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这样炼成的
2015-07-18刘红伟魏晓文
刘红伟+魏晓文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国内多数钢铁企业进入“寒冬期”。面对上游原燃料的不断上涨、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竞争,调结构、转方式等方面的压力,钢铁企业挣扎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如何引导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经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顺利实现转型,是中国金属学会组织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其中,开展好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激发一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一线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一线员工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力,成为中国金属学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近日,本刊记者随同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咨询论证处副处长王庆军一行,来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的中国金属学会,就中国金属学会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进行交流调研,探求中国钢铁行业的群众性创新是如何“炼成的”。
健全组织、完善相关机制,是群众性创新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
“中国金属学会是从2009年开始着手群众性创新工作的。我们采取培训先行、试点先行的策略,从对各大企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等举办技术创新高级研修班开始,通过宣讲、普及、培训等多种方式的活动,先后培育了莱钢、鞍钢、中冶京诚公司等示范、试点企业,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的群众性创新工作推广模式。” 中国金属学会综合与培训部部长赵晶介绍。
近年来,中国金属学会更是主动作为,积极与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合作,深入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组织引导行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转变思维模式,调动钢铁行业一线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致力于开发钢铁行业全员创造力。学会先后举办了“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等多项活动,群众性特点突出,加快了钢铁行业一线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推广模式,促进了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工作的蓬勃开展。
2013年5月,中国金属学会承接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创新方法工作成果整理项目”,在以往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扎实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工作,系统完善了钢铁行业的“理论讲解+带题培训”的培训模式。项目完成了 400 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初级培训、170 余名中级培训和 8 名高级培训,培养师资人员18 名,同时建立了创新专家库和行业创新方法案例库。
“群众性创新工作属于一种非政令、非科研专业的活动,运行机制既要严谨又要灵活,活动组织既要严密又要轻松。”赵晶表示,“中国金属学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专项工作。在健全组织的同时,我们建立了一套与之配套,既严密有力、切合实际,又可灵活掌握、操作性强的制度,保证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为此,中国金属学会专门成立了“创新方法成果整理专家小组”,针对钢铁行业微利或无利的形势,提出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要结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并在总结原有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提炼、补充、发展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方法成果,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2014年,中国金属学会承担了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项目”中的“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组织与实施机制研究”项目任务,围绕钢铁行业过去几年开展群众性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创建创新方法示范、试点企业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以开展“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活动”为主要抓手,开展创新方法相关培训活动,搭建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探索建立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组织与实施机制。
项目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创新方法骨干人员十余人共同组成的“创新方法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的项目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家会议,详细制定了以“创新创意大赛、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建设”为方针,开展“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组织与实施机制研究”的工作计划,并不断跟踪项目进度,讨论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另外,学会还在青年工作委员会下专门成立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助推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此外,中国金属学会在总结行业示范、试点企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整合行业优势,组织开展行业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以点带面,建立对创新具有激励作用的行业文化、组织机构及激励机制;搭建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为行业创新方法推广应用提供网络服务平台,为进一步做好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打下基础。
灵活机制、提升认同感,是群众性创新工作永葆活力的关键
“采用灵活的机制,提升员工的认同感,是群众性创新活动能否永葆活力的关键因素。” 赵晶表示,“让员工把创新与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创新成为职工的自身发展需求,把创新成果变成职工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阶梯。”
中国金属学会在重点推广应用以TRIZ理论为代表的创新方法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创新创意大赛,开发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推动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2014年6月30日,中国金属学会印发了关于举办“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的通知(金字[2014]50号),鼓励和引导冶金青年(学生)开拓思维,积极创新,活跃青年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钢铁企业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冶金行业后备人才的成长。
2014年7月1日,“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各大钢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青年科技人员,在读大学生、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大赛共征集参赛作品327份,其中270份来自企业,57份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作品内容涉及炼铁、炼钢、轧钢等冶金主流程工艺及节能减排、两化融合、设备创新等行业和社会热点问题。
“参赛作品大部分是由一线技术人员提交的,具有较强的创新创意性,对生产实践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作品中部分采用TRIZ,由创新原理(标准解)启发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实际解)。通过运用创新方法解决了实际生产问题,把创新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环节,使创新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赵晶如是说。
2014年12月13~14日,第七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在北京科技大学隆重举行。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等领导到会。会议期间,揭晓了“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评审结果,并举行了大赛决赛。经评审,产生一等奖 14 项,二等奖 33 项,三等奖 47项。
特等奖从一等奖获得者中产生。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代表参加了高校组答辩,来自鞍钢、武钢等7家单位20余名青年参赛选手参加了决赛答辩。14名一等奖获得者经过自我陈述、专家答辩等环节比赛,角逐出特等奖3项,其中企业组2项,高校组1项。经过现场答辩,来自首钢的郭之明、鞍钢的金百刚与他们的创新项目获得企业组特等奖,来自东北大学的刘超、张莹的创新项目荣获高校组特等奖。期间,通过提问和质疑,答辩现场不断碰撞出创新、科学、智慧的火花。
创新大赛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征集了技术创新方案,推动了创新方法的学习及应用;另一方面对创新成果进行评比,从优秀创新成果中选拔出优秀人才,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方法深入培训或专家指导培训等,形成学会创新激励机制,丰富了学会技术创新案例库。
“这次大赛是我们学会举办群众性创新活动的第一次尝试。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比赛为青年创新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为行业发现和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提供了通道。参赛人员表示受益匪浅:通过活动获得了行业专家的认可,极大地调动了创新激情;能够亲耳聆听专家的精彩点评,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赵晶如是说。
搭建平台、提升企业效益,是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的目的
“我们搞群众性创新活动,说到底就是为了把企业员工的聪明才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员工的创新创造,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更贴近生产实际,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随着一线员工创新热情、激情的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会大量涌现,企业的各项效益势必也会得到提升。”赵晶表示。
“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的建设,同样是近年来中国金属学会重点工作之一。平台的建设为会员学习和探讨创新方法开辟了新的“绿色通道”,进一步促进了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
近年来,中国金属学会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方法为核心、以相关创新案例为基础的三大基本原则,积极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联合开发了“中国金属学会创新方法学习应用平台网站”。平台建在中国金属学会的继续教育网站上,包括 TRIZ 知识、应用案例、培训活动、难题征集等模块。
借助这一平台,学员既可以学习创新方法基础理论知识及其相关技术应用路线,又可以为企业和高校设计人员提供钢铁行业创新案例、优秀创新作品。平台设有创新交流模块,学员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可以将难题发布至平台,征集解决方法,从而不断聚集钢铁行业的创新成果,形成行业创新方法共享共用特色资源库。同时,平台还可定期发布工作动态,报道创新方法成果论文、宣传文章及各单位的工作进展情况等。
“群众性创新活动实践表明,员工是主体、思想是动力、技术是核心、创新是灵魂、阵地是基层、发展是目标。特别是一些青年职工通过创新方法培训提高了素质,投身技术创新活动后,深切感觉到:‘学理论是提高自己;学技能是武装自己;搞创新是发展自己。” 赵晶说。
此外,在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指导和帮助下,中国金属学会与技术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示范企业莱钢、试点企业鞍钢、中冶京诚密切联系,组建由钢铁企业创新方法骨干技术人员组成的钢铁行业创新方法研究团队。同时,学会成立了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研究中心,深入企业开展钢铁行业创新方法调研、宣讲及培训工作。
比如,2014年中国金属学会协调创新方法示范企业莱钢,组织创新方法师资团队6人前往本钢先后举办了两期TRIZ理论培训班,受到近200名本钢一线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他们纷纷表示:“TRIZ理论教我们站在不同方向思考,帮助我们跳脱传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TRIZ理论提供有效的创新思考工具,帮助创意的产生;TRIZ理论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减少开发时间,提高开发效率;TRIZ理论使产品的创新具有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中国金属学会还相继推动了武钢、中冶南方等单位开展创新方法学习培训工作,学会的培训师先后到宝钢、安钢、马钢、攀钢、山钢等单位开展 TRIZ 创新方法培训活动,行业普及度较高,钢铁行业对 TRIZ创新方法的认识不断增强,为开展钢铁行业群众性创新方法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赵晶最后告诉记者,“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长效机制、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群众性创新是企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是挖掘员工的智慧和才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