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业陷入“冰川时代”?
2015-07-20王睿
王睿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报道,日本的出版业目前仍陷入持续低迷之中。2014年,日本出版业的破产案件数为46件,比上年度增加了53.3%。2015年上半年,出版过《美术手帖》《美学》等畅销图书的美术出版社因19亿日元的债务进入了破产程序。日本媒体据此认为,对于中小出版社来说,现在仍处在“冬天的时代”。
2001年,小林一博的畅销书《出版大崩溃》对于世纪之交日本出版业的弊病做出了深刻的剖析,也令中国出版界引为前车之鉴。十四年过去了,虽然极富危机意识的日本出版界不断发出呼声,但重振出版之路依然困难重重。这个漫长的“冬季”可能会成为“冰川时代”一样的噩梦。
从高峰坠落
在二战后,日本的出版业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历史,市场规模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在日本出版评论家盐泽实信著于1990年的《日本的出版界》一书中,记录了当时日本出版业的盛况。
“那些以发行大众杂志闻名、或是出版过著名书籍的出版社,大概(每年)都有二、三千名的应征者。然而,能够挤进这道窄门的,却不过一二十名。”
随着战后经济的腾飞,日本出版业在上世纪70年代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通道,总营业额从1971年的5000亿日元增长到10000亿日元,只花了4年时间。之后的翻倍则花了十四、五年,1990年,日本的出版业成为拥有20000亿日元营业额的产业。
但这样的好光景并没有持续太久。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令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日本出版行业拉开了常年负增长的序幕,开始进入所谓的十年萧条期。据日本出版科学研究所统计,1998年,全日本出版的新书品种数为65513种,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急升至77417种,而销售额却比1998年下降了两成,图书退货率更是达到39%,已接近“生死边缘”。图书市场的规模也大幅度缩小,日本书店行业的全国性组织──日本书商联合会的成员书店的数量也从1986年鼎盛时期的12953家下降到2008年的5869家。
十年萧条之后,似乎一切并没有起色。日本出版业整体的销售额,从高峰时1996年的26,563亿日元之后,几乎每年都比前一年减少,到2008年时已减少到20,177亿日元,重新回到1990年初的水平。
2007年,日本中小出版社倒闭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平均每月一家。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新媒体普及的影响,出版业破产案件的增势有增无减。与出版相关联的破产案件,2009年度曾达到顶峰的56件。此后,得益于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法等政策的实施,2013年度减少到30件。但是,中小企业融资促进法终止实施后,出版业破产大潮再度来袭,2014年度的出版业破产案件增至46件,同比增加了53.3%。其中,2014年度上半年达到19件,同比增加11.8%,由于消费税率上调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的出版破产案件陡然增至27件,同比大增107.7%。
在新的一轮出版社破产风潮中,负债额居首的是Inforest出版社,负债总额为29亿日元。该出版社以出版《小恶魔ageha》等面向年轻潮流群体的时尚杂志而著名。以出版《农场精灵》系列儿童图书而广受欢迎的长崎出版社,负债总额达12亿日元,于去年9月破产。
软肋
日本曾因人均年购书11册,每天有超过100种新书上市而号称“出版王国”。但曾担任文艺春秋社社长、给川端康成出书的池岛信平,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出版业的上升期,就为行业敲响过警钟:“很少有像出版界这样根基不稳的事业。即使只是一个极小的经济变动……往往就会造成激烈的震荡和冲击。我们这些编辑的生活,常常就被卷进这样的漩涡,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溺在水里受苦。”
“根基不稳”的病因,深藏在日本出版业的肌体内部。
虽然拥有像讲谈社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但日本出版业的主体仍然是数量惊人的小型出版社。在鼎盛期的1990年,员工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型出版社约占日本出版社总数的91.2%,其出版活动保持在一年推出30种左右的图书。这种“一张书桌和一台电话”的规模,决定了日本的出版事业必然是以“企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策划”——取胜。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策划推出畅销书是绝大多数日本出版社的生存法宝。
而对策划能力和畅销书的过度依赖,也给日本出版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出版王国”的背后,是大量短命的新书和持续增高的退货率。在70年代,退货率约为30%,到了1998年就上升到40%,2000年更高达44.1%。长销书少见,出版社唯有依靠不断推出强势的新刊新书,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2008年,有着40多年历史的知名出版社草思社因负债22亿日元申请破产保护,引起了日本媒体的震动。草思社创立于1961年,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著称。在鼎盛时期的1997年,草思社的销售额一度达到创纪录的39亿日元。然而自2004年之后,该社推行的畅销书战略失效,反而陷入了“畅销书症候群”,盲目增加的印数造成了退货率急剧上升,经营状况急转直下。
草思社的“镇社之宝”是著名汽车评论家德大寺有恒的《瞎选车》丛书。该丛书从1976年开始每年推出两册,因其“挑战汽车厂家,启蒙汽车用户”而广受读者青睐,年年都能为草思社带来20万册左右的稳定销量。不过,德大寺有恒因年龄原因在2006年后决定不再续写该书,无疑令草思社的经营雪上加霜。可谓成于斯,败于斯。
此外,日本出版业长期处于“杂高书低”的不均衡状态,即杂志的营业额与书籍相比约为六比四。岩波书店的社长绿川亨就曾感慨,“杂志卖得比书还好,在其他国家恐怕是看不到的。”而杂志中的“中流砥柱”,则是周刊、漫画杂志等“轻内容”读物。其中漫画和漫画杂志的发行量,占到出版物总发行量的三分之一。过分娱乐化的结果,就是使出版业陷入被其他娱乐媒体和娱乐形式所替代的困境。
艰难前路
虽然冻结,并未“崩盘”。“冰川时代”的日本出版业依然在漫漫寻求出路。
对畅销书的过度倚赖是日本出版业的症结之一,但每年花样繁多的畅销书也为出版业带来了话题和活力。国民的高识字率和全民阅读的传统是往昔日本作为“出版大国”的基础,也造就了每年年度畅销书的浩荡声势。同时,日本出版界热衷于设立文学奖推动市场发展,拥有名目繁多的文学奖项,比如以著名作家命名的川端康成文学奖,谷崎润一郎文学奖,以挖掘新人为己任的文艺赏,面向某一特定领域的如科幻小说界的星云赏,推理小说界的江户川乱步奖,日本推理文学大奖……文学奖在日本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也成为出版社冲击畅销书的利器。每年的1月和8月,代表了日本纯文学和大众文学最高水平的芥川奖和直木奖的公布,会带动整个图书市场的追捧。今年4月,为了纪念去年逝世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集英设宣布新设立 “渡边淳一文学奖”。该奖项旨在“表彰跨越纯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深入表现人类心理、具有丰富故事性的小说”。
新媒体的发展也给日本出版业带来了机遇。产品的开发渠道从传统的在各大文学奖竞争者中选择到现在的从网络中收集,内容的潜在价值也通过多元化应用得到深度开发。同时,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为了寻求更广阔的更有潜力的市场,日本出版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正如盐泽所言,令日本从战后泥淖中一步步走出来、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正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于教育推广的不遗余力。因而,“对于资源贫乏的日本而言,出版物是不可或缺的能源。”
(本文部分数据引用自:《日本出版社倒闭潮引人关注》,王英斌编译;《日本草思社濒临破产》,戴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