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热流道模具技术应用和推广
2015-07-21王洋
王洋
摘 要:热流道属于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塑料注塑成型工艺的发展趋势。热流道技术的优势体现在不受浇口水口、飞边、流道的影响,在众多领域中有广泛运用。研究了热流道模具技术在塑料模具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推广热流道技术的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广热流道模具技术。
关键词:热流道模具技术;热流道系统;塑料;PVC
中图分类号:TQ32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2.142
目前,绿色制造成为了主要的发展趋势,塑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必然为绿色环保和节能,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在绿色制造方面,应用热流道模具不仅能节约能源,还能节省塑料材料。中国属于模具大国,但模具行业中的热流道系统却没有获得很大的发展。本文对热流道模具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行了尝试性研究。
1 热流道模具技术在塑料模具中的应用
1.1 热流道模具技术和热尖式热流道系统
从目前的情况看,热尖式热流道的应用较广,也被称为点浇口热流道,多数流道供应商都能供应热尖式热流道。热尖式热流道来自不同的厂家,但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即将冷却系统与喷嘴前端的镶件结合在一起,从而控制和调整加工过程的温度。热尖式热流道不仅可应用于非结晶型塑料,也可应用于结晶型塑料,包括PVC、ABS、PC、PMMA、POM、PBT、PET、PA、LCP、PS、PE和PP等塑料。热尖式热流道浇口直径的决定因素为产品材料、壁厚和质量等,大约在0.5~2.0 mm。
一般情况下,零件浇口处壁厚x(0.75~1.0)=浇口直径,进而可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果塑料的流动性较差,则浇口直径可以取较大值;如果塑料的流动性较好,则浇口直径可取较小值。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将冷却回路设置在热尖式浇口旁,这样可避免出现浇口处痕迹过大的现象。
1.2 热流道模具技术和浇套式热流道系统
浇套式热流道系统的优点体现在经过浇口的塑料充入模具的剪切速率相对较低,待零件成型后,残余应力较小,变形程度也较小,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零件机械的强度。浇套式浇口的尺寸稍大于热尖式浇口,因此,浇口痕迹相对稍大。一般而言,人们对内部结构件的浇口美观没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可采用浇套式热流道系统,其类似于热尖式热流道系统,需要将冷却回路设置在浇套式浇口旁。
1.3 热流道模具技术和针阀式热流道系统
针阀式热流道的应用更为广泛,既具有热尖式热流道系统的优点,又具备浇套式热流道系统的优势,常应用于电子、医疗、汽车制造和办公设备等领域。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汽车公司采用模具多色共注工艺、针阀式热流道制造车灯灯罩。灯罩属于透明产品,但浇口必须喷涂着色,如果注塑成型熔合线存在于零件上,则会影响零件的色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针对这种情况,供应商基本采用针阀式热流道的工艺消除熔合线。
2 推广热流道技术的建议
2.1 大力宣传热流道技术
部分注塑企业和模具企业不了解热流道技术,主要原因是热流道供应商没有大力宣传热流道技术,导致注塑企业没有了解和掌握热流道模具的特点。因此,要想推广热流道技术,使热流道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向注塑企业和模具企业大力宣传热流道技术,在大力宣传热流道技术的过程中尽量普及热流道技术的相关知识。
2.2 加强对热流道模具技术的培训
热流道模具技术推广的前提是客户掌握热流道系统的使用方法,但在实际情况中,注塑单位或模具单位购买热流道模具后,并没有真正掌握模具的使用方法,最终导致温度控制器、喷嘴嘴尖、加热元件烧坏,进而导致客户不信任热流道。因此,必须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注塑单位或模具单位掌握热流道系统的使用方法。
3 结束语
对于塑料模具而言,广泛应用热流道技术属于重大变革,热流道技术应用于注塑成型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且随着制造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和技术的不断成熟,热流道技术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市场涌进了热流道技术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来世界各地。由此可见,热流道模具的市场非常大,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本土企业尚未能提供前沿技术,质量不稳定、选择空间小、维护周期短,导致下游企业丧失了对这些企业和产品的信任。因此,推广热流道技术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剑玲,黄锐,刘廷华.浅析热流道模具中外加热式喷嘴的径向热传导问题[J].模具工业,2013,12(23):530-532.
[2]卢艳玲,刘汉武,杜云慧,等.热流道注射成型CAE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模具制造,2014,03(14):385-386.
[3]陈剑玲,孙建丽,Calle Helldin.注塑模热流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14,02(03):345-346.
[4]欧相麟,黄磊,吴世见.内热式热流道系统的研究[J].模具工业,2013,01(06):175-176.
[5]张广兴.多点热流道模具的结构设计[J].新技术新工艺,2012,11(11):531-532.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