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教学初探
2015-07-17贾红梅河北省新河中学051730
贾红梅(河北省新河中学051730)
古代诗词教学初探
贾红梅(河北省新河中学051730)
中国古代诗词在世界上是一朵奇葩,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卷帙浩繁的古代诗词是五千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因此,古代诗词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而当代高中生的文化底蕴相对浅薄,更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难度。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呢?
一、反复诵读,品味诗词语言
诗词的表现形式是语言,因此,品味诗词语言对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音乐性
在古代,诗词是供人咏唱的歌。因此,它除了讲究平仄搭配、押韵外,还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所以,古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给人一种音乐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二、四句中的“烟”“川”“天”押韵,并且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了一种音乐美。
(二)古诗词的语言富于建筑美
古诗词在形式上富于建筑美。绝句、律诗、词等各种样式的作品都有其固定的句数、字数,因此,结构匀称,句式整齐,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三)古诗词的语言准确、凝练
因为古诗词的字数、句数有严格规定,所以,古人十分讲究炼字、炼句,用极短、极精炼的句子表现极丰富的内涵。宋祁的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堪称绝唱。一个“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还写活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句中“红”和“绿”把看不到摸不着难以捉摸的“时光”表现得具体可感,其语言准确、凝练可见一斑。
古代诗词具有音乐性、建筑美、准确、凝练的语言,充分显示了其美感。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一个十分简单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咬文嚼字,在稍加点拨使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其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即可,唯其如此,学生才能体会到古诗词语言之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诗词画面
我国宋代文学家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价唐代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意境美等特征,二者是相通的。所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画面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着眼于秋天雨后的傍晚,抓住了明月、清泉、山竹、浣女、莲花、渔舟等景物,用十分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作者描绘了一幅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如此美丽的画面足以让人心旷神怡,但诗毕竟是语言艺术,有的学生可能感受不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去想象,使他们头脑中产生画面,他们才能享受如此视觉盛宴。具体做法便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画面,还可借助多媒体、绘画等方式给学生再现画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诗词教学肯定会有一个飞跃。
三、引入诗境,领悟诗词情感
诗境是诗词中描绘的自然、社会环境。王国维说过:“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其笔下的客观事物中,使自然景物也具备人的感情。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明明是作者有感于时事而落泪,可他偏说“花感时溅泪”;明明是作者因离别之悲而惊心,笔下却成了“鸟惊心”。这两句诗,作者不仅仅写了花鸟这两种景物,更重要的是把感情融入了其中,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教师在教授时一定要教会学生从诗境中领悟情感。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只有将学生引入诗境,学生才能领悟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是以品味语言和感受画面为基础的,这两点做好了,诗词自然会引起学生共鸣,学生进入诗境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国古诗词以其不朽的思想价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泽被后世,包含品味语言、感受画面、领悟情感的课堂便是良性循环的课堂。与此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更可以提高审美情趣。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