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2015-07-19荣开明

观察与思考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华民族特色

□荣开明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维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荣开明

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反思历史是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三个维度。以三个维度作视角,研讨习近平总书记是怎样在立足现实中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在谋划未来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反思历史中,作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维度 现实 未来 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①《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为了继续写好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就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写出了精彩篇章。在写这些精彩篇章时突出强调了现实、未来、历史三个维度。

一、立足现实: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

现实是我们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它一极连接历史,一极指向未来。现实的事情搞不好,历史便宣告中断,未来也化为乌有。立足现实就是要从当前的发展需要和人民意志出发,正确分析现状,找出当前存在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坚持问题导向,由问题倒逼而提出新形势中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改革,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极为重要的一个维度。

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两年多来,依据党的十八大的部署,先是选择到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调研,后又到天津、湖北等地考察,全面深入了解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并于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和国防与军队等方面对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决定》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之后,较为集中地提出的又一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问题的提出和回答,当然属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范畴、大范畴。但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的重要新阶段后,提出并回答这一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的新呼声、新诉求、新期盼,以及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规律上的新内涵和新特点,进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内容十分丰富。

在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我们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③《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改革。”④《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面向未来,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法地位”。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中国的明天。”⑥《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1、3、5、10、4页。

在怎样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系统论述。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改革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领导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等等。

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深刻阐释。他认为,总目标的这两句话是一个有机组成的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指导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靠制度,靠政府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问题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是“全面”和“深化”。准确把握这两个关键词,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面”讲的是改革横向的广度,主要体现在改革范围和领域的宽广上。前35年的改革重点集中于经济领域,尽管1986—1987年邓小平就提出“全面改革”,其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156、134页。,但从多年的实践看,总体而言主要注意力仍然集中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156、134页。的经济领域。这只要看看前35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至十七届三中全会六次会议的主题就十分清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主题是经济体系改革特别是价格、工资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七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的全面深化改革,则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已从主要“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156、134页。,构建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转变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时间表、路线图是:“到二○二○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故而,《决定》确定的改革具体领域达15个,重要改革举措达330多项。还决定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军委设立了军队和国防改革领导小组。其工作范围涵盖经济与生态、政治、文化、社会、党建和纪检、军队和国防等领域。足见改革的范围和领域全面而又宽广。达到《决定》提出的上述要求,不仅要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还要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调整,不仅要解决体制僵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还要解决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发展起来后的“发展后”问题。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和释放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消除现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与国家领导体制等方面的消极约束因素,唤起全体人们的澎湃激情和正能量。同时,要发挥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特点,赢得与资本主义制度竞争中的优势。

“深化”讲的是改革纵向的深度,表明现阶段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求啃硬骨头,破瓶颈,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部门权力的掣肘,涉及的问题层次之深,矛盾之多,是国际国内发展史上都罕见的。还要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激烈变化,我国发展进程中将不断产生过去从未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混合在一起,解决起来更加艰难复杂。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己进入深水区,可以说,皆大欢喜的改革己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不能犯颠覆性错误。”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页。“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三十多年前。有的牵涉复杂的部门利益,有的思想上难以统一,有的要动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举。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⑥《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的答问》,《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

令人高兴的是,在称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里,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步步为营、真枪真刀地向前推进,已为今后几年的改革开了个好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海内外舆论称赞中国改革计划“雄心勃勃”,但也不乏观望怀疑之声。2013年11月18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在报道中说,现在,人们关心的是能否将宏伟的改革蓝图变为现实并取得成果。一年多来,中国的改革行动之迅速、之果敢令世人惊叹。2014年8月1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说,中国的改革幅度和力度“超预期”,“让国内外大吃一惊”。美国《时代》周刊发表评论说,2014年,对中国而言,是成败攸关的一年。中国领导层已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能力做出艰难决定并深入地贯彻实施。

二、谋划未来: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未来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必然和趋势。其发展往往有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种种可能。这就要求执政党的领导层,依据现实的需求,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作遵循,对未来早作谋划,扶植其积极、正面的趋势,防止其消极、负面的趋势。这又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又一个重要的维度。

党的十八大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便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后来又在很多场合,对“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作了一系列论述。

为什么要提出中国梦呢?通读《讲话》可以看出,这是由于多方面的考虑而决定的。

从现实看,中国梦的提出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还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依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形象表达,通俗易懂、形象具体、感染力号召力强,更有利于鼓舞、团结和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从历史上看,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和奋斗史紧密相联。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央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说明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夙愿,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能够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梦的提出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相连相通,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世界大势、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战略视野和政治胸怀,也更便于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

在“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有着多层次的深意。

第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成为回荡在十三亿人心中的高昂旋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的情怀。“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梦”②《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③《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

第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④《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带领人民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⑥《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

第三,实现中国梦要做到“三个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提供了正确的路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持中国道路,就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这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和全世界华侨华人团结奋进的力量。这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其力量强大无比。

第四,海内外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光明和灿烂的前景。一切有意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⑦《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16、3-4、13、14、15、17页。广大海内外同胞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史册之上。

第五,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连相通。“中国的梦想,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命运”,这是当今世界对中国梦的主流看法。但也引起了某些国家、某些人群的误解和曲解、疑虑和猜忌。有人还将中国梦歪曲为“强权梦”、“扩张梦”、“霸权梦”,甚至把中国描绘成可怕的“墨菲期托”⑧墨菲期托,是歌德作品《浮士德》中所描述的魔鬼。,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有针对性的明确回答。他说:“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①《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②《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中国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③《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④《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狮子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⑤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第六,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演》,《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第七,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实干。“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道理,我们要牢记在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⑦《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⑧《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74、68、71、69、78、82-83页。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自“中国梦”提出以来,全国人民热议中国梦,国内外舆论聚焦中国梦,海外华人述说中国梦,国际社会关注中国梦。中国梦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精神旗帜,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动力。中国梦之所以对于全国和世界人民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关键在于它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必然,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鲜明指引”⑨刘云山:《推动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建》,2013年第5期。。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笔者认为,提出中国梦,既具有历史的指向,更具有价值的指向和全球的指向。它决不像西方有的政治家所说的,“中国只生产物品,不生产思想”,而是要在西欧文化复兴运动中,将“人”从“神”的束缚中第一次现代价值启蒙后,再作第二次现代化或者说“后现代化”的价值启蒙。这次启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长期推行“霸权统治”,造成的国内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三大紧张关系,使当今世界逐步走上人类自杀之路。这次启蒙的根本出路,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魂和根,将全球核心竞争领域从物质生产、物欲洪流的较量逐渐转化为文化力的比拼,使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成为持久影响世界、具有巨大穿透力和震撼力的最重要的软实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⑩参见叶小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和根》,《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

正是由于中国梦的多层次深意,还表明中国梦的提出表达了中华民族道路自信和价值自信,既让一切希望中国完全照搬“美国梦”模式的企图落空,也坚定表明中国发展决不会重蹈苏联、日本、德国等所谓“世界第二大国惯衰”的覆辙。17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题一直是“世界走向中国”;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点:中国梦成为中国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的标志。中国梦意味着向所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郑重承诺:和平崛起的中国绝不步西方崛起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后尘。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一定要既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①参见任平:《“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出场的根本旨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6期。我们欢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诸多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都搭中国崛起的便车,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想。

三、反思历史:在历史的总结中作出新的概括

历史是根基,是最好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②习近平:《在中布鲁日欧盟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从历史的反思中作出新的概括。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一个重要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运用历史的反思,提出了一系列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第一,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党的生命,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我们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③《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人民日报》2013年6目27日。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国内外有些势力和个人常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是不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④《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在世界近代史上,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此,中华民族就面临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课题。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才首先解决了第一大课题,引导中国各族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在邓小平等领导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第二大历史课题,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为了阐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6个时间段。认定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等五个时段之后的第六个时间段。⑤《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国内外一些人为了抹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常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对立和分割开来,时而用前者否定后者,时而用后者否定前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①《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抹黑新中国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

第五,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价值支撑。“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悲惨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史。”②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历史事实告我们,近代中国经过无数磨难,终于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价值支撑。

第六,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魂和根。“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习近平:《在布鲁日欧盟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正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形成的民族文化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魂和根。也正是中国这样“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为了全面深入宣传阐述“中国特色”,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④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华网,2013年8月20日。这“四个讲清楚”实质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的极其紧密的关联,阐明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从更深的层次上回答了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什么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极为重要的文化根源。

上面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但仅从这些事例就明白而又朴素地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最后有必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维度,由于区位有别,功能不同,其侧重的方面也有差异,因而不能混同。但又由于三个维度最终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中,其主旨又都是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故而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一个内在的统一整体,不能将其对立、分割开来。立足现实提出的“什么是全面深化改革、怎样深化改革”,谋划未来提出的“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也是相连相通的。两者都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化和拓展,解答的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昨天、今天、明天三个维度时常处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往复循环、不断更新升华的过程中。

责任编辑:宋雪玲

作者荣开明,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江汉论坛》原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生导师(武汉 430077)。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华民族特色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钱学森年谱》百万字记录98年辉煌人生
红色平台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