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玉雷著《玉帛互动》

2015-07-20

丝绸之路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玉石文化

冯玉雷,男,《 丝绸之路 》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任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会员。发表中篇小说《 陡城 》、《 野糜川 》等,著有长篇小说《 肚皮鼓 》、《 敦煌百年祭 》、《 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 》、《 敦煌遗书 》、《 野马,尘埃 》等。与赵晓琴合著文化旅游专著《 走遍中国·甘肃宁夏 》,在《 中国比较文学 》、《 兰州大学学报 》、《 百色学院学报 》、《 世界文学评论 》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十多篇。与胡潇合著动漫电影剧本《 飞天 》获2010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长篇小说《 野马,尘埃 》获2013年甘肃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作品资助项目。

《玉帛互动》利用相当篇幅回顾与西北文化有关的几次重要考古、考察活动。民国时期,出于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及改良社会需要,社会调查规模庞大,盛极一时,形成大量珍贵调查资料。这些调查中,具有深远意义的调查活动之一,当属中、瑞联合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进行的长达八年的考察。由于徐旭生对考察团的卓越组织领导,获得以瑞典国王名义颁发的勋章。我国政府也发行纪念邮票一套。这次考察激发了徐旭生对华夏文明源头探索的热情,从1932年起,他专心研究中国古史传说,探索中华民族形成问题。他是夏文化探索的开拓者。徐旭生对夏文化的考古、探索止步于宝鸡。主动拿起这个接力棒,促成、指导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动的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叶舒宪先生等学者。

《玉帛互动》将“玉石”和“丝绸”作为这本考察著作的关键词,乃是因为玉石的传播早于丝帛,玉石的文化内涵也远比丝帛丰富。玉石和丝帛,大概代表了史前东西文化交流的精神。玉石是早于丝绸的重要文化媒介物。玉石作为大自然孕育的一种特殊物质,一旦被古代先民寄托某种期待和理想,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品,就具有了品格、神性和思想。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古代先民经年累月,在大漠、山岗、沟壑、河流、戈壁、草原等地方探测开拓,勾勒描绘,终于形成一条相对固定的交流通道。这条通道上交流的物质品可能涉及人口、贝类、皮货、牛羊及其他土特产,但大多数物质品的属性并没有改变;丝帛是丝与丝织物的总称。美玉和束帛是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所用的珍贵礼品。蚕食桑叶,吐丝,再经过人类加工、着色、装饰,逐渐成为象征权力、富贵的奢侈品,并且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理念,后来延伸出其他意义,在成语、俗词中经常能见到。

《玉帛互动》更多内容是对考察过程所见、所闻、所感的文化遗址、文物精华、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进行人类学书写,将文献资料的详实考证、学者真诚探究的精神状态、田野调查的现场感受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彰显文化传播中在不同地域环节产生的独特影响和文化状态,以及各个文化环节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玉石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玉,石之美
谁远谁近?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玉石与《山海经》祭山礼
世界上最会摇摆的天然玉石
春秋时期玉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