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2015-07-18刘艺波
刘艺波
【摘 要】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知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谐发展,实现自身人格和形象的美化,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预案;课堂教学;创造美
美育活动作为一种独特教育形态,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美育可以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和完整人格。化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知识,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审美创造活动,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谐发展,实现自身人格和形象的美化,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必须紧紧抓住一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精心设计预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之美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观察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课堂的美育,就是要结合每门课程的特点,正确阐述学科的审美价值,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化学科学中蕴藏着无穷的美,它的美不仅表现在化学现象中,还存在于化学规律中。
1.色彩美
自然界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具有缤纷的色彩,这始终为人们所迷恋,而化学世界更是绚丽多彩。例如,银白色的各种金属及合金,红色的氧化亚铜、氧化铁、碱性酚酞试液、酸性石蕊试液,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溴蒸气,绿色的绿矾、氯化铜,蓝色的硫酸铜晶体,紫色的碘蒸气、三价铁离子与苯酚形成的络离子,黄色的有金、过氧化钠、硫、碘化银、磷酸银等。这些迷人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2.含蓄美
化学的美不仅体现在外表上,更多体现在它的内在上。例如,储存在煤油中的金属钠貌似丑陋但切开后却能看到美丽的银白色,很不显眼的各种金属阳离子利用颜色反应却能制成五彩缤纷的焰火,磷在氯气中燃烧的弥漫烟雾,氯化铵分解、碘升华的云蒸霞蔚,眼镜反应、电解、电镀时金属的析出。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它的内在美。
3.有序美
不管是自然竞争、社会竞争,还是环境的美化都必须遵守一定的秩序,只有这样世界才美丽。在化学中无不体现这种美。例:元素周期律体现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质量守恒、电荷守恒体现了好像变化的规律性。同一溶液中有多种氧化性离子(或还原性离子)被某还原剂还原(或某氧化剂氧化)时无不体现了竞争的有序性;构成晶体各微粒的有序排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之和为零,这充分体现了在组成各物质时各微粒间配比的规律性;元素的名称中金属元素(除汞外)都是金字旁,常温下非金属单质若为奇台的都有气字头,若为液态的都有三点水,若为固态的都有石字旁,元素名称不仅体现了用汉字表达的有序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其他国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展现化学科学之美
把教材中美的内容挖掘出来,这只能说完成渗透美育的准备阶段。如何把美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实感受到化学科学之美,这才是实施美育渗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何来操作呢?下面我就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把握课堂的语言
课堂语言是表述内容美的重要工具,因此要进行美育渗透要求课堂语言:一要清楚明白、详略得当;二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三要优美动听、富有节奏感。例如,在讲授水的分子结构时,可用一个大人牵着两个小孩来表述,这样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把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结构特点很好地表达出来。
2.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会把化学中美的内容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例,通过化学药品的展示以及引导观察化学变化、焰色反应过程中颜色的变化等都能体现色彩美;通过观察溴化亚铁溶液中逐滴滴入氯水这个实验的现象即可把化学竞争的有序美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此外实验装置的整齐有序的排列难道不也是有序美最直观的体现吗?
三、加强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美育渗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而要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的关键就是让他们体验创造美。要让学生体验创造美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施。
1.举办科学讲座
通过讲座把化学发明史以及最新化学新成就介绍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感受到化学家们发明创造的同时,也创造着美。例:凯库勒关于苯分子结构的美妙构思;电镀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制造出了件件精美别致的工艺品;最令人惊叹的当属1999年艾哈曼德·泽维尔利用超短激光技术成功地观察到化学反应发生时分子里原子的运动了。所有这些对启迪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
通过优化实验途径、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创造美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一下创造美的乐趣。例如,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的实验设计;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成败关键的探索;制备氢氧化亚铁时,为防止氢氧化亚铁被氧化可采取的措施的探讨等。所有这些都能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创造美是其他方法所无法达到的。
总之,化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我们在进行渗透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恰到好处,润物细无声,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敬文.化学思维教学研究──兼论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J].化学教育,1998年11期
[2]杨登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初探[J].化学教育,2000年03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南安成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