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失
2015-07-21毛丽娜
毛丽娜
一 大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同度和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的看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某高校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00份,回收率为91.67%,有效问卷1000份,有效率为83.33%。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认同度和期望,即当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人为本”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等。根据这次问卷内容,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51.81%的学生认为“实践教育过程形式主义”,45.88%的学生认为“教育方法单调枯燥,缺乏创新”,51.09%的学生认为“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9.67%的学生认为“课堂理论教育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表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2 关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择“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的学生占52.10%,选择“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的学生占42.26%。
表2 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缺失的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个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学生潜能发挥、个性发展和求知欲望的满足,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注重掌握新特点、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拓展新途径、探求新方法,只是固守原有的教育模式,造成了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的情况。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脱节。教育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人本价值迷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没有确立起来。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往往显得过于政治化和功利化,只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培养、就业情况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主动而自觉地予以关注和相应地物质投入,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能自觉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关心。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三是从教师角度看,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缺乏重视,过分注重理論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新特点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爱心、细心和耐心。在教育方法上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灌输,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主观地认为课堂教学可以代替其他形式的教育,而学生很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者对实践教育认识不到位,实践教育环节基本上只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