将个体记忆抢救、保存下来,汇流成河,形成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补全我国文献收藏体系,创造出特色史料,并代代流传下去。这些记忆资源可为历史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可为国民教育和公共文化生活提供生动的内容,还可为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业提供鲜活的素材。

1988年8月,在第11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Saluou Mbaye)认为:“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1];美国学者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chie)认为:口述历史访谈指的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interviewer),向受访者(interviewee)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和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2]。美国口述历史协会(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1999年10月在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召开的第33届年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收集、保存、使用和撰述口述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口述史学的理论和方法,2004年12月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已经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口述历史的研究和实践中来。

1 访谈前的准备

冯其庸(1924-),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人。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冯其庸先生被视作红学研究的“定海神针”, 在近40年的研究中,他著有《论庚辰本》、《曹雪芹家世新考》等30余种红学专著。冯其庸先生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成就突出。他晚年致力于西域学研究,数次踏访我国西部地区,并力主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设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次将西域学纳入国学研究视野,还著有《瓜饭楼丛稿》和《瓜饭楼外集》。

冯其庸先生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独特的建树,他还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这些亲历、亲闻的珍贵历史资料还未被完整记录。杨立文先生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与运作过程、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活动、人们之间的往来与谈话,就常常没有文字记载,特别是那些内幕的、机密性极高的事情,有文字记载的就更少。口述历史可以帮助克服上述诸多不足,它将大量没有文字的历史转化成文字,将极少数人知道的历史秘密公之于众,传之久远”[3]。以讲述的方式复现或呈现历史,这样的讲述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本身就是历史。这也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建设这份口述资源的出发点,为的就是给研究者提供一份亲述的原始资料。

记忆力会造成误差,口述会显示出主观意识的东西,也可能因为时间状态等其他因素不同,从而口述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访谈前期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1 原则和前提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对冯其庸先生的记忆资源进行发掘、记载,不仅将他自身的记忆保存下来,也能从记忆之中,透视出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普遍的、共同的命运和经历。这种具有亲历性、实证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口述历史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访谈者的知识储备、对录音和文本的校注、摄影和录音的专业要求将会影响资源的建设质量。因此在资料和技术上都需要充分的准备。选择访谈者、梳理冯先生的学术著作、对冯先生生活年代的常识性认识、了解冯先生学术研究领域的大事件,做好访谈前的准备工作:器材、摄影师、灯光、存储格式等,都需要有预先的方案。口述历史是留给未来的,因此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站在超越眼前需求的立足点上来工作。

1.2 学术和技术

他人研究冯其庸先生的著作主要有三种:叶君远著:《冯其庸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叶君远著:《瓜饭楼丛稿附·冯其庸学术简谱》(青岛出版社,2012年1月);叶君远著:《冯其庸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6月)。尚缺少一份冯其庸先生自述的成长、学习、工作、研究、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口述史料,我们采用口述史研究中最严谨、时间跨度最长、呈现个人完整生命史的工作方法,为冯其庸先生记录一份全面完整的口述历史。

将人的记忆记录下来,使之不再仅依赖于大脑为惟一载体而独立存在,这需要技术支持才能实现。当记忆成为资源库,就可被保存并被有效使用。

录影、录音的设计,我们准备了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使用两台摄像机。访问以受访者为主导,而采访者仅负责提问,两台摄像机拍摄口述者。一台拍摄中景、一台拍摄近景,两者构图原则相同。这样做将便于后期的剪辑与使用。人物主体应在画面中央稍稍偏左或偏右的位置(视构图需要而定),而视线应与偏移方向相反。采访者应坐于摄像机一旁,与受访者视线同侧。

第二种方式,使用三台摄像机。访问采用类似于对话的形式,即受访者与采访者话语量相仿,则一台拍摄受访者,一台拍摄采访者。两台摄影机都应位于采访者-受访者轴线的同侧。景别为中近景,采访者应在画面中的位置应与受访者相对,视线也相对。

使用外接麦克风进行录音。领带夹式无限麦克风是最好的选择。摄影机在连接外界麦克风的同时,也要保留一路参考音。一般情况下,参考音应在一路,外界麦克风应接二路。每次访问开始前,应调整录音电瓶,在-12db~-16db之间。同时用一部数字录音机(录音笔)进行参考音录制。

1.3 方案和沟通

根据以上学术和技术的准备,以及基础资源的梳理,初步整理出冯其庸先生年表,并制定拍摄方案。中国记忆资源建设虽然有明确的宗旨、确定的内容、可靠的建设途径,但是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还需制定周密、细致的采访方案。制定具体的采访方案是项目付诸行动的第一步,它关系到整个采访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是决定采访成败、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访谈时长初步估计是50小时左右。经过与冯其庸先生沟通,约定每周进行两次访谈,每次在下午3点以后进行,大约是两小时。因此访谈的环境定在冯先生平常会客的西屋,这里下午的自然采光好,如果是晴天,略微补一点光即可。这个环境本身就具备舒适和轻松的气氛,如果面对着一位好的听众,谈话自会坦然自如。

口述史家谢娜·格卢克曾说过:“最好的口述历史恰似受访者的一方独白,而这种独白却是经由访谈者点头称是、会心微笑、专心倾听、一再鼓励,外加明确的补充和慧黠的题目设计所激励出来的。”[4]访谈前研读相关资料,熟悉受访者经历的相关历史事件,在访谈中建立融洽的关系对访谈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意义。

准备采访方案和沟通之外还需要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每一次具体的采访都做好分主题、有针对性的采访计划,每一次的工作也得根据采访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必须考虑到口述史、影像史资料采集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提前做出预案,争取成果的最大化。这是由口述史、影像史的采集对象与采集方法所决定的,因为面对的是动态的、变化着的人与环境。

2 访谈

中国记忆资源建设以口述史、影像史为主要特色,重点围绕音频、视频文献展开,属于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新型文献。资源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资源采集,自2012年8月8日至2014年7月15日完成。访谈地点为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冯其庸先生家。宋本蓉作为采访者负责梳理冯其庸先生的相关资料、做访谈提纲、做后期速记文稿校注、整理口述史文本。杨天硕为摄影师。赵亮为摄影助理。韩尉、张宇、范瑞婷、满鹏辉、刘东亮、孙骁参与访谈拍摄工作。统计如下:

第一次拍摄准备了三台摄像机,其中两台摄像机是为冯其庸先生准备的,一台拍摄中景,一台拍摄近景;还有一台是为访谈者准备的。第一次拍摄结束以后,我们修改了拍摄方式,减少一台为访谈者准备的摄像机。因为冯先生可以就一个话题或者一个内容做一两个小时的完整讲座。口述的本质就是叙述历史的主体是活生生的,此刻在场的,除了有语音之外,还有身姿、体势、表情、语调。为了使口述能尽可能自然、完整呈现出来,因此在访谈开始前要沟通当天的话题和内容,讲述过程中尽量不打断,只是在冯先生讲述中,如果涉及到年代和人名的时候,如果记忆有误差,做一些提示和询问。

在访谈进行中,用心倾听很重要,也要有敏锐的意识,尤其对有价值的问题点要追问和鼓励,善于发现问题,打开缺口,对口述的进行有重要的意义。一次访谈中,冯先生提到他曾看到阿炳先生演奏,至今对那段音乐记忆犹新。我们随后寻觅到阿炳先生的录音,刻录成盘,带给冯先生。冯先生再谈起阿炳先生的一些旧事,亲见的、亲闻的,感叹不已。

做好口述访谈的档案,每一次的访谈都要做完整的记录登记表:访谈时间、访谈地点、访谈时长、访谈话题、摄影师及其他相关信息。并适时收集访谈内容涉及的文件资料、照片、作品、著作、物品等相关资源。访谈结束后再沟通好下次访谈的话题和内容,调整问题清单,准备下次访谈的资料,以便在访谈进行中能及时提供人名、地名、时间和其他一般容易遗忘的资料来协助访谈顺利进行,不遗漏关键的事件和人物。

3 保存整理

在中国记忆资源建设中,对于受访者口述资料、影像资料的保存和整理是一件十分繁重而又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不加以整理,采访回来的资料顶多是一些素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也背离了图书馆利用文献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宗旨。

3.1 登记和归档

拍摄资源首先作为原始文献保存,同时附有一份备忘录,内含受访者、采访者的所有信息。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所有的技术手段、问题清单,以供别人使用该口述资源时可以作为辅助信息资料。

采集资源进入馆藏的第一步是根据统一规范的命名规则对对象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对全部素材进行详细登记,添加说明文档。包括专题名称、文件名称、完成时间(拍摄起止日期)、责任者(口述史采访者和受访者、影像史项目负责人等)、素材类别(视频、图片、文档等)、数量(或时长)、格式等主要信息。

3.2 校注和剪辑

对录音进行文字转录,这份转录文本要忠实于讲述者,不做任何的整理和修改。讲述中如果涉及到时间、地点、事件、人名、作品名,要参考相关资料进行仔细核实。借助书籍和各种资料做好校注。对于受访者要求不能公布或者限制了公布时间的段落,做好标注,以便在剪辑时候做进一步的技术处理。

影像和声音共同保留了采访当时的气氛,语气、手势、表情和许多由语言表达不出来或不宜用语言表达的言外之意。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加深对信息的全面了解。因此影像剪辑也是重要的工作。把所有影像剪辑成一份影像文献,转录的文本作为字幕。这是素材级加工,即对视频资源进行最低限度的剪辑处理,只删除不含有效文献信息的视频片段。同时,对于受访者要求不能公布或者限制了公布时间的段落做好技术处理。关于这个问题,冯其庸先生的影像文献剪辑主要有三种情况需要处理:第一种,冯先生在讲述中就说明,讲过的这个段落不要公布,“文革”中有些人是违心作恶,有些人是真心作恶,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去世了,也不愿再计较什么,有些人还活着,也不愿再惹麻烦,所以不要公布。这样的段落标记清楚,做好处理。第二种,冯先生讲述以后,提出讲述的事件可以公布,但是希望不要出现人名。这样的段落,也会做相关的技术处理。第三种,在后期的文稿整理中,冯先生审读口述文稿,发现有讲述得不确切或者错误的地方提出来,在剪辑影像的时候要做处理。这样的段落会根据情况删除或者做注。

此外确定受访者、时间、关键词等元数据标识,为将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检索建立基础。读者可以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调取索引库的数据,从而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即成为一份同时具备声音、影像和文字的冯其庸口述资源库,是完整保存原貌的口述历史。

这份口述历史将永久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因为涉及受访者的隐私,须尊重受访者的意愿,以书面协议的形式约定是否可以公布录影、录音和文本。“图书馆作为人类记忆的‘公共大脑’,让有文字的文化、无文字的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让过去的文化、现代的文化在这里双重交流;让静态的文化、活态的文化在这里互通共存。”[5]国家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那些研究冯其庸先生的人提供了文字资料,并且同时提供了口述资料,这样形成的是一个多维度的知识资源空间。

3.3 整理和出版

声音有声音的传播方式,文本也有文本的呈现方式,所以口头讲述转化为文本后,需要进行整理和编辑,要做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语言规范,才能被理解。在对转录文本进行处理时,要尽量保持受访者的叙述方法与语言风格。

受访者在讲述中的音调、重音、语气都用文字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用文本的规则来尽量呈现。比如有一段访谈,冯其庸先生描述他听到瞎子阿炳的演奏,语言是非常精彩的,也极具画面感。作为口语听起来,碎片的语言和感叹语气自然而然,通俗易懂。“我们听《昭君出塞》的这个曲子,他的琵琶曲子,使你感觉到:一个是马蹄奔跑的声音,“噼噼啪,噼噼啪,噼噼啪”这个马蹄声音;一个是军士带着剑,带着水壶,互相碰击,“嘀嘀呱,嘀嘀呱” 这个碰击的声音;还有一个呢,北方的大风,“呼哈,呼哈”的风尘的声音,这几种声音都组织在《昭君出塞》的琵琶曲里面。让你一听就是觉得,在塞外沙漠里头奔跑,马在奔跑,战士们碰击,风呼啸,尘土满天这种感觉”[6]。这是最原始的转录文本,忠实的根据录音记录下来的,如果不加整理,一般人不能感受到这段讲述的精彩。文本没有语调、节奏和受访者的表情,也没有当时情境下的交流和气氛,必须要经过整理才能传达出清晰正确的信息。

冯其庸先生在讲述中一般会在提到人名、地名的时候,讲清楚是哪个字,例如:“小学校长呢,叫刘诗棠,刘少奇的刘,诗词歌赋的诗,海棠的棠。这个刘诗棠先生呢当地老百姓都很敬重他,他因为很热心很认真的办学,所以大家习惯叫刘先生叫诗棠先生。”[7]再加上《冯其庸传》、《瓜饭楼丛稿附·冯其庸学术简谱》两本资料,大部分的人名、地名、事件、作品都能确认。个别无法确认的信息,我会列出来,请教冯先生。

说话只说半句,听的人如果具备相似的知识结构,也能够听出意思来,然而这样破碎的句子不适合在正式文本中出现。比如:“但是刚才说的乾隆十九年的甲戌本比后来两种早,那应该说是非常珍贵了,事实上呢也确实比较珍贵的。但是存在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甲戌本,并不是真正乾隆十九年当时抄录下来的,它跟己卯本、庚辰本还不一样。己卯本我认为,现在的己卯本就是怡亲王府家的抄本,也有人反对这个观点,但是拿不出证据。认为就是,认为怡亲王府抄的这个己卯本,原本不是这个本子,就是照怡亲王府的己卯本原本过录的本子,这个叫完全空说无凭,你如果两个己卯本都在,当然你对,这哪个是怡亲王府的原抄,哪个是后来抄的,现在仅存这一个己卯本了,而这一个本子上恰好有避“晓”字的讳,避“祥”字的讳,这个别人借去过录,他没有必要去避讳啊,他可以不避这些讳,你看其它那些《红楼梦》的乾隆抄本没有避这些讳了,只有庚辰本遗留了一个。”[8]这一段讲述,信息量很大,对涉及到的问题,冯先生有几篇文章论述过,

因此这样的段落需要在保留语意的前提下做适当调整。

经过半年的时间,口述文稿整理完成。速记大约52万字,去掉重复讲述的部分内容和冯先生要求现在不能公布的部分内容,口述文稿大约33万字。整理完成的口述文稿请冯先生审阅,因为受访者比任何人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说什么,也更有权决定哪些内容可以公开。审阅过程中,冯先生自己也有一些删减、润饰和增补。这一部口述自传文本将在配好图片以后出版发行。

中国记忆,为当今和后世积累可供国民学习和研究的原始资料。一代代中国人把自己的记忆储存在图书馆、分享给别人、流传给后代,图书馆也终将成为人民的心灵寄托之所、民族的精神家园。

(来稿时间:2015年6月)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外事处.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在会报告集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69

2, 4.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实务指南.王芝芝,姚力, 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2, 83

3.杨立文.口述历史刍议.纵横,2002(8):1

5.游明元.留住渐渐远去的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的地域性.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扉页

6-8.摘自冯其庸先生访谈转录文本。

〔分类号〕G25

〔作者简介〕宋本蓉,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田苗,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

Practice on the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Scholars——Take Mr. Feng Qiyong as an Example

Song Benrong Tian Miao
(China Memory Project Center of National Library )

〔Abstract 〕Through the practice on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the scholar Mr. Feng Qiyong by the China Memory Project Center of National Library,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practicing began in August 2012,discusses the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scholars. Practice by National Library on oral history on scholars is conducive to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ollection of oral history resources on scholar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nterviewing and collecting of oral history by libraries.

〔Keyw ords 〕Scholars Oral History Collections of resources Practice Feng Qiyong

猜你喜欢

口述史资源库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学者介绍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数控加工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于共享资源库的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研究
学者介绍
黄梅香自苦寒来
论口述史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赣剧口述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