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山辩迷雾

2015-07-18刘刘少安

源流 2015年3期
关键词:迷雾会场彭德怀

刘刘 少安

随着游人队伍我来到了牯岭镇,走过一片片丛林、树木,走近一处处飞瀑,远眺一座座山峰,观看了一幢幢别墅,山上的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景点历历在目,诗人笔下的“一山飞峙大江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描绘庐山风景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耸立于江湖之间,平地突起的庐山,属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烟波浩渺的鄱阳湖环抱四面,它是产生云雾的源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季风变换,使庐山源源不断的水气穿山走谷,大自然催生了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使庐山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漫步锦绣谷,两旁峰峦叠嶂,烟海缥缈,千姿百态,近在咫尺,只闻人声,不见其人,如同腾云驾雾,似乎随手就能触摸到飘动的云雾。我来到了庐山的东南侧,顺着小道艰难地爬上了五老峰。因五座山峰形状酷似老翁,故被称之五老峰,它根连鄱湖,峰尖触天,只见危岩削立,层崖断壁,天高地迴,万仞无倚,俯瞰山下峰峦,山势此起彼伏,陡峭挺拔,峰接霄汉,奇峦秀色。天气忽晴忽雨,云雾忽而铺天盖地,忽而云消雾散,分外妖娆,波涛起伏的云海滚滚而来,有时山壑间飘来阵阵薄雾,一时间难以分清东西南北,此刻我也真实感受到“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感觉。云雾被称之为庐山的灵魂,我所到之处山峰忽隐忽现,瞬间云海密布,云雾弥漫,虚无缥缈,变幻无常,使人有一种如醉如痴的感觉,有时山顶艳阳高照,云雾在山腰翻滚,而山脚下却雷声阵阵,雾瞬息万变的云雾,为庐山涂上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

庐山不仅是云雾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山,它还是政治名山。早在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在庐山召开过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南昌起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曾在庐山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于1959年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中共三次重要会议的召开,使庐山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1959年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的召开,使庐山变得更加神秘莫测。当时政治局的会议是讨论经济工作,主要议题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纠正“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不致失控。会议期间,彭德怀给毛泽东写信反映当时客观存在的问题,该信被毛泽东称之为“意见书”,毛泽东不但没有听取彭德怀的意见,反而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并在党的八届八中全会上作出决定,把在彭德怀打成反党集团,撤销彭德怀等一切职务。仅仅一次会议甚至短短几天时间,政治风云突变,一个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忠心耿耿、叱吒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党和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一下子就被打成一个反革命分子,这封信如同被点燃的柴草,形成“熊熊烈火”把彭德怀烧得焦头烂额。一时间,引起了党内外种种猜测,议论纷纷,党内斗争的迷雾在庐山久久不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历史档案的解密,历史迷雾已经彻底揭开,今天人们对庐山会议的来龙去脉已逐渐了解,庐山会议的真相早已真相大白。

冒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了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的庐山会议旧址,远远就看到了大楼正门上方一块红色牌匾镶嵌着金光闪闪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庐山会议旧址”大字,旧址笼罩在浓浓的迷雾之中。虽然“庐山会议”早已解密,但在人们心目中,这座大楼永远都是神秘的,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纪念地。旧址在庐山可算得上十分雄伟的建筑,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原为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在烟雨朦胧中外表仍显壮观,气魄雄浑,整座建筑坐东朝西,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格调高迈,沉静明丽。室内富丽堂皇,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中国的古城门相似,显得格外的庄严。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沿门前石阶步入庐山会议旧址大门,一楼展厅陈设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珍贵实物、照片、材料,供游人观看。二楼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和会场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会场摆设了几十张用白布裹住的长方形桌子和200多个藤椅座位,主席台上依次摆设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康生5个藤椅座位,会场后方上面悬挂着“伟大的马列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的巨幅会标,会场布置的庄重、简朴。我站在会场一角仔细观察,像这种布置,现在的县乡一级召开会议都超过这种规格。

在展厅前,我认真察看了每一件实物、照片和文字说明。在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书信手稿前,我久久凝视,重新拜读了这篇经典文献,这就是当年被当作向党进攻的“万言书”,实际上书信只有3千多字,不知何来万言?文稿多处反复修改,在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的认真、谨慎的态度。从信的内容来看,也完全是善意的、留有余地的,充分体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崇高品德,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计个人安危、敢讲真话。其实,这封信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真实情况。现在看来,当时如果接受了彭德怀的意见,及时纠正失误,不至于后来的经济跌到谷底,农村出现非正常死亡现象。见物思人,激起了我的深思。庐山会议悲剧,除了党的思想路线上的原因外,是否还有更深一层完全属于个人主观主义的原因?不可否认,当时党内民主生活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现象已经很不正常,一言堂、家长制等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党内的言路,以致造成了大批敢于实事求是地向党反映实际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同志受到打击报复,这些教训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记取的。

走出旧址,大楼的云雾已经散去,庐山会议的历史迷雾也已经散去,庐山会议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汲取这些教训,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猜你喜欢

迷雾会场彭德怀
彭德怀甄别伪造信
迷雾中的闲庭信步
演唱会迷雾(下)
演唱会迷雾(上)
会场交流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会场内外
数列迷雾不用怕 防微杜渐见奇效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彭德怀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