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车型标准化:“撕开”转型突破口
2015-07-18祁娟
文/本刊记者 祁娟
货运车型标准化:“撕开”转型突破口
文/本刊记者 祁娟
当前我国货运车型过于庞杂、车型标准化程度过低,已成为影响传统货运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欧美发达国家货运车型只有30余种,而我国货运车型高达2万多种,车型标准化率不足50%。货运车型标准与其他载运工具、站场设施、技术装备等标准缺乏统筹对接,与铁路、船舶等其他运输工具,以及物流设施难以实现换装转运的“无缝衔接”,阻碍了多式联运的发展,制约了甩挂、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组织模式的应用。货运车辆已成为物流技术装备中的“短板”。
“推进传统货运转型,突破口在哪里?就是货运车型标准化。”早在今年3月的运输服务厅局长研讨班上,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司司长刘小明就指出这一点,并提出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以货运车型标准化为抓手,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引领,带动货车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打造行业转型发展的升级版。方法路径是,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先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时间节点是,2015年用一年时间进行准备,2016年1月1日起全面推进实施,争取用3-5年时间彻底改变货运车辆装备落后问题。
围绕如何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这一主题,6月27日下午,全国货运行业年会组织了一场工作研讨会。针对货运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如何助推车型标准化进程,优化货车产业结构,专家、行业代表和企业负责人都有话要说。
总体思路:健全标准,强化检测,源头监管,推动更新升级
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货运与物流管理处处长战榆林建议从几大关键问题入手,了解货运业现状,认识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的价值所在。
我国现有货运市场存在哪些问题?目前我国有道路运输业户745万户,其中个体户为679万户,占91%,运营车辆超过1400万辆。
从实际看,为迎合运输经营者的不合理需求,一些货车生产企业擅自变更车辆的自重、外廓尺寸等重要参数,使得车辆生产的一致性较差;车辆非法改装非常普遍,一些地方的非法改装还形成规模化产业,并且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受非法改装等因素影响,货运价格长期严重扭曲,陷入“超限超载、越罚越超”的恶性循环,使“治超”久治不愈,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由于我国货运车型标准与中亚、欧洲等地区国家标准存在明显差异,国外普遍使用的双挂汽车列车在我国被禁止上路运行,造成我国货运车辆出不去、国外货运车辆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影响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物流发展,也制约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现在如果不把车型标准化的难题解决好,其他根本无从谈起。
为什么要提出货运车型标准化?主要鉴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货运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货运车型的标准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标准问题,而是货运装备如何规范发展,服务于货运组织化水平如何提高,促进运输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标准化。二是货运产生的安全问题。
如何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主要着手完成四大任务:
第一,健全一套标准体系。即从车辆生产、车辆销售、车辆注册登记,到车辆营运、车辆报废等一套体系,大家统一一个标准来做事,全方位梳理各部门归口管理的货运车型公告、生产、检测、注册登记、营运使用、报废等相关标准,标准制定过程里,没有的就订,冲突了就改,交叉了就清理,链条断了就补,从而构建完善的货运车辆标准体系。
第二,改革维护检测制度。要取消车辆维护制度,整合交通、公安两部门定期检测制度,实现一站式服务模式,杜绝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货运车辆进入市场,还要联合公安部门建立货运车辆路侧检查制度,在高速公路入口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等设置检查站,解决动态监管的“短板”。
第三,建立源头的管控机制,包括研究建立货运车辆办理一致性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和使用环节信息采集、分析及处理机制。
第四,推动车型更新升级。
一方面鼓励老旧重型货运车辆提前退出市场,具体到四类车型分别为车辆运输车、液体危险货物罐车、低平板、超常间距车、铰接式运输汽车。治理的思路遵循“长导入、短过渡、忌反复”原则。
另一方面就是加快国内中置轴车辆运输车设计、公告与生产储备,最后还要制定《车辆运输集中治理专项工程方案》,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回应:“我们对‘货运车型标准化’有话说”
● 注重实际需求,细化货运车型标准
邬世锋:在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这一点上,作为企业是非常赞同的。多年来,我们储备了很多车辆运输技术,但是都用不上,因为运输车辆一直往超长、超高、超宽发展,不利于车辆运输技术的发展。我建议将车型标准的内容细化,比如目前主车还不适合做中途挂车的形式。因为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也很复杂。建议主机厂尽快开发出适合中途挂车的底盘,包括小的驾驶室,尽量低一点的车架,这样可以扩容装车空间。另外,国外的多挂列车运输形式已经很普遍了,但是国内还缺少相关的标准,建议借国外标准来制定,早日把多挂列车提到日程中来。
● 标准或将影响未来司机来源
叶枫:在半挂车制定标准的制定上,个人认为要从战略角度考虑其对未来的影响。首先是经济上的影响。作为一家有80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多年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们,比较倾向于16.5米的半挂箱。因为从机器的角度来讲,如果限制标准是14.6米,客户的成本就会提高,尤其是对司机或者小的承运商而言(他们在市场上占比还是很大的),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从而会对整个行业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冲击。
围绕如何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这一主题,6月27日下午,全国货运行业年会组织了一场工作研讨会
另外,在公铁联运方面,如何更高效地转换集装箱和半挂箱这两个装备,我们认为未来二三十年标准是和半挂箱的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提高中国整体的运输效率。
货运车型标准的制定会对未来货运司机的来源产生深刻影响。美国曾经历了货车司机非常短缺的阶段,中国未来或许也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些90后或者是00后的年轻人,如果他们不愿意再接替父辈的职位,那么,我们将如何吸引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如何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合法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在这个环境当中很好地生活?建议制定标准时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
● 货运车型标准化背后凸显两大问题
张文东:车型标准化制定的背后凸显两大问题。一是为企业为生产不惜违规操作,最终被逼到绝路。二是道路运输企业的主管仍缺乏科技知识装备头脑。另外,关于货车超载问题,我个人建议超限超载从源头上整治,先罚货主。
● 是否可以放开16.5米的挂车
王坚:在车型标准化这件事上,能不能放开16米五的挂车?原因如下:一是换双截头货车实施难度大,效益不明显。二是一个车厢换成了两个车厢,现在普遍用的是六轴车,要换成七轴,那轮胎的摩擦阻力增加,油耗增加,对物流企业来说实际上也增加了成本。三是如果换成汽车列车模式,则现有的场站、拖头、挂车等需全部重新改造或购置,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耗费。四是现有托盘标准都是沿用的美国标准,如果车辆改用欧洲标准,会造成混乱。
● 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到底还是一个系统的事
恽绵:咱们做的标准这件事,其实还是系统的事情,车型标准化的基础是托盘标准化,托盘标准化的基础是货物包装模式的标准化,所以它是牵扯到货物单元的标准化还有出货的标准化,是一个系统的事情,而车型的标准化是瓶颈之一,上下都好解决,所以这里头牵扯到系统的问题。
注意处理好三对关系:第一个是托盘标准化和车辆标准化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是标准化和经济成本的关系。现在看到的是只要标准化,车辆的装载力就会降低,成本就会上升,如何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讨论。第三个是标准化和个性化关系。
标准实施过程中我有几个建议:首先是打龙头,即大部分超限的车辆都是一家做的话,先把这个“龙头”卡住。其次,如果要改过去的车,政府需要补贴,政府财政不拿补贴,全让企业自己担这个事情,既受不了也担不起。第三,应该要推产业协同,包括推进的方式、试点的方式联起来效率会更高。第四是技术创新。第五是部门协同,只推车辆标准化未必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部门协同好了推进标准化才行。第六,应想尽一切办法对车型标准化率先采用的企业给予各种各样的优惠和支持,比如说通行便利、出行便利,优先办理ETC等等各种各样的便利支持他,这个更有助于车型标准化更好的实施。
只要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协同,政府跟企业合作,标准化的工作就应该能做好
刘小明:打好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攻坚战
交通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兼运输司司长刘小明也在现场听取了各家之言,并在会议最后做了总结发言,建议全行业凝聚智慧和力量,打一场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的攻坚战。
同时,刘小明还谈了自己的三点参会感受:
一是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有共识、有难度、有希望。目前国内道路上奔驰的货运车辆,与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不匹配,与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匹配,因此看到这个研讨会中大家对推进货运车辆标准化的态度都是积极和赞同的;但是也应看到,长期恶性竞争、超限超载等问题已使货运市场混乱不堪,因此当我们想落实车型标准化并规范市场时,涉及的是车主、企业等方方面面,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难度之大不可想象,但又是不得不做、必须得做;但是,只要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协同,政府跟企业合作,标准化的工作就应该能做好,大有希望。
二是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是当前改革的一个攻坚阶段,也是改革深水区里极为重要的工作,同时目前也是推进这项工作的战略机遇期。尤其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改革要先从政府自身改起,并通过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来推进标准化的进程。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下,这为推进车型标准化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
三是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精心设计、科学组织和认真落实。
对于现场代表提出的建议,刘小明表示受到不少启发,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意见:“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做好两件事,第一,认真把方案做好。具体的方案怎么做,路径怎么做,整个步骤怎么做,中央部门和部门之间、各个省市区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如何协调合作共同推进,是做方案过程中都要考虑到的。第二,在组织实施方面应该更加经济。”同时,他表示会考虑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代表们的合理化建议落实到标准化内容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