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化处理焕发教材文本勃勃生机
2015-07-21胡燕群
胡燕群
【摘要】课程标准倡导“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对较抽象的事物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的呈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文本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教材内容转化成能听能看的视频内容。
【关键词】教材文本;视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的,虽然有的教材内容辅以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这些图片对教材内容的呈现与阐释显得十分有限,不够充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对教材内容进行可听可视化的处理,把PPT课件、FLASH动画及相关视频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让语文教材的文本更加生动有趣。
一、将文本中的事物图片化
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许多事物,由于学生生活的地域关系,也许无从接触,从来没见过,根本无法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事物。
例如:人教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写道:“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写冬天的小兴安岭一段还涉及动物紫貂、黑熊、松鼠等,学生对这些动物与植物不了解,就会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此,我充分运用了电脑网络,从网上下载了关于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等图片,也下载了紫貂、黑熊、松鼠等图片做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看,文本内容就显得逼真而生动,学生欣赏了动植物之美,就能更加理解课文中所写的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了。
二、将文本中的词语画面化
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比较抽象,就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意思,设计出相关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例如:《爬天都峰》一文,出现了“笔陡”“攀着”两个词语,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也很难理解。就可以从网上下载陡峭的石壁、攀爬石壁的情境,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可以用笔陡来形容,这种情境就是攀爬的动作。
三、将文本中的段落视频化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段落文字具有连续的活动的画面感,传统的语文课堂的教法是让一部分学生对着教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一部分同学闭着眼睛想象所读文本的画面与感觉,在以前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有的孩子受生活经历的影响,想象相当困难,体会感也肤浅,教师也可以充分借助网络中视频资料,让这些内容转化成视频让学生看,使文本内容活动起来。
《观潮》一文中,写潮来时、潮退后的段落是这样描写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我从网络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来相近的海啸灾难视频,让学生观看,感受相似的感觉,从而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气势。
四、将文本中的情节动漫化
同样,对于教材文本中具有连续活动情节的内容,也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动漫短片来展示其内容,也同样可以看,可以听。只不过教师要熟练掌握动漫画制作的技术才能制作出好的动画片。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首先以多种朗读、角色体验等方法,独具匠心地将古代神话的画面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从而走入文本。在课的开始,告诉孩子们,学习课文,要一边学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我:大家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回到很久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我又从网络里,下载了类似的声音,设置成文章读到这里时声音巨响。)(音响:巨大的爆裂声)
(开始学生双眼紧闭,听得很投入。听到音响后,学生有的不禁睁开眼睛,有的捂住了耳朵……)
师:听了以后,你刚才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我听到了一声巨响。
生2:我看到了一阵亮光。
师:那你看到谁在干什么?
生3:我看到盘古抡起大斧猛劈过去。
根据文本,让学生自行想象了画面以后,再来播放教师制作的相关动画,不仅能促使学生凭借形象感受课文内容,借助形象理解课文内涵,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并把自己想象的画面与教师设计的动画进行比对与补充。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化难为易,抽象内容直观化、视听化,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将教材文本辅以声音画面,进行可视可听处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2011版课程标准[S].
[2]人教实验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