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2015-07-21汤薇
汤薇
【摘要】语文选修课,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特色的一个部分,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选修教材应该怎样使用,大家都在黑暗中或微明中摸索。笔者也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学生,老师的有机配合,结合以练促教的方式,着眼于选修教材的整体性有效性的教学探究,希望能在选修教材教学的道路上找出一条相对正确的方法。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师生配合;以练促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科书是一套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精神而编写的共分五个系列16个模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百花齐放式的自由选择,让老师学生一时间适应不好,又由于师资、场地、课时的限制,选修课的“选”字很难真正落实,我们的选修课并不能赋予广大师生多少选择的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利用有限的资源,把选修课的功效发挥到最大,这成了所有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怎么使用选修教材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1个模块+1个模块>2个模块
所谓选修,“选”而后修,“选”而易成。选修课本本来就是供选择使用的,取舍也是必然的,要有所教又有所不教;选修之“选”还有一层意思,重要内容着重处理,次要内容淡化处理,同时调整次序,优化教学构成。
笔者在准备《现代散文选读》中《把栏杆拍遍》一文时,发现其中涉及了很多的辛弃疾的词作,不分析他的这些词,学生就很难理解文本中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和他的精神内涵,但把词全部讲一遍最起码要两课时左右,现在在进行的是散文教学,两课时讲散文中的词让我不禁有种主次不分的感觉。笔者也深知“大语文”的概念,也知道融会贯通对语文教学有利,但在目前紧张的课时中抽出两课时讲本主题以外的内容确实让人“心疼”。
就在笔者两相权衡难以抉择的时候,突然想起来在《唐诗宋词选读》板块中有一个专题是“‘龙腾虎掷的稼轩词”,教学建议里安排了两课时。虽然跟散文教学不是同时进行,但的的确确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之一,这样讲词讲散文就能两不误,学生学得全面深刻,老师讲的淋漓酣畅。而且把诗词跟散文结合到一起教学,避免了长期教授一个模块的枯燥乏味,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用了两个模块的书,收到的实际效果却远远超越两个模块。尝到了一点综合教学的甜头,下面对选修教材的整合推进就自然而然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跟“唐诗宋词选读”可以结合;“《史记》选读”跟“传记选读”可以渗透,总之,只要有心去发掘,总能找到选修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1份周末作业+1张测试试卷>2份试卷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般总把学生当作学习客体,实行单向信息流的静态教学。有些地方采用的“以练代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人诟病。“以练代教”固然不足取,但“以练促教”却是很好的一种方法。笔者所在学校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对选修教材做简单讲解,再让学生练习,然后教师有选择地讲解,在讲评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开展讨论,这样做符合运用探索式的动态教学的现代教育法,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思路开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注意了信息反馈和知识的横向联系,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师生情绪饱满,课堂气氛活跃。
三、1个老师+1群学生>2种思维
高中语文选修课不同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主要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何把这么多的活动融入教学中,这就涉及了学生主体论还是教师主体论的问题。通常二者难能兼顾,在实践中肯定要偏于一端。常见的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授、讲授、再讲授,辅以一两分钟的学生小组研讨,有的连小组研讨也忽略掉。这是不是选修课特点不得彰显的主要原因之一呢?
笔者正任教高二两个文科班的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象的相差甚远。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古诗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的冷漠,笔者心中充满了无助与无奈,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兴趣。偶尔一次课间学生的询问让我彻底崩溃。学生问:“老师,诗歌什么时候能教完啊?难受死了,换点其他的讲讲吧。”拿着这个问题去问办公室其他老师,发现大家都有相同的困惑。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找学生聊天寻求解决之道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跟我说他对苏轼的词特别感兴趣,但上课讲的内容太像考试复习,他随后向我讲述了他心目中的苏轼。在听到稍显不成熟但绝对个性化的解读苏轼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课堂上我对苏轼的解读是多么公式化,当时在场的其他学生听到他的解读也都觉得很有兴趣。在感慨自己教学“失败”的同时一条妙计涌上心头,为什么不让学生来讲解一些呢,学生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在讲的时候能有的放矢。
我想,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角色,虽然学生上课因个人而异,每次都存在一些不足,如有时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得延长教学时间等,但我觉得多一点时间用在让学生实践学习上,“适时”地浪费一些时间又有何妨呢?教师在指导中任务并不轻松,但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知识,教学相长,这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裁好、量好的衣服的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面对庞杂的课程,她们会恐惧,但恐惧往往来自陌生,只要我们在选修教材的道路上执着探索,提前揭开语文选修课的神秘面纱,变陌生为熟悉,在与她亲密接触时自然可以多一分从容。只要我们精诚协作,定会收到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中原,徐林样.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 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