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理论视角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2015-07-19陈志峰王海平林国华许标文翁伯琦
陈志峰 王海平 林国华 许标文 翁伯琦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
近些年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将生态理念设计、清洁化生产、资源循环再利用和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本文将从低碳经济理论视角分析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思路和技术内涵,进一步从理论和技术上把握循环农业,理清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对策建议。
1 低碳经济及主要科学内涵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自英国,是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相互理解的桥梁,共同解决全球面临的减排问题。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发达国家追求低碳的目标是绝对的,而发展中国家目标应该是相对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研究员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我们应该努力高歌,但不能猛进[2]。
基于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英国在2003年的英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提出其总体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CO2的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左右,建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3]。在美国,开发绿色再生能源早已成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大幅度提高新能源汽车数量,在2015年前到100 万辆;利用十年,每年投资150 亿美元,将美国传统的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心等。法国于2008年提出到2020年减少20%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将建筑能耗降低超过38%。2008年6月德国的第二份保护气候方案通过,目标是到2020年之前减排40%二氧化碳。2009年4月日本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主要是通过实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强化日本“低碳经济”。2008年印度宣布了包括利用太阳能、加大投入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方面的多项强制性的减排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等。
2009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时,胡锦涛主席强调,中国要坚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中国将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采取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效;大力增加森林储存碳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核能以及积极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控制技术的四项措施。
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背景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尽最大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减排技术和能源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4]。基本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三高”与“三低”,即高效率、高科技、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但我国诸多学者在关于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中,同一文里“三低”的排序常常不同。因此,有些实际工作者提出质疑,作为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三低”如何排序?2010年,刘思华[5]对其进行了阐述,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但尚未给出明确的排序答案。在此,我们从分析低碳经济的定义出发,由低碳经济形态的发展过程是“消耗——排放——污染”。就此,“三低”的排序应该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量化和科学评价,以便优化设计与有序运作,提高综合效益,节能减排,保护生态。
2 现代循环农业与主要技术对策
2.1 现代循环农业内涵与原则
2.1.1 主要内涵
循环农业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指把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融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以清洁生产、高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发展等手段,大力提倡发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坏”,以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国内外关于现代循环农业的定义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其基本的内涵一致,都是相对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由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非循环式到“资源-产品-废物再利用”的多次、多级、多梯度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至产品消费的产业链结构,实现物质能量资源多级化、多层次的循环利用。
2.1.2 主要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在农业系统外部尽量减少购买性资源的投入量,实现农业源头输入技术的科学化;具体方法是“九节一减”: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减劳力。
(2)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对光热水等可更新资源,尽量进行周年循环高效利用,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
(3)再利用(Reuse)原则:一方面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开发新的产品;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残留剩余的粪便、秸秆等中间资源,尽量多级化的再利用,以减少污染。
(4)可控制化(Regulating)原则:对于农业系统向外部排放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要实现技术可控制化,减少污染排放量。
(5)再思考(Rethink)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2 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对策
2.2.1 从发展的遵循原则分析
为了实现“一高两低”(资源利用的高效率、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的低消耗)的循环农业产业目标,实现农业高效发展,需要遵循“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思考、可控制化”的“5R 原则”,建立循环农业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
表1 循环农业的关键支撑技术体系
2.2.2 从发展的实现途径分析
表2 途径技术分析
2.2.3 从农村产业间接口与支撑的环节分析
表3 环节分析
3 绿色农业视野与资源循环利用
3.1 绿色农业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的绿色农业类似国际上的有机农业,通过加强农业自然过程和物质循环的方式,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费控制在适度,在使环境不断有利于向良性平衡方面变化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生产效率的农业循环系统。
3.2 绿色农业视野的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循环利用是指根据资源的成分、特性和赋存形式对自然资源综合开发、能源原材料充分加工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通过各环节的反复回用,发挥资源的多种功能,使其转化为社会所需物品的生产经营行为。
低碳绿色农业主要是指通过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来促进农业的生产,同时达到产品的绿色生产和环境的良好保护。为了促进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循环经济的思想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资源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处理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而这一切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绿色农业生产。因此本文认为低碳绿色农业视野的资源循环利用主要通过三个阶段(源头上、生产中、消费后)在三个层面(产业内层面、区域层面和社会层面)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3.2.1 产业内层面
产业内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主要是指与某种产业农业生产、加工和消费的内部的物质循环。产业中的生产的产品,一方面通过加工形成产品,另一方面通过回收和整理重新得到应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节省资源消耗,通过“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可控制和再思考”等原则指导下的关键技术对策实现“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环境低污染”的生产目标,从而为人民提供绿色农业产业。
3.2.2 区域层面
区域(产业)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主要是指在同一经济区域内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区域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是以产业内层面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基础的。它的一种重要的形式便是区域内上中下游产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整合,或资源的投入产出上关联性很强、甚至互补的产业的集中。另外,区域内根据物质交换、共生的需要,围绕一个物质交换的核心,形成物质的循环。
3.2.3 社会层面
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主要是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主要是从生产、加工和消费三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农业基地生产和人们生活的物质循环。二是产品加工与人们生活的物质循环。三是加工企业间的物质循环。
表4 资源循环利用战略
4 小 结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现代的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方式。我们需要借鉴国际关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发展之道。一要尽快建立一套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从不同行业领域和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法律规范;二是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生产、消费、投资政策体系来建立经济社会的运行机制,特别是生态补偿和环境成本核算政策的不断完善;三是在农业物质循环控制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农业资源多级转化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等,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研究,提高循环农业技术的科技先进水平。
[1]高旺盛,陈源泉,梁龙.论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6):731-734.
[2]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中国市场,2010(11):64.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赵其国,黄国勤.发展低碳经济的几个问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1):11-16.
[5]刘思华.发展低碳经济与创新低碳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0(11):48-51.
[6]高旺盛.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之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