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废旧电池黑粉中锌及二氧化锰的回收利用研究

2015-07-17冯婧刘丽波高小茵朱凯鹏曹良鑫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7期

冯婧+刘丽波+高小茵+朱凯鹏+曹良鑫

摘 要:以废旧电池黑粉中的Zn及MnO2的资源化及无害化为目的,对废旧电池黑粉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1)以水作溶剂,利用少量多次的浸泡方法,研究了浸泡次数、溶剂体积、浸泡时间以及浸泡方式对Zn2+浸出效果的影响。按照筛选出的实验条件将黑粉浸泡、沉淀、过滤,使黑粉中的锌离子溶解在水中而去除;再利用化学方法将滤液中的锌离子转化为ZnS,以达到锌的无害化和资源化。(2)把浸泡除去Zn2+后的黑粉滤渣洗涤后,放入马弗炉中灼烧,去除黑粉中所含的有机物和碳粉,获得纯净的MnO2,将其加以回收利用。

关键词: 废旧电池处理;锌锰电池;电池黑粉;电池回收

1 引言

废旧电池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固体废弃物。随着技术的发展,含汞电池虽然逐渐被无汞电池所替代,但废旧电池的危害并没有随之褪去。2006年1月1日,我国禁止在国内销售汞含量大于电池重量0.0001%的碱性锰锌电池,基本实现电池生产、销售的无汞化[1]。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们都普遍认为干电池中没有了Hg就不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危害,对使用过的废旧电池不再加以回收处理,任意丢弃到环境中。

日常生活中用的干电池主要是无汞锰锌干电池,其负极是作为电池壳体的锌电极,正极是被MnO2包围着的石墨电极,电解质是氯化锌及氯化铵的糊状物,电池反应为:

Zn+2NH4Cl+2MnO2=Zn(NH3)2Cl2+2MnO(OH)

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锰作为氧化剂,将锌单质氧化为锌离子,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电池黑粉中的锌离子的浓度将渐渐增大。达到氧化还原平衡后,电池将不再放电而报废。

这些报废的电池一旦丢弃到环境后,其中的锌皮还会在环境中继续被氧化而生成Zn2+,同时制造电池时为增加电池的放电能力而在锌皮中添加的少量铬、镉、铅等也会随着锌皮的氧化而释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造成污染。

Zn2+虽是生物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但并不是越多越好,国标中规定,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值≤100mg/kg,二级标准值≤200mg/kg,三级标准值≤500mg/kg[2]。超过标准值,过剩的锌离子就会在土壤中富集,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锌的每日供给量:婴儿及儿童0~12个月6mg,10岁8mg;男性11~17岁14mg,18岁以上11mg,女性10~13岁13mg,14岁以上11mg.妊娠妇女15mg,授乳妇女27mg[3],过多则会产生危害。

目前使用的无汞电池中虽然没有汞,但仍然还含有其他对生物体和环境有害的重金属Zn2+,如果我们不将其回收处理,随意丢弃,那么它将会长期残留在土壤、水体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内,给人类造成危害。因此,重视对无汞电池的回收处理及处置势在必行。

目前从废干电池中回收锌的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例如:孙丽英在《从废干电池中回收汞、锌、铁》的研究中,将破碎后的锌皮和黑粉进行焙烧,冷却到常温后将焙烧得到的残渣加以粉碎,利用磁力分选出锌和铁回收锌,该方法简便易于操作,但采用磁选方法得到的锌纯度不高[4]。何庆忠,黎俊青,赵文纯等在《废旧锌锰干电池机械分离回收处理技术研究》中则是采用多次酸浸法溶解干电池中的金属,将溶液净化处理后电解生产锌、二氧化锰。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纯度低,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会产生二次污染[5]。苏庆宇,王宇飞等在《废干电池湿法综合回收工艺》中利用全湿法酸浸废干电池, 将酸浸后的滤渣采用水洗的方法分类回收一次酸浸后的残留渣,如:碳棒、碳粉、排气孔垫片、金属盖以便返回电池生产商使用。剩余的残渣进行电解处理得到锌及二氧化锰[6]。上述处理方法采取的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处理废旧电池,没有根据电池不同部位的性质来进行处理,最终消耗大量的酸和能源,成本比较高,后续还会产生二次污染。

由电池的结构剖析可知,电池中的锌皮、碳棒、铜帽等,如果采取恰当的方式把电池破碎,将上述物质通过破碎、分捡、清洗等物理方法进行处理后,即可直接回收利用。无汞锌锰电池中,对人类为害较大的就主要是电池黑粉中的锌。黑粉中的二氧化锰性质较稳定,如将其中的水溶性的Zn2+等物质除去,则黑粉中的二氧化锰也可回收利用。既达到了废旧电池的无害化,又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基于无害化,资源化、简单化及绿色化的理念,本研究采用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来处理废旧无汞锌锰电池,这个方法操作简单,费用较低,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2 实验器材与实验内容

2.1 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TAS-990F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马弗炉,烘箱,电子天平等。

实验试剂:HgCl2,NH4SCN,Na2S

2.2 实验方法

本实验主要采用浸泡溶解的方法,先将收集的废电池破碎,将电池中的塑料纸、锌皮、碳棒、铜帽直接分捡回收利用。将一定量的黑粉用水浸泡,利用定性检测的方法(Zn2+能与Hg(SCN)42+生成白色沉淀ZnHg(SCN)4,反应的检出限量是0.25μg,最低浓度为100μg·mL-1)来选取使黑粉中残余Zn2+最少的实验条件:溶剂体积、浸泡次数、浸泡时间、浸泡方式等。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将黑粉进行浸泡过滤后,分别收集滤液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Na2S使锌离子沉淀生成Zn2S,回收利用,滤渣则用水洗涤5-6次后,烘干,放入马弗炉中灼烧,除去其中所含的有机物,得到纯的MnO2,可作为后期生产电池的原材料。

2.3 实验内容

2.3.1 电池各组分的质量分析

将废旧电池利用医用剪剥开,将塑料纸、铜帽、锌皮、碳棒、黑粉分别分开,锌皮和碳棒直接回收利用,黑粉则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将解剖的10只5号电池中的各部分称其质量取平均值,得一只电池中各部分质量及质量分数如表1:

2.3.2 浸泡条件的选择

称取一定量(5g)黑粉, 进行了浸泡溶剂的体积、浸泡时间、浸泡方式,浸泡次数等条件的筛选实验。为节约分析检测时间,采用定性检测的方法检测残余的锌,即比较最后浸出的溶液中有无沉淀及沉淀量的多少来判断浸泡效果。 最终确定出最佳的浸泡实验条件为:黑粉质量5g,浸泡溶剂水的体积200mL,浸泡时间15min,浸泡方式为在固定的溶剂体积内,分5次按溶剂体积由大到小的方式进行浸泡。

按上述浸泡条件处理了410g黑粉(约为64只电池),收集到含Zn2+滤液16400mL。

2.3.3 ZnS的制备

使上述浸泡液中的Zn2+沉淀的方法有多种,经过比较后,最终选择Na2S作为沉淀剂。原因一是Na2S更便宜,二是得到的硫化锌还有多种用途,此外,ZnS 的ksp(2.93×10-25)较小,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可以更在限度的减少水中Zn2+的浓度,减少Zn2+的的危害。

将收集的混合滤液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Zn2+的浓度,测出此时Zn2+的浓度为425μg·mL-1。根据溶液中的浓度,计算使其沉淀所需的Na2S的质量,向滤液中加入比计算量稍过量50%的Na2S后搅拌,可以看见有白色絮状的ZnS沉淀生成,将沉淀过滤后即得到ZnS。将过滤后的滤液再进行Zn2+的测定,此时水中Zn2+的浓度已降至189μg·mL-1,比原来的浓度降低了一半多。但仍然高于国家排放标准,因此,后期必须对其进行植物修复,直至低于排放标准方可排放。这一过程既达到了黑粉中Zn2+的部分无害化,同时也实现了锌的资源化的目的。

2.3.4 MnO2的回收纯化

将浸泡过滤后的滤渣用清水清洗5-6次后,放入烘箱中在1050C下烘3-4小时除去其中的水分,冷却后,称量此时黑粉的重量为219.2g。再将其放入马弗炉中在3000C下烘烤,(此时温度不能过高,温度过高MnO2会分解为Mn3O4和O2),烘烤过程中间歇的搅拌,以便除去所含的有机物和碳粉,30min后取出,就可以得到纯净的MnO2,冷却后称重, 得MnO2的质量为204.5g。

3 结果与讨论

3.1 Zn 的无害化效果

经过沉淀处理后,浸泡溶液中Zn2+的浓度从425μg·mL-1降低至189μg·mL-1,降低了55.5%,可以看出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处理后的滤液中锌仍没有达到排放标准,因此,后期还应利用植物修复,直到低于国标才可排放。

3.2 ZnS与MnO2的回收率

表2列出了ZnS及MnO2的回收量和回收率。

表格中的ZnS总量是根据收集到的硫化锌总质量除于64后求平均值所得;MnO2的回收量则为使用马弗炉灼烧后的一只电池中纯MnO2的质量。

本研究根据废旧电池中不同部位的性质,采取了分别处理,物理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方法,使黑粉中所含的Zn2+通过浸泡-沉淀-过滤后达到锌的无害化与资源化,通过灼烧处理的方法得到比较纯净的MnO2,经过处理回收得到的硫化锌用途广泛,回收得到的MnO2可继续用作制造电池的原料,实现了对废旧电池中黑粉的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方法耗费少,绿色环保,减少了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减轻了后期的治理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环境保护法 《关于限制电池产品汞含量的通知》[S].1997(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S].土壤国家标准GB15618-1995.

[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S].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 GB13106-1991.

[4]孙丽英.从废干电池中回收汞、锌、铁[J].今日科技,1988(07).

[5]何庆忠,黎俊青,赵文纯,闫玲.废旧锌锰干电池机械分离回收处理技术研究[M].四川:四川理工学院,2010(04)-0266-03.

[6]苏永庆,王宇飞,江丽,周文平.废干电池湿法综合回收工艺[J].有色金属,2000(01).

课题项目:本文为玉溪师范大学生创新项目: 废旧电池中黑粉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研究(项目编号:2014B16)

作者简介:冯婧(1995-),女,云南人,本科,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研究。

﹡通讯作者:高小茵,女,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