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香门第品书香

2015-07-17李若影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8期
关键词:北大街王艮宗祠

李若影

早就听说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落成,一直想去看一看,特别是想去看看王氏宗祠,但因为学业之故,总是未能成行。这次,借暑假空闲之际,我终于有机会到姜堰北大街文化街区怀古寻幽,瞻仰先贤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泰州人,我最骄傲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哲学学派“泰州学派”诞生于我的家乡。“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其“以人为本”的平民哲学,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乙亥年,本是“泰州学派”的讲学之地,后来作为祭祀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号称“淮南王氏三贤”的王艮、王栋、王襞的宗祠。

我在修葺一新的北大街漫步徘徊,流连于麻石铺地的街巷,穿行于青砖小瓦的民居,驻足于四合院内幽深的天井,感受着北大街在“泰州学派”“淮南王氏三贤”的启蒙与教诲中所拥有的“羽扇轻摇”的精神特质。

来到王氏宗祠的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平民化的、典型的明清民居建筑,只见门厅上方镶嵌着汉白玉“王氏宗祠”石额一方,为明朝泰州州守萧景训题写。王氏宗祠的整个建筑,以“三间房、五架梁”为基本单元,主体建筑有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节孝祠、厨房、耳房。跟北大街上的一些富商大贾、权贵豪门的深宅大院相比,王氏宗祠显得那么的朴素、简单,从其建筑风格中,也可以看出当年泰州学派所倡导的“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的民本思想。

一路参观王氏宗祠,我不由得想到了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他的求学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励志故事。王艮出身于灶户之家,7岁入私塾,11岁因家贫辍学,成为安丰盐场的一名盐丁。他本来大字不识几个,但后来竟成为开创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他成功的唯一诀窍就是苦读和乐学。19岁以后,他开始自读《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在文化基础极差、居所又处在海滨辟地,且无名师指点的困难条件下,他发愤刻苦自学,“默坐体道”“闭关静思”。他在自家屋后筑一斗室,日夜读书,认真思索,有时眼睛都熬红了,但他仍手不释卷。有一次,王艮一边走路一边看书,竟跌到河里去了。爬上岸后,路人都很惊讶,他却说:“好几天没有工夫洗澡了,今日下河,一可打打浴,二可清醒一下头脑,乃为乐事。”渐渐地,王艮悟出了做学问的道理:才学才学,才来自学;学问学问,学来自问。

王艮不仅刻苦自学,而且虚心尊师求教。他置书怀中,以路人为师,“逢人质义”。38岁时,他拜王阳明为师。在从学王门期间,他既“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又“不拘泥传注”“因循师说”,坚持独立思考,有疑即问、即辩,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王艮成名后不仅在家乡开门授徒,而且“周流天下”。他除“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沿途聚讲,直抵京师”外,还先后在南京、广德、会稽、泰州等地讲学,并在其乡间(安丰场)授徒。他的学生上至公卿,下至贩夫走卒,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但大多为下层群众,其中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这次北大街王氏宗祠一游,让我仿佛回到了50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仿佛看到了“淮南王氏三贤”向普通百姓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景。

带着满足和追思,我结束了这次参观,但同时我又深感遗憾,虽然现在王氏宗祠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但是“泰州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王栋的学术思想、历史业绩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扬,不少土生土长的泰州人都不知道王氏宗祠,更何况外地人。如何将“泰州学派”及王氏宗祠的文化及思想向社会传播,如何加强对“泰州学派”的研究,扩大王氏宗祠在国内、国际的影响,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指导教师:丁 丽)

猜你喜欢

北大街王艮宗祠
王艮“明哲保身”说的历史叙事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我的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设北大街小学学生作品
山花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湖南桂阳县魏氏宗祠舞台题记考述
王艮身本语意及其自我解读*
慷慨宗祠祭先贤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浅议北大街站客流组织与导向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