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15-07-21荆棘
荆棘
7月10日,3D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全国上映拼杀暑期档。这部蘸满“打造自己的英雄”的中国动画情怀的大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八年,凭借东方价值观的呈现加上好莱坞式的技术与发行,在国内上映之前已在戛纳创下中国动画片海外销售纪录,并冲上了各大平台的话题榜。
一只中国猴子的英雄梦想与情怀
“让小朋友唐僧帮孙悟空找回初心,成长为大英雄”是电影《大圣归来》不同于以往西游题材的独特之处——
电影从“后齐天大圣”时代切入,已于五行山下寂寞沉潜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俗名江流儿的小和尚误打误撞地解除了封印,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初心,完成自我救赎。
单从人物造型上,《大圣归来》也和传统的西游题材迥然不同,不仅有酷大圣、萌唐僧和二货八戒,还有大魔王“混沌”、不会说话的“土地公公”,性感的女妖怪和史上最帅的一条龙,他们都出自神怪巨著《山海经》。
在欧美市场,中国有三个IP是最著名的,一是李小龙,一是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就是孙悟空。即便是好莱坞,也一直想发掘《西游记》这个东方神幻的题材。国内电影市场上,从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到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都取得了超过10亿元以上的票房。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还没有在国内上映,仅通过海外市场就收回了总投资的1/4。
“这个‘Monkey King让人联想起‘Bruce Lee”,有不少海外买家说:“它让我感受到了东方文化的神秘、东方功夫的美和东方式想象力的飞扬,不仅CG技术很成熟,而且有自己的价值观。”
“打得好看”是这部电影的重要特质,“每一秒都是桌面,连空气里的灰尘都做得特别棒。”《大圣归来》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8年,初衷是为了彰显侠义精神,塑造自己的英雄,电影吸取了胡金铨、张彻、李小龙、袁和平…诸多动作精髓,但因为神幻英雄可以不受肉身和重力的限制,这就给更多想象力激发出空间,“是任何一个大侠都完成不了的”。
“亚洲人演的电影,在欧美市场普遍卖不上价钱,主要还是文化上的排斥,但是动画片却是一个突破口。”在制片人冯奕看来,“中国以往的动画片有较强的低幼倾向。而《大圣归来》和我们熟悉的好莱坞动画电影一样是全年龄段的,它所弘扬的‘凭爱和勇敢找回梦想和初心的价值观也具有世界性。”
海报是一部电影最直观的宣传品,《大圣归来》名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海报所展现的东方价值观令西方观众脑洞大开——原来“佛”和“魔”在东方并不是对立的,他只是人本心的两面,找到内心潜藏的梦想就可以驱掉心魔,成佛?还是成魔?全凭你怎样勇敢地选择,“to be or not to be”这样跨文化的英文翻译也令西方观众会心一笑。
“这部电影中,西游只是外壳,讲述的却是现实社会的话题,儿童可能看的是精彩的画面和西游的人物,成年人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当下的自己。”冯奕表示,“无论是欧美的买家还是亚洲的买家,都对这个故事表示了赞赏,他们的原话是‘这不仅是一部动画片,它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
动画30年:一个时代的“失语”与“失身”
“我,幼儿园钟爱猫和老鼠,一年级幻想成为哆啦A梦,二年级看了N遍神龙斗士,三年级足球小子改变了我的生活,四年级迷恋柯南,五年级樱桃小丸子强势来袭,六年级知道宫崎骏的剧场版。而现在的孩子呢,幼儿园喜羊羊,一年级喜羊羊,二年级喜羊羊,三年级喜羊羊,四年级喜羊羊,你五年级六年级还是喜羊羊。”这是一段流传很广的段子。
恐怕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动画会被专门强调冠以“原创”的字样。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原创动画在中国几乎集体缺失,中国动画公司基本以加工公司一种形态呈现。
1991年之前,我国动画片共获得46个国际大奖,被国际评论界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也正是这一年起,我国动画片竟然10多年与国际奖项无缘。
真正让人扼腕叹息的发展中断,是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等为代表的动画长片。如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大闹天宫》意味着中国式的动画美学系统的建立的话,那么七十年代末的《哪吒闹海》则意味着这个表达系统的日臻完美,而八十年代初的《天书奇谭》则是中国动画电影第一次娱乐意识的觉醒。
如果查阅一下对应这三部影片同时期的美国迪斯尼动画,中国动画与之风格完全不同,但在各自系统内所达到的成熟度与艺术高度真可以说不相上下。可以说,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是中国主流动画与世界主流动画之间质量差距最小的年代。
事实上,当时蜚声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 其实是以宽松的创作环境、一流的美术大师、不计成本的精雕细琢为前提和后盾的。就拿《大闹天宫》来说,仅人工画稿就超过了7万张,投资成本保守估计也在100万以上,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不啻为天文数字。另外一些佳作,如由齐白石名作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源自齐白石的名作,集中国绘画、诗歌、音乐于一体的《山水情》等,无不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与时间。
如果说举国体制造就了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那么加诸中国动画的一刀来自真正的市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涌入中国的外资动画加工业以其相对优厚的待遇几乎在一夜之间血洗了中国原有的动画生产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国产动画开始没落的90年代初,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美影厂原画设计人员走了近四分之三。为了生存,美影厂的员工转而投向中外合资的动画企业——1991年,中日合资的兹普拉亚动画公司成立,当时在上海招聘30名原画员、80名动画员和 100名着色员,结果前来报考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五千人,资金的力量,不言而喻。
以剪纸、皮影、折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为手段的“工坊式”制作模式,显然很难抵得过日本、美国“多快好省”的大分工协作。
动画片传递给我们的,也应该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爱、责任、恐怖状态下的温馨
如果说从1941万氏三兄弟对迪斯尼的模仿之作《铁扇公主》到八十年代完全建立自己的审美系统是一个发展历程的话,那么近几年来,中断二十年重新出发的中国动画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模仿,当然模仿对象不止美国还有日本。
动画片市场这个蛋糕越做越大,但其中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让业内人焦虑,反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热门动画片,“低幼”几乎是其代名词。事实上,在2010年杭州国际动漫节上,外国专家甚至将其打为零分。
当然,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信息互通,全球合作,所谓建立自己独立的系统几无可能也无必要,但走向成熟或融入世界永远没有捷径。如果说会有一种中国式成熟动画的话,那么这种风格也是众多作品中某种自然流露的共性,即为“中国风格”。
三年前,制片人冯奕开始做《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发行预售,团队选择用好莱坞公司的方式运作海外市场,如预想的一样,西游这个项目比冯奕手里其他的动画项目更受国际买家的关注。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全球动画创作的趋势是“全龄化”,一部好的动画作品,所关注的应该是成人的“儿童心理”和儿童的“成人世界”。
“长达20多年的动画加工大潮席卷了整整一代中国动画人,把中国几代人建立起来的完整独立的动画语言和体系清洗得片甲不留,此为中国动画之‘失身。”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写过一篇文章叫《先失身后失语的中国动画》,他认为上海美影厂时期的经典动画是在“用自己的话讲自己的故事”,到了承接外包加工片时期就是“用别人的话讲别人的故事”,而今天很多努力模仿外国作品的国产动画则是“用别人的话讲自己的故事”。
“中国动画需要放平心态,将注意力转回到自身文化与真实情感为本的创作上来。”陈廖宇说,“即使短期内我们做不到与外来大片平起平坐,但至少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往前走。”
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全龄化和东方价值观的《大圣归来》无疑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尝试。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研究室主任薛燕平在英国攻读影视动画硕士学位期间,有件事给他很大震撼:他一个同学的孩子喜欢背动画片里的台词,并当场对着电脑里的《机器猫》背诵起来。让薛燕平陷入沉思的是孩子爸爸的话:“将来做动画片一定要认真啊,要知道你可能随便写的台词,我家孩子是拿来背的!”
1944年3月,漫画家卜劳恩自杀于纳粹的牢房。遗书中,他对妻子说:“……我为德国而画画……请把孩子抚养长大。带着微笑,我去了。”动画片传递给我们的,也应该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爱、责任、恐怖状态下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