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真善美是历史教育的原旨

2015-07-22陈海军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2期
关键词:真善美理性公民

陈海军

近十年来,社会上屡屡出现啃老、厌学、媚富、盲目追星等现象和坑爹、弑亲、杀友等极端事件。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出现,固然与社会风气变坏有关,但教育也脱不了干系。因为现行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非素质教育,德育缺失在所难免,公民教育和素质教育无从谈起。本来可以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历史科目,也被纳入中考的必考科目,教师和学生都为追逐中考分数而教和学,狂背狂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也味同嚼蜡。改革阻力很大,也与社会上没有一支成熟的公民队伍配合有关。

那么如何培育理性和成熟的公民呢?首先得靠教育奠基。初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可塑性很强。因此,初中历史教育应彻底从应试教育的阴霾中走出,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理性教育回归,向素质教育和公民教育回归。

一、初中历史教育中真善美的内涵是什么?

历史教育通过回顾历史、着眼现在、放眼未来,目的是引导学生比照历史,借鉴反思,做真善美的人,行真善美的事。真善美在语文和文学语境中,普遍或约定俗成的定义为纯真、善良、美好的心灵品质,与假恶丑相对,作为个人对自己道德和心灵的高尚追求是可以的。政治中的真善美,多作为标签和宏观的说教,用好人好事来叫人向善。

但在历史教育的语境中,真善美的涵义是丰富的,而且是独特的,上面的诠释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语境中,真善美的内涵至少包含三层:一是真为纯真、真诚、真相、真理,善为善良、完善、改善,美为美好;二是从判断力来说,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第一步;三是从行动力来说,怎样追求真理、改良人事、使自己和周围及现实更美好。呈现史实,能比较、分析、判断,然后思考决定采取什么措施能向真、向善、向美。在教人真善美的科目中,历史是最具有理性说服力的,最容易矫正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简言之,历史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判别是非、追求真理、改善现实、使未来更美好。

二、初中历史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呢?

1.求真,历史教育的第一要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历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据史实,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多角度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追求真相、真实、真理和规律;并反观检视自身行为,作真人,说真话,办真事。

譬如对李鸿章的评价,以前正规的书籍和教材的一致表述是,李鸿章是清末封建地主阶级的大官僚,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签订了若干屈辱条约,出卖国家利益,是民族罪人。被贴上投降派和卖国贼的标签,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可随着史料的丰富,独立治史精神的渐进,史学研究的深入,李鸿章的形象开始丰满起来,人们突破了成见和偏见,开始客观的看待和评价这个乱世中的专制下的官吏。

提到晚清从实践上学习西方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不能不提李鸿章,不能不提其建树和功劳。在课堂教学中,可列举李鸿章的不同叙述材料三则,让学生评价李鸿章;然后再给出前人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一个人?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性判断,寻求真相,不可盲从权威,盲目附和。只有从怀疑出发,寻出历史事实和真相,才能不被成见、定论和权威所束缚,得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合于道义的行动。求真是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公民必备素质的前提,更是历史教师育人的首要任务。

2.求善,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

善,不仅是指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更重要的是指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正自己,造福社会。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好地寻求变革、完善和创新,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新整合教材、精心设计环节、挖掘致善因子。

譬如《新经济政策》一课的教学,先用大屏幕给学生展示材料,包含农民、工人、士兵的不满和反抗,列宁的名言,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实施效果共四则;然后设计三组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三年国内战争后,苏维埃俄国又面临着怎样的新危机?列宁是怎样认识的?②列宁是怎样改变政策克服危机的?改革有哪些成效?③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从列宁身上学到哪些东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挫折时怎么办呢?这样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从历史反观自身,从伟人对待困难的方法、态度和行动,认识到社会就是在不断变革创新中克服危机、向前发展的,逐步养成正视困难、勇于革新的习惯,更好地成长。

我们的历史课应该充分发掘其追求进步、止于至善、造福人类的精神价值,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引导学生积极向善;教育学生“己欲立而立人”,引导学生反思完善自身,且利善他人;直至长大后工作,致力于革新求善,助推社会进步。求善是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理性和成熟公民的必备素质,更是历史教师育人的主要任务。

3.求美,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历史学科同样如此,历史具有特殊美感,是多维度的立体的美,是多层次的厚实的美,是由表及里的可细细品味的美。如果历史教学仅仅为了应试的需要,罗列史实让学生记忆,我认为是犯罪。学校和教师应该创造条件给学生呈现历史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老师应发挥聪明才智,给学生勾勒美的历史规律。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置身于美的氛围,接受美的熏陶。

譬如《秦朝的统一》由大屏幕展示雄伟的长城开篇,从感受长城的壮美,链接到始皇的创举;《贞观之治》由投影《步辇图》切入,从观察画面人物的逼真,过渡到民族和美与社会和谐;《美国南北战争》由“林肯纪念堂”导入,不仅欣赏建筑本身的美,更重要的是穿越时空,去缅怀林肯总统的功绩。

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这就是历史规律的曲线美。我们教完一个专题或一本教材后,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历史知识、认识历史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而趋势是不断前进的、上升的;进而正确认识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失误、挫折、阻碍,积极面对,不断完善自己,趋于美好。历史中蕴含着智慧美、创造美和规律之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认识美、进而创造美。求美是学生心智健康成长的归宿,也是理性和成熟公民的重要素质,更是历史教师育人的终极指向。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陈集中学)

猜你喜欢

真善美理性公民
论公民美育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十二公民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