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舆论场中网民行为引导研究

2015-07-18刘菲高冠东王子贤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引导新媒体时代

刘菲 高冠东 王子贤

摘要:随着微博的逐渐兴起以及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微博的舆情事件在网民言论行为助力下成为了一种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微博舆论场,这也是民间舆论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将会直接影响网络空间的舆情走向,折射出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如今,怎样对网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成为亟需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该文主要探讨对微博舆论场中各种网民行为进行引导所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分别讲述了微博舆论场主要的构成因素,微博舆论场对网民行为进行疏导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网民行为疏导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等内容。

关键词:微博舆论;网民行为;引导;新媒体时代;情绪共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2-0034-03

微博舆论场中各类网民行为主要是主体对社会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重点事件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主体会直接在微博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言论和观点,主要表现是发布信息、关注、评论或者@等。不同网民的言论情绪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网民行为也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比如理性温和型或者极端过激型等,同时网民情绪的不断共振也会逐渐影响到其他网民行为。

目前,针对各类网民行为进行适时监控和必要引导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政府以及各类媒体对网民行为持续关注,不断发展各种积极有效的引导平台,建立相应的引导机制。但是,对微博舆论场中网民行为进行引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微博舆论场主要的构成因素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成为了最主要的网络社交媒体之一,微博不仅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非常大的便利,同时能够与众多网民广泛互动,发起的话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衍生出很多相关话题,参与话题人数会迅速膨胀,从而成为民间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简单的分析,微博与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博客、微信、贴吧、论坛/BBS等媒体形式有相似之处,即能够让网民之间的互动更加的顺畅,拥有网民相邻密度高的突出特点。微博舆论场属于微博活动平台中一个进行信息以及意见传递的重要交流环境,所有网民的意见都能够进行公开的交流。微博舆论场中主要的信息来源实际上就是现实社会场,同时也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场。新媒体时代,微博逐渐成为人们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重要沟通平台。随着网民数量的逐渐增多,网民的各类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网民也会利用微博的公开平台宣泄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共振,相互影响。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微博舆论场已经超越了以往传统的民间舆论场,最大程度的放大了舆论环境以及空间。本文结合微博舆论场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三个重要的构成因素。

第一,话题感染度,这也是最终形成微博舆论中心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在微博上的任何话题最终能够形成一种舆论导向或者意见指引,需要该话题发起及之后的评论互动能够契合社会的公众心理。话题越具有较强的社会感染力,越会引起大部分网民的兴趣,社会公众会直接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也会加入到表达自己想法或者是意见的行列中,最终促进微博舆论场的形成。

第二,公众参与度,即在整个微博舆论场逐步形成的全过程中,所有网民参与讨论或者自由发表意见的整体参与程度。公众参与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微博舆论场的形成规模、网民构成以及言论方向等。

第三,新媒体介入的程度,一方面,新媒体会利用自身具有的各种技术优势对微博内容完成有效的整合,同时还能够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促进微博信息的广泛传播。此外,很多新媒体都拥有自己独立的微博账号,能够对特定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等,从而促进微博舆论场的快速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微博舆论场对网民行为进行疏导可能出现的问题

2.1 在微博舆论场中对网民行为进行疏导的能力不足

由于微博自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性,并拥有一定的传播规律,普通网民同样能够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源,并不断丰富自己的选择,另外,网民行为逐渐趋于多元化,这也使得传播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媒体对网民行为进行有效引导的难度不断加大,自身具有的引导能力需要不断提升。

2.2 在微博舆论场中对网民行为进行引导易出现主体缺位现象

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对网民行为进行引导的重要主体在微博舆论场中经常缺位,这也直接导致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并不利于释放更多的正能量。

首先,事前对微博舆论态势估计不足而出现的事前缺位现象。很多微博舆论事件最终爆发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从而投射到网络中。通过事件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起源来自于基层。网民的过激言论刚开始出现在互联网中时,波及的范围还比较有限,此时如果能够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疏导,效果远胜于舆论面逐渐扩大至整个互联网。但是,受到引导主体不明确、对新媒体传播规律不熟悉等事前缺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网民自身的诉求或者是内心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最后导致微博舆论事件的发生。

其次,微博舆论事件整个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事中缺位的情况。在最初的发展阶段,议题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各种矛盾也限于一个循序渐进积聚的过程,这时候的微博舆情还没有显性爆发,大部分网民只是在围观。当然,也正因为事件还没有显性爆发,舆论焦点没有集中出现,增加了引导主体的识别难度。如果引导主体没有长期的网络舆论监控经验,无法准确预测和把握事件发展阶段,就容易错失良机,任由微博舆情不断扩大直至基本无法控制。

最后,在微博舆论事件后期消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事后缺位的情况。在微博舆论事件发展到后期阶段,各种网民诉求及舆论导向逐渐明朗化,与现实行为对接的呼声愈高。此时,引导主体需要认清事实,结合网民诉求和现实情况,使网上与网下及时有效对接,通过线下努力疏导网络舆论影响。然而实际情况是,往往某些引导主体对微博舆情事件的处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2.3 引导主体之间缺乏积极的互动

在微博舆情出现以后,网民会通过关注或者评论等行为推动微博舆论场的逐渐形成。大部分权威媒体微博或政府微博,在开放运营后虽然能够及时的参与到实际的舆情传播中,但是,权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实际的互动交流比较少,关注的对象相对有限,引导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比较少,关注对象的数量也比较少。另一方面,引导主体之间实际的对接渠道尚显不足。一旦发生异常的微博舆情,权威媒体以及政府部门往往会选择各自为战,而较少通过交流沟通发挥相互配合的最大作用。引导主体之间对网民行为进行引导缺乏比较明确的分工,缺乏相应的协同管理机制。

2.4 缺乏对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疏导的长效机制

微博作为一种公众媒体,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以往传统舆论的发生机制,通过网络曝光和公众参与评论的形式集中反映网民对一些事件的看法,不断推动社会朝向更加文明以及公正的方向进步与发展,潜移默化中启蒙公众心智。但是,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各种铺天盖地的舆论场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网民言论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没有建立正确合理的引导长效机制,就可能削弱微博舆论所具备的正面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微博舆论应具有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引导主体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长效机制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缺乏相应的管理法律制度

微博的出现以及兴起同时也拉近了个人隐私与相应的公共领域之间的距离,甚至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分辨个人隐私和微博公众传播之间的分界线。比如说,当事人可能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一些日记,或者想要与网民分享一些信息资源等,以及相应的感悟,这些基本都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形式。有些微博舆论事件中的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在相关立法空白的情况下,只能游走在法律边缘。因此,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准确的界定微博舆论事件中的侵权行为,一旦出现违法行为需要按照怎样的程序才能完成惩戒等。

2)缺乏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实际培养机制

微博的产生以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网民的公众媒介素养。在微博中如何理性发言才会受到大家的重视和推崇,甚至发言的语气、语风以及各种发言体的流行等,都是资深微博客需要逐渐积累的经验和素养。微博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垄断权,促进了公众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普通网民的互动交流,构建形成了新型的社会舆论环境。但是,由于网民文化素养存在较大差异,法律意识以及道德底线各有不同,对不同事物具有的认知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不排除有些网民只是将微博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传播工具,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同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良莠信息充溢并存,有些信息在未经可靠核实的情况下随意传播,再受到网民情绪共振的影响,叠加上网民较强情绪行为的谣言不断传播,或被恶意利用,最后甚至完全掩盖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而最为危险的是网民不良情绪的聚集,可能会导致异常微博舆论事件的发生。因此,应采取多种手段主动对网民的媒介素养进行培育,最大限度避免不良信息在微博舆论场中的蔓延及扩散。

3 针对网民行为疏导出现问题的主要应对措施

3.1 加强对引导模式进行创新

首先,微博舆论的传播渠道非常广泛,传播载体和内容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公众接收微博信息快速而便捷,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获取资讯和交流沟通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成为其固定的生活习惯。同时,网民的各种言论行为也会直接影响微博舆论场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引导主体只是利用一种较为简单或者粗暴的形式,例如直接删除微博信息的方式进行信息管理和引导,已经不能适应微博舆论的发展和网民的心理预期。随着网民媒介素养的提高和操作技能的完善,网民甚至会觉得被无形中剥夺了微博舆论的主动权,丧失了言论自由,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和抵触情绪,不能产生较好的引导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引导模式进行创新,从技术手段和引导主体两方面下手。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媒体技术更迭迅速,在引导模式创新中应及时捕捉技术盲点和缺陷,通过技术手段的深入研究,化引导于无形,契合网络社交空间约束少、相对自由的特点。同时在信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资源瞬息万变,公众自身对于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以及理解的水平逐渐提升,这就对引导主体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监控经验以及对网络舆论事件的传播规律的把握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深入研究网民情绪常见问题产生机制及心理压力释放规律等。在微博舆论场中,部分网民做出的负面言论行为,一般受到自身心理因素和负面情绪的交织影响,情绪积聚到想通过某种途径宣泄的程度,利用微博平台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在网络中寻求心理安慰及情绪共振甚至集中爆发。如何形成网民理性的言论表达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在现实中有时民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建设还滞后于利益的内在诉求,在网络与现实联系愈发紧密的今天,首先还是要对网民的常见情绪问题及心理压力释放规律等进行深入研究,对曾经爆发的微博舆论典型事件进行专业剖析,在微博平台中利用各种准入机制、发言预审机制等,既能够使网民的某些诉求或者共振的情绪得到一定的释放和排解,同时尽力保障网络空间健康、理性、有序。

3.2 完善自媒体之间的联动引导模式

由网民在微博发起的热点话题及转发、评论、分享等通常会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积聚,其热烈程度、扩散速度、覆盖广度与普通议题相比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微博作为一种强大的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动态,是一种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国内常见的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除了微博平台,目前流行的其它自媒体平台如博客、微信、贴吧、论坛/BBS等与微博一起构成了网络互动社区。每个自媒体平台经过多年的持续运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客户群体和言论管控机制,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之间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网民的言论空间不断扩大,情绪共振、扩张更易于实现,这就要求不同的媒体之间特别是各种新兴的自媒体之间加强合作,努力构建联动引导模式,进一步扩大正信息、正能量的覆盖范围,使网民浸润在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网络媒体环境中,有效促进网民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与此同时,联动引导网民负面情绪的释放,使负面言论的群体空间可控、可查,控制在合理的事态范围内,为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联合管控建立实用渠道,从而最大限度的达到引导的预期效果。

3.3 建立引导主体之间有效的互动平台

微博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以及主流媒体各自对于事件具体信息的采集,因受到采集手段和渠道的局限,往往不够全面深入,控制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舆情事件的疏导和网民负面情绪的化解。如何实现引导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主流媒体之间努力建设一种内部交流机制,及时沟通,积极协商,既要尊重各自在事件中的主动权,又进行必要的融通,促进有价值信息的共享,避免出现大量信息资源同质化的情况;其次,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在必要时刻应在官方微博中及时发出声音,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作出积极正面的回复、回应,还可以推出一些微博联播的话题,引导网民的舆论价值取向。引导主体之间的定期沟通和交流合作可以放大网络舆论的积极社会影响。

3.4 建立网民行为有效疏导的长效机制

微博舆论场的瞬息变化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网民媒体素养的培育提高等与之密切关联的成长因素、长效机制等需要不断加以探索。目前,存在部分网民利用法律的漏洞,游走在法律边缘,将微博舆论场作为获取私利的工具,破坏了网络空间自由交流的良好秩序,影响了微博信息的可靠性,挑战了法律的权威。如今的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微博舆论环境有盘根错节、交织联系等特点,因此,建立网民行为有效疏导的长效机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量:首先,需要适应当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微博场中的网络行为也必然受到现实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从而进一步建立网络执法体系,规范执法主体资格、执法程序、执法行为等,在保护微博场健康运行的同时也维护了网络的活力,使“依法治网”成为常态;其次,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场等新兴媒体中,网民不仅是观望者,更是媒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内容的生产者,因此,对于微博时代的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从建设者或生产者这个角度加以重视和培育。作为社会一分子的网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的能力,不仅表现在信息的传播方面,还表现在他们的网上社交活动中。随着微博的逐渐发展,网民数量的逐渐增多,网民在微博中的交往素养、协作素养、参与建设素养等直接影响微博舆论场的整体发展。微博等新兴媒体赋予普通公众更大的言论权利,应努力提高网民的公众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民行为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出现了众多的微博舆论场。从近年来发生的微博舆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真相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同时也可以看到由微博舆论圈引出的某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逐渐加强对网民舆论行为的引导是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微博舆论场进行引导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入分析,探讨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期望进一步推动微博舆论场的良性成长。

参考文献:

[1] 肖燕雄,陈志光.匿名、假名与实名之别——以铜须事件为例解析网络论坛中的网民行为[J].当代传播,2010(4):48-52.

[2] 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4):26-30.

[3] 任娟娟.网络正义还是网络骚乱——从几起网络道德追杀事件看网民的集群行为[J].社会科学论坛: 学术研究卷,2011(3):45-49.

[4] 陈远,邱均平,邹晶,等.对我国网络社区信息传播管理法规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 2010(5).

[5] 张名章,张新蕊.青 少 年 网 络 乞 讨 现 象 的 引 导 与 治 理[J].当代青年研究,2011(2):30-33.

[6] 孙凤,郑欣.理性与非理性之辨:网络集群行为的产生及其演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7] 何白.网络集群:非理性行为的温床——浅析网民围攻事件中的集群及影响[J].东南传播,2010(7):74-75.

[8] 孙立平.转型与断裂 :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9] Bozkir A S,Mazman S G,Sezer E A.Identification of user patterns in social networks by data mining techniques: Facebook case[J].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and Social Networks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96:145-153.

[10] Morales A J, Losada J C, Benito R M. Users structure and behavior o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during a political protest[J].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12,391(21):5244-5253.

猜你喜欢

引导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