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计算机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
2015-07-18苏晓光姜立松刁树民陈德运
苏晓光 姜立松 刁树民 陈德运
摘要:分析了目前本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社会需求的、实训型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该模式要求在围绕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教学方向,明确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实训基地,设置贴近工作实际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考核方式方法通参与权威评估认证机构的评估和认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考核,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2-0147-02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就曾中指出:“要以信息化的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以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1 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岗位需求脱节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中,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调查表明,当前企业中既有通用的软件、工具,也有根据自身特殊的专业需求和技术要求定制的操作平台。而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其培养目标比较宽泛,针对性不强。只是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之类的目标,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时,却没有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进行细化培养方向和目标[1]。这样就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能实现有效的对接。这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就业后适应不了工作需要的主要问题之一。
1.2 设置的课程体系与就业时的市场需求相脱节
普通高等学校优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来支撑的。由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考试方式等几方面组成。根据调研,了解到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相对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来说,是比较滞后的。有的院校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几年都不更新。教材和教学软件的陈旧,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与实践结合少,不能与时俱进……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导致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与市场需求相脱节[2]。
1.3 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优势不强
计算机类的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与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多种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据统计,计算机类的在校人数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1/4还多。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竞争优势不强,就业率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专业特色不明显。目前全国范围内开设的,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专业和方向有数十个之多,但设置的课程中基础课居多,有特色的和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和具有技术含量的选修课少,更缺少能跟得上目前形势的,针对行业中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这些都会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存在问题,遇到困难,竞争优势不强。
1.4 不具备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训技能的培养。而当前,各高校不仅开设的实训课程少,更主要的是,由于受到办学条件及办学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学校几乎无法给学生们提供符合实际需求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场地。这就造成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更不要说培养创新能力。这都导致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满足未来社会计算机岗位的需要。
2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尽量让培养的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1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掌握具有实践性的计算机专业技能是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这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一点。计算机专业技能不仅仅包括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技能不像机械加工等行业,只需技术能力,也不像行政工作,只需知识水平和文化底蕴。计算机专业人才既需要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水平,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制定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就需要了解现代社会计算机发展的前沿动态,能综合社会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再结合不同高校学生的自身情况,多方面综合考虑学,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
总的来说,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并且要根据客观变化,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清晰和灵活的思维方式,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也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游刃有余。
2.2 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需要从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最后到专业实习,一步步地,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一点点地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就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经常性地设置一些小的、合理的实践情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快更好地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喜欢这个专业,进行主动的学习。
此外,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应该与企业联合,创建实训基地,让他们通过教育实训,在实践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
还可以通过进入企业实习、业务培训等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企业的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具体工作中,会随时遇到新的问题,能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德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训项目都是与工程紧密相关的,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才能真正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拓宽专业领域,明确社会需求,造就社会所需人才
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不够明确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专业设置结构上的不合理。只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会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对计算机专业的岗位需求大致可分为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这三种。目前来看,其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最大的。当今社会要求这类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各种软、硬件系统知识构建优化的信息系统,熟悉当前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能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还要具有能继续学习,能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的能力。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相互交叉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重大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就要根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拓宽专业领域,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也要不断进行改革。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具备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可进行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对于他们适应社会和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许志国,邓安远,柳超.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2] 王延松. 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