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与其实现方法分析

2015-07-21张博

信息化建设 2015年6期
关键词:实现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

张博

摘要:本文从意义、问题、建设措施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从深层次探讨了相关工作能效低下的原因,并以云南省为例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希望有助于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实现方法

信息时代的来临令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在广度、深度、速度上都飞速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也开始逐渐显露成果。但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属于相对特殊的地区,这种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其区域自治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风俗文化的差异上。因此常规的信息化建设手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适性较差,建设成果也比较有限,有必要根据这些地区的具体特征对信息化建设措施进行调整与优化,本文仅以云南省为例加以分析说明。

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意义

(一) 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信息化建设对社会的意义

信息社会的高速化、即时化、多元化特征对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一直相对缓慢,通过信息化建设,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望得到提高,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对我国社会总体的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系的平衡有积极意义。

(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的意义

多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一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完善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联系,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繁荣的象征,也是进一步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的和谐稳定、共同进步有重要意义。

二 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问题

(一) 信息意识的淡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从地方政府到民众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意识淡薄问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这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重心有一定关系,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重心大多集中在民生建设、经济建设上,而在当地人们的心中,信息化建设属于一种文化建设,换言之,人们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将信息化建设的优先级相对延后,这在多个地区引起了信息化建设的拖延、滞后现象。已经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地区也大多把建设集中在文化传播领域,这限制了信息化技术实用价值的发挥。

(二) 文化素质的低下问题

信息化的建设与普及对民众的文化素质基础有较高的要求,但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属于相对落后的地区,部分地区的文盲率仍将近1/5。对这些民众来说,信息化网络属于他们不了解也无法运用的一种工具,因此自然对相关建设和推广兴趣缺失。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民众基本都属于劳动力或者农业生产人员,而正是这类人群对信息化的产品销售、求职等有着极大的渴求。最需要信息技术的群体反而得不到信息技术的帮助,这种文化素质低下引起的矛盾极大制约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性。

(三) 信息服务的能效问题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也建立了一些信息服务体系,但服务能效并不理想。这种能效的不足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建设时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服务体系模式,与当地条件和需求不符。例如,云南省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域位于高原山地,断陷盆地密布,地形复杂,在这些地区建设的信息网未考虑地形特征,稳定性很差,断线等现象频发,而相应的检修服务滞后性很强,大大影响信息服务的总体能效。另一方面是宣传不到位,许多居民甚至政府用户根本不知道当地的信息网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导致部分服务长年闲置,浪费了信息资源。

(四) 信息资源的短缺问题

我国目前的信息建设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力量,各种信息资源大多由民间企业和团队提供,因此各个地区的信息建设具有很强的市场趋向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市场不够活跃,因此信息资源的完善性也相对较差。这种信息资源短缺的直接原因是资金投入的不足,一方面政府投入的专项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因为市场有限,获利区间较小,民间的信息建设企业也不愿意进行太大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人才不足、培训滞后、服务粗陋等一系列信息资源短缺问题。例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自治州,该自治州为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该州有人口25.25万户,105.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21万人,农业人口超过80%,这些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不超过3000元,无力进行信息消费,所以基本无法形成民间的信息市场。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发展建设措施

(一) 通过政府主导作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缺乏保障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为当地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具体来说,政府首先要提高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意识到其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其次,加大建设力度,一方面提高专项资金的比例,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面,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吸引民间信息化相关企业,增加当地信息资源的来源;最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信息化的认识,争取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积极自发地追求信息化应用,以保证相关建设的长效性。

(二) 通过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上述的信息网络建设属于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只具备功能性,想要让其功能得以完全发挥,还需要依赖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此,需要对原本的服务体系加以完善。举例来说,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建立更及时的检修服务体系;在居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地区,应派出专门的服务团队,为居民实际讲解信息服务的优势和应用方法;在部分具有特殊风俗习惯的少数民族地区,应积极了解其风俗,避免信息服务与当地风俗发生冲突,降低信息化建设速度。

(三) 通过加大人才供应,维持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人才普遍不足。以云南省为例,虽然云南省的高等院校大多拥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但培养出的人才普遍不愿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少数民族地区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长期依靠外派,不仅工作热情较低,而且经常需要更换,存在人员断层现象。因此,政府有必要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一方面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或者成人增添信息技术的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为高级的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奖励政策,吸引技术人才,以维持信息化建设体制的长期运行。

(四)通过提高功能适性,推广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应用仍处于局限,人们的创新意识不强,应用领域过窄。以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为例,云南省的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有许多精美、独特的民族文化饰品,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喜好的人群。引入信息化网络后,虽然当地居民想到了利用网络销售饰品,但却没有想到通过建立民族文化的专门网站等手段进一步进行宣传拓展,扩大文化知名度和经济价值,这与意识的不足、能力的缺乏都有一定关系。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务必要放宽视野,将当地特色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究更多的应用方式,以此创新应用模式,提高功能适性。所以,根据前述情况为例,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出面建立技术辅助团队,帮助当地少数民族饰品的销售者创设网站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这对当地的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四 结语

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繁多,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类型、风俗文化的区别,不同的地区在信息化建设条件上差异极大。本文虽然给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原则性措施,但措施的细节部分在实际实行时仍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建设措施的高适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快我国总体的信息化建设速度。

参考文献

[1]方盛举.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杨改学,田健.少数民族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

[3]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技术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赵永刚.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带动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陈峻俊.浅析网络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特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现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
高职英语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工程地质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信息化教学案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