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更好的办法专访大连医科大学王寿宇教授
2015-07-21王杰婷
王杰婷
在人们印象中,虫子总是让人厌恶的东西,提到它总会让人身心不畅,汗毛竖起。然而人们不曾想过,让你厌恶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挽救你生命的更好的办法。
王寿宇作为我国五谷虫研究者之一,他从研究五谷虫的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为患者找寻更好办法。
在与《科学家》记者交流的过程中,王寿宇更多地展现出的是一种“忠诚”,医者对于患者治病的仁人之心,科研工作者对于所研究领域的尊重与坚持。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004年,王寿宇在大连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也是在这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五谷虫。
2004年8月,辽宁省大连市的贾先生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左臂被一辆疾驶而过的大货车剐掉了。经过再植手术,胳膊虽然接上了,却因严重感染而面临截肢的危险。经过多次的清创处理,贾先生的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医院不得不通知贾先生准备截肢。
从意外受伤,断臂被好心人找到,手术完成后,又要再截肢,此时贾先生的心就像是在坐过山车,而在这种情形下,他还是抱有一丝丝的侥幸心理,也许会有“更好的办法”帮我保住我失而复得的左臂。
此时王寿宇带着患者的疑问,在导师王江宁的建议下翻阅国外前沿杂志、资料,希望能够找寻既能保住患者的胳膊,又能够清除腐烂组织的更妥帖的解决方法。
“在翻阅国外文献的时候发现了一篇关于活体蛆虫治疗感染的案例”,王寿宇通过E-mail与国外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但是将病人的资料及伤口照片发过去后,得到的回复却是“治不了”。
“我把患者情况通过E-mail告诉他们,把照片也发给他们看,他们却告诉我这个病例他们治不了,当时我也是有点失望。作为一项治疗技术,在国外即便成型,但是在国内也不能随便使用,所以我就开始翻阅我国的古籍,希望能找到相关治疗的办法。”王寿宇说道。
随后,王寿宇发现,我国传统医学亦有应用五谷虫治疗疾病的记载。《本草纲目》虫目第四十卷指出:“凡疔疮、臁烂可用五谷虫研末,香油调而外敷。鲜者更妙,取咸寒解毒。”而据中国医药《本草求原》《本草便读》记载,该虫(五谷虫)性寒、无毒,入脾、胃经,经干燥研磨后,供搽敷外用,能治疗臁疮、唇疔和痈疽等感染性外科疾病。
这个发现无疑为五谷虫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于是王寿宇等人从中医学的角度,开始了对于这个棘手案例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王寿宇还将治疗效果实时地与德国方面相关人员沟通,并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经过20天左右的治疗,病人的感染被抑制住了,创面也在多方辅助治疗的情况下自行愈合。
如若说这种治疗是一种冒险的坚持,那么如果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患者所面临的要么是截肢所带来的痛苦,要么就是由于溃烂而引起的败血症或血栓等其他并发症。
这个成功案例使王寿宇更坚定了五谷虫不失为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途径,而且它还可以应用在如糖尿病溃疡、压疮、脉管炎、创伤及再植术后感染、烧伤等难治性创面的治疗中。
所以他想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使这种治疗手段不单单是医院治疗某种疾病的技术,而是实现产业化的扩散,为更多的人带来福利。
我想做成这件事
经历了那次成功的“蛆除伤痛”,以及与国外专家的合作,使王寿宇萌生了出国研修的念头。
一次机缘巧合,美国相关研发团队向王寿宇抛来了橄榄枝,邀请他去美国念博士后。
2006年,王寿宇来到了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做访问学者,随后他又在德国汉德堡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分别作了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
“基础研究比如生物药物合成方面的研究美国是比较领先的。但是在五谷虫的临床、活体的应用还是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要比美国开展得好,同时也已经经过认证可以纳入医保范围。”王寿宇说道。
在国外留学的那段时间,他接触到了国际上对五谷虫最顶尖的研究理念。
其实对于五谷虫的研究,在国外同样也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战争期间,印第安人就用五谷虫来治疗野战伤。但随着抗生素的出现,五谷虫的治疗方法被慢慢地取代了。
而如今,抗生素已不再像曾经那样总是会将腐朽化为神奇,更多的是在超级细菌面前,抗生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如果抗生素无法再抵制新型超级细菌的到来。那么对于这类疾病,人类又将如何应对?
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相关科学家也从相关医药书上发现了五谷虫治疗的方法。
据王寿宇介绍,美国科学家首先将五谷虫体内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进行鉴定,确定其氨基酸序列,从而筛选出了丝光绿蝇,在这个检测中也包括对虫体的排泄物、分泌物和细胞进行鉴定。再将鉴定出来的基因片段反过来寻找载体进行构建,从而实现人工合成。美国为了研究这一课题,十年前在这方面花费的就有3亿-4亿。而在我国,虽然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要早于西方国家200多年,但是一直没有应用于临床,没有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不要仅停留在研究蛆虫的基因,为什么我们不能找寻一种方法,将它应用于创面治疗或者是外用药的生产,将研究的成果转化。”王寿宇说,“我们应该利用现有技术,融合一些中西药的特色,在生物治疗、机械治疗方面形成一种创新的理念,同时再将其转化为成果,有效的应用在所需人群上。”
也正是因为见识了五谷虫治疗的功效,王寿宇坚定地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选择回国孤军奋战,在医药界推广一项国人并不了解的全新的治疗技术。
真正懂得付出
“刚回国的时候,不光是患者,就连学术界都很难接受,我所研究的治疗方式是具有开创性的,这在医药界是很难的。”王寿宇向记者说。
但此时王寿宇却选择顶住各方压力,“我就在自己有经费的时候做基础研究,写文章,说服业内人士,列举成功的案例”,就这样坚持了六七年的时间,王寿宇终于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
如今小有成就的王寿宇在回顾那段艰难时光时,并没有表现出抱怨与不满,反而更多地透露出的是一种内心的安详,他说他感谢那些曾经给他们挫折的人,他觉得存在偏见很正常,但如果不付出,那就肯定不会获得成功。而他所关注得更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成为一名合格的科研工作者。
在与王寿宇交谈中,他反复向记者提到“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在他看来,只有将花费了诸多资金而得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老百姓们能够实际应用的东西,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体现科学家的自身价值。
“科研工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一些理论,再将这些理论进行论述,最终形成论文,而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是评定一个科研工作者好坏的唯一标准。因为理论可能被推翻,同时理论也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也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问题。我理解的科研是,你研究的东西可以治疗患者,且能用、好用,没有毒副作用。”王寿宇如是说。
从2012年到2013年,王寿宇陆续获得了很多奖项,诸如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在众多的荣誉中,王寿宇更看重的是2013年他所获得的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
“中国高校奖是教育部所设立的奖项,一般获奖的都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而我所在的大连医科大学是省属院校,而且我又是临床医学组提名名单里面年龄最小的。所以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认可。”
目前,王寿宇已经实现了自己最初的设想,他将五谷虫的研究,配合中医药的特色,形成了一套针对感染创面的生物治疗-机械修复的“宝马理论”(Biological Mechanic Wound,BMW),“对于糖尿病溃疡的治疗,可以先由内分泌科控制其血糖,进行血管疏通后,再在感染的地方使用五谷虫进行治疗,这种系统的治疗方式对于彻底治愈是很有效果的”。
然而现在他最希望实现的就是五谷虫药物的上市,他也在这方面进行着努力和尝试,他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患者受惠。
据王寿宇说,今年10月份,他将会去参加德国创伤年会,并做相关演讲。“我们在德国还有展会,在那边做关于五谷虫技术的推广。中国的东西在国际上是被认可的。”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一些创新的理论总是在国外先被认可,然后在国内再慢慢推广。为什么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呢?
真正想要做成事情,无怨无悔坚持不懈的人不多,对于正在转型的中国,更需要为这些学有所成、执着科研的人提供实现理想抱负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