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内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态势
2015-07-17唐永红林子荣
唐永红,林子荣
一、引 言
制造业是台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及对其经济发展贡献最多的产业。①台湾本岛是台湾制造业主要分布区域,离岛地区制造业发展较不发达,故而本文只考察台湾本岛19 县市情况。虽然21世纪以来台湾服务业生产总值占其GDP 近70%,而制造业生产总值仅占25%左右,但是服务业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却仅略大于制造业,有些年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甚至小于制造业②以2011年为例,2011年台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仅为1. 92 个百分点(折算成百分比约为47.17%),制造业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1.95 个百分点(折算成百分比约为47.91%)。;再者,台湾服务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也不相称,两者之间仍有10%的落差[1],制造业在台湾仍具有广泛吸纳就业的功能。所以,相比之下,台湾服务业只在名义上拥有高GDP 比重,制造业还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根本。
另一方面,制造业也是两岸双向投资的重点领域。从台湾对陆资开放的产业来看,制造业开放幅度最大,达97%,远超过服务业的51%。而对于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来说,其必须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众所周知,大陆企业优势领域基本分布在制造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擅长的也是诸如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电子、化工、建材、食品等工业制造业。因此,两岸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依然有很大空间,制造业投资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产业选择的重点。[2]
制造业是集群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从产业空间集聚的角度来阐明台湾制造业的分布现状和结构变化,对于陆资企业赴台投资区位选择、两岸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学界产业集聚测度研究文献主要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 指数)、产业空间集聚指数(EG 指数)、空间基尼系数(G 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其中,CRn指数最大优点是数据容易获得,计算过程简单,可显示产业集中度指向的具体产业或地区,缺点是n 的取值会影响测度结果,因此该指数使用需有其他方法加以配套分析。G 系数以全部产业的地理分布为比较基准,不同产业的计算结果具有可比性,但未考虑具体产业组织状况和区域企业规模差异。EG 指数综合了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比基尼系数的地理意义更明确,但对企业微观数据要求极高,且该指数波动性较大,可能存在集聚变量之间的虚假相关。李太平(2007)基于Ellison & Glaeser 构建指数的思路提出测算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θ 指数[3],能利用现成的统计数据测度,计算结果与EG 指数高度一致。
国内学术界有关制造业集聚测度主要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赫芬达尔指数(H 指数)、产业空间集聚指数(EG 指数)、空间基尼系数(G 系数)和区位熵等方法,研究文献分为全国范围的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以及省域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两类,代表性文献有:罗勇(2005)利用Ellison& Glaeser 建立的EG 指数和自定义的五省市集中度对中国20 个制造行业1993、1997、2002、200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4];高新才(2008)[5]、王章 豹(2011)[6]、巩 前 胜(2012)[7]、吴 传 清[8](2013)等都曾尝试采用以上几项指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特征;台湾学者詹立宇(2013)以台湾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采用H 指数与CR4(最大四家集中度比率)两个市场集中度指标观察台湾制造业的产业地理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之间的相关性。
以上研究多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制造业空间集聚现状,对于引起空间集聚变化的原因缺乏必要的分析。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SSM)在许多文献中被广泛地应用于考察产业的空间分布、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和劳动力迁移的空间变化等现象。单武(2009)运用该分解方法分析2003—2007年中部地区制造业的行业就业增长的空间差异;李梦觉(2008)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湖南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综合考量各种测度方法的优缺点及数据可获得性,采用θ 指数、区位熵、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考察台湾岛内制造业的集聚区域、集聚水平及演变态势。
二、测度指标与数据来源
(一)测度指标
1.产业区位熵。又称地方专业化指数,是研究特定地区的生产集中情况,即地区既定,考察不同产业在同一地区的分布情况,反映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地方专业化指数LQ(Location quotient)的计算公式为:
Eij表示i 行业j 地区的就业人数;Ej表示j 地区的工业总就业人数;Ei表示i 行业的高层次区域总就业人数;E 表示高层次区域总就业人数。LQ 是从中观层面上研究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通过它可以确定区域的主导产业和产业专业化程度。当LQ >1 时,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整个经济体平均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生产较为集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当LQ <1 时,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整个经济体平均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当LQ=1 时,说明该行业在当地的生产能力或在当地雇佣的劳动力比例与整个经济体平均水平相等。
2.θ 指数。用于测算产业区域集聚程度,假设一经济体有n 个产业和m 个地理区域,第i 个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Qi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表示i 产业在j 区域的从业人员人数(也选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其他经济指标,本文选取工业总产值表示i 产业在每个区域的平均从业人员数;k 表示i 产业中大于平均从业人员人数的区域个数表示i 产业的地域分布位于平均值以上的那部分不均匀程度占整个产业的比重;(m- k)/m为分布系数,表示产业的不均匀程度在地理区域上的实际分布状况。θi的取值范围为[0,1],θi取值越大,表示i 产业集聚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3.偏离份额分析法。该方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的经济体发展为参照系,用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以及自身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未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形式[12]为: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作区位熵、θ 指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均采用台湾岛内19 县市制造业26 项二位数代码行业(见表1)的就业人数为考察指标,所用数据均来自台湾“行政院主计处”发布的《工业统计调查报告》。因本文主要分析近年来台湾本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而可查最新的数据是2012年当局的普查结果,所以本文主要利用该年份台湾各县市制造业厂商原始资料加以测算。再者,本文主要考察2009年当局调整产业政策以后台湾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变动,故而选择2009—2012年为观察区间。
三、测度结果
(一)基于θ 指数测算结果的分析
θ 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相较于2009年,2012年台湾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总体下降,26 项行业平均θ 指数变化率为-1.94%。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是台湾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两个产业,前者分布较2009年更为集中,θ 指数由0.520 上升到0.539,成为台湾空间分布最为集中的行业,这主要是因为台湾当局为因应石化产业受限于土地、水资源取得困难、环保压力等诸多因素而纷纷外移的情况,提出石化业“质的发展在台湾,量的扩充在海外”的高值化发展策略,推动了产业内为追求进一步的规模经济而出现的并购行动和淘汰浪潮,从而加剧了石化业的集聚程度。
从2012年相较于2009年的空间集聚指数变化率来看,26 个行业中θ 指数较2009年下降的行业有14 个,降幅较大的包括:饮料及烟草制造业、木竹制品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业、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降幅达10%以上,特别是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θ 指数减少了0.1,是所有二位数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化最大的行业,说明该产业在台湾的集聚化水平降低。
26 个行业中有12 个行业的θ 指数呈现正增长,其中,皮革、皮毛及其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显著提升,说明这些产业地理分布呈现较为明显集聚的趋势。空间集聚程度提升的行业中有些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较强的规模效益,且产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另一些则是成熟型的传统产业,增幅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些老的行业过去过于分散,起点基数较小,使得集中指数稍有增长便会相对增幅较大。
总体上来看,θ 指数所呈现的台湾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产业空间布局的认识和判断是基本一致的,也从经济意义上证实了本文所计算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的准确性。
(二)基于区位熵测算结果的分析
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在北部①本文对台湾本岛作出的北中南东四大经济区的划分是参照台湾当局经济主管部门所发布的版本。的宜兰县、南部的屏东县以及东部地区具有规模优势。其中,食品制造业熵值最大的是屏东县,其余排进前四的县市顺次为台东县(3. 77)、宜兰县(2. 86)、花莲县(2.8)。饮料及烟草制造业的熵值在花莲县达到最大值6. 31,其次为屏东县(5. 53),台东县排第三(5.49),宜兰县也达到4.01。
纺织业、皮革皮毛及其制品制造业、成衣及服饰品制造业的测算结果显示,前两者在云林县和彰化县具有显性比较优势,而成衣及服饰品制造业因其生产形态在岛内逐渐转为少量且多样的模式,产业区位选择更趋于布局在贴近消费市场的大都会,台北市的熵值达到最大4.1。
嘉义县、市的木竹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的熵值都很高,不过木竹制品最大熵值出现在北部的宜兰县,达6.67,东部台东县也有4.29,家具制造业除了嘉义县、市达到3 以上外,屏东县也达到3.46。
表1 台湾本岛19 个县市26 项制造业行业空间集聚指数
纸浆、纸及纸制品制造业在东部地区竞争力最强,又以台东县最甚,熵值达13.91,其次为花莲(3.02)。作为服务性都市产业的印刷及资料存储媒体复制业在台北熵值最大,达到5.01,远超其他县市,这印证了上文指数测度结果所显示的该产业具有较高集聚度。
石化产业在中南部地区比较优势最为显著: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化学材料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在拥有轻油裂解厂的云林县和高雄市以及被定位为台湾未来“发展国光石化科技人才培育及研发中心之都”的嘉义地区都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橡胶制品制造业则在中部的南投县、彰化县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此外,北部地区的宜兰县近几年在药品及医用化学品制造业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厂区及投资规模总额不断扩大,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现该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
基本金属制造业在高雄市的熵值达到3.09,最具竞争力,嘉义市以2.31 位列第二。金属制品制造业则以嘉义市最强,达2.30,随后为彰化县(1.86),高雄市、台中市也具比较优势。
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电子零组件制造业以北部县市较强,尤其是前者,中、南、东部地区县市熵值没有大于1,意味着这些地区在这一产业处于劣势。而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在中部的苗栗县(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铜锣园区坐落于此)以及南部的高雄市、台南市也具一定竞争力。
设备制造业方面,电力设备制造业以北部地区为重,台北市最大,基隆市与之相当,分别达到2.58、2.41;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台中市最具竞争力,台中大肚山台地号称是台湾机械产业的黄金纵谷。
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业在台南市的熵值最大,达1.99,屏东为1.78,排第二,中部有彰化县、苗栗县熵值大于1,分别为1.40、1.23,北部地区桃园市最大,达1.53。其他运输工具及其零件制造业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基隆市,19 县市熵值最大,为2.71,中部地区顺次为彰化县、台中市、南投县,分别为2.13、1.96、1.09,南部地区主要分布在高雄市,为1.90。
表2 台湾本岛19 县市26 项制造业行熵值统计
通过对台湾本岛19 县市区位熵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北部地区的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电力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台湾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南部及东部地区在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则具备更大的优势;其次,台湾中南部县市拥有区位熵大于1 以及熵值19 县市排名第一的制造业行业都明显超过北部和东部地区(见表2),说明中南部地区是台湾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聚区域;再者,结合θ 指数的测算结果加以分析,台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的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云林县和高雄市,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主要分布在基隆市和桃园市,印刷及资料储存媒体复制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成衣及服饰品制造业在台北市的熵值最大,电子零组件制造业主要分布在新竹地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分布区域以中部台中市为主,皮革、皮毛及其制品制造业则在彰化县的熵值达到最大。
(三)台湾制造业偏离份额分析
θ 指数与区位熵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台湾本岛制造业(26 项二位数代码)的空间集聚情况,而对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以下尝试运用偏离份额法来分析2009—2012年台湾本岛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地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差异,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台湾制造业的分布区位变化(见表3、表4)。
测算结果显示:2009—2012年间,台湾26 项制造业行业除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就业人数有些许减少外,其余行业就业人数都呈现正增长,增速高于台湾本岛所有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速的行业共有8 项,包括:食品制造业、化学制品制造业、基本金属制造业、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零组件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汽车及其零件制药业。这8 项制造业行业也是两岸制造业对接合作的重点领域。结合上文熵值测算结果分析如下:
1.台湾食品制造业这几年间获得普遍性的发展,整体进步明显,本岛四个区域食品制造业2009—2012年间从业人员增加数都超过依26 项制造业平均增长率所测得的平均增幅,即NRC 均为正值,北部地区偏移幅度较大。对其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作为台湾食品制造业集聚的中南部地区,在此期间其增速小于同行业平均增幅,显示这些地区食品制造业竞争优势正在减弱,其增长部分主要得益于台湾食品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而差异转移对于北部地区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说明北部地区行业竞争力正在增强。这主要是因为台湾当局近年来着力推动食品业者“深耕本土”,鼓励通过发展差异化、优质化产品以及多元经营模式,来维持和创造产业核心能力,使Made in Taiwan 的价值得以持续展现,而这些举措的实行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市场规模较大,科技、人才、资本较为雄厚,运销和行销通路更为便捷多元的北部地区更具优势,南部地区在食品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稍显滞后。
表3 2009—2012年 台湾本岛北部和中部县市8 项制造业行业变化的偏离份额情况
表4 2009—2012年 台湾本岛南部和东部县市8 项制造业行业变化的偏离份额情况
2.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对净变化量NRC 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其次是南部地区,北部和东部呈负值,说明中部地区该行业成长较快。从其增长因素分析,台湾中部以台塑为主要生产体系的石化基地因其纯民营机构,经营方式具有相当的调整弹性,生产成本与经营方式较南部(以中油为主要生产体系)更具优势,整体竞争力高于南部,测算结果也显示差异转移对于中部地区相对净变化量NRC 的贡献率高达94.9%,说明台湾石化产业链整合较好的中部地区在发展化学制品制造业方面具有特殊的竞争优势,而拥有石化业厂商数量最多的南部地区,其化学制品制造业2009—2012年间的成长主要还是基于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3.金属制造业的增长集中在台湾西海岸。基本金属制造业作为金属制品、机械、汽机车、家电、造船、资讯电子等产业的主要上游材料,具有促进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功能,被视为基础工业。台湾当局鉴于基本金属制造业的重要性,将高值化基本金属材料列为政策重点项目之一加以推动。测算结果显示,台湾近几年基本金属制造业的成长速度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平均增速,相对净变化量NRC 最大的是北部地区,中南部地区也有较大程度的发展。金属制品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则主要集中在该产业集聚的中南部,北部和东部地区NRC均为负值。从增长因素分析,基本金属制造业北中南三地各具优势,差异转移贡献率都较大,竞争力相当;金属制品制造业南部地区差异转移贡献率达到76.81%,中部地区差异转移与结构转移贡献率差异较小,说明南部地区金属制造业成长显著快于行业平均增速,有较强的地区竞争力。
4.电子零组件制造业2009—2012年间在中部地区发展尤为强劲,相对净变化量NRC 最大,北部地区则出现大规模萎缩,而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只有南部地区的NRC 为正值,其余地区都出现负向偏离。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考察的年份区间,向来以代工为主的台湾电子业正遭逢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海外订单大规模减少,发展势头减弱;另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台湾中南部科学工业园区正迅速崛起,在积极延承北部新竹园区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电子资讯等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中部地区的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成长。
5.机械设备制造业与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业的NRC 值只有在中部地区为正,说明2009—2012年间,中部地区这两项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从其增长因素分析,作为台湾机械聚落的中部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完整,上中下游紧密集合,集聚优势突出,测算结果显示差异转移对机械设备制造业NRC 的贡献率高达94.23%。而依托发达的机械产业,特别是机械零组件制造业,中部地区的汽车及其零件制造业也快速崛起,差异转移对其NRC 贡献率也达77.89%。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选用θ 指数、区位熵、偏离份额测度指标考察台湾制造业的集聚区域、集聚水平及演变态势。综合分析三项指标测算结果,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首先,相较于2009年,2012年台湾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总体下降,所考察的26 项制造业行业中有12 个行业的指数呈现正增长,其中皮革、皮毛及其制品制造业、塑胶制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脑、电子产品及光学制品制造业的指数显著增加,石油及煤制品制造业、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呈现明显的集聚分布。
其次,区位熵分析显示,台湾中南部县市是台湾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聚区域,拥有区位熵大于1以及熵值19 县市排名第一的制造业行业都明显超过北部和东部地区;从行业类别来看,熵值测算结果显示北部地区制造业以技术密集型行业为主,中南部及东部地区以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行业为主。
最后,偏离份额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随着台湾当局推行传统产业高值化发展策略,岛内一些传统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金属制造业呈现扩张的趋势,经济发达的北部地区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中南部工业园区的崛起,台湾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向中南部转移的趋势,北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减缓。此外,分析结果还显示,中部地区的机械制造业和石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整体竞争优势、区域产业优势业已形成。
(二)政策建议
对台湾岛内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分析结果显示,台湾许多制造业,特别是石化工业、机械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业已显现较强的集聚效应。鉴此,这些制造业的两岸合作,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指向特定的集聚区域,另一方面应考虑这些产业在两岸的空间布局,达成两岸集聚区域的双向互动与融合发展。实践中,可以共同打造这些产业基地或园区,共同培育其上中下游一体化体系。
福建省作为两岸产业合作紧密区域和前沿平台,在两岸产业合作中扮演着先行先试的重要角色。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所要求的“形成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集中区”目标,福建省政府已规划出“五区七园”的空间布局作为推动闽台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基地,包括平潭综合实验区及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等“五区”,以及古雷台湾石化园区、福州青口工业园区、福清洪宽工业园区、晋江机械制造园区、南靖精密机械园区、福安东园电机园区、莆田高新技术园区等“七园”,以期发挥工业园区载体功能,通过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培育完整的产业链,加速福建重化工业、机械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鉴于闽台两地产业集聚情况,闽台两地制造业合作在区域选择上,石化产业应重点对接云林县、嘉义县、嘉义市以及高雄市;机械设备制造业应重点对接台中市;产业用机械设备维修及安装业、运输工具及其零件制造业应重点对接桃园市、基隆市、台南市;电子信息产业则应加大同中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的合作力度。基于闽台县市对接的产业合作发展,有利于较快提升两地工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打造产业区域品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岸产业合作新格局。
[1]颜莉虹.21世纪以来台湾服务业发展概况及其发展趋势.台湾研究集刊,2014(3).
[3]李太平,钟甫宁,顾焕章.衡量产业区域集聚程度的简便方法及其比较.统计研究,2007(11).
[4]罗勇,曹丽莉.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5).
[5]高新才,王科.中国装备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08(7).
[6]王章豹,郝峰. 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3).
[7]巩前胜,仲伟周.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与区域分布特征.改革,2012(5).
[8]吴传清,陈翥,曹静.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聚测度:基于2003—2010年31 个省市区统计数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9]詹立宇,林惠玲.产业地理与市场集中度之相关性:台湾制造业之分析. 经济研究,台北大学经济学系,2013:167—205.
[10]单武.中部六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李梦觉.湖南省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偏移实证分析. 上海经济研究,2008(6).
[12]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管理世界,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