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物理基础第八章之照明知识(上)

2015-07-17

数码影像时代 2015年4期
关键词:布光色温灯具

作者:下牧建春

日本映画摄影监督协会会员(JSC)

日本国文化厅海外派遣艺术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师

邮箱jscjsc@yahoo.cn

没有光什么也看不见,上帝说要光于是就有了光。

——圣经创世纪

数码技术进步,给微电影拍摄带来了便利,可是在照明方法上还是老样子,100年来几乎没什么不变化。从照明工学上来说,1972年德国慕尼黑夏季奥运会开发了HMI高色温灯,提高了发光效率;21世纪开始出现的LED灯,具有跨时代的进步。电子摄影机高感度问世,给照明部门带来了福音,摄影现场的灯具小型化、轻便化倒是一个事实。

一般认为,照明技术教学无法模式化是学生电影的瓶颈。尤其是户外摄影,气象万千,世界上所有的电影学院无法设计出完整的照明教学课程。照明技术的难点基本上有如下六个方面:

目前大电影制作主要还是以摄影基地为中心,采用搭景方式。学生微电影的拍法聚焦于广阔的现实生活,否认搭景和摄影基地工作方法,这好像拍摄故事性纪录片一样,

方面要提高影像质量,另一方面要符合自然生活印象。

这一章,将介绍学生电影拍摄中应该知道的光的基础知识,在用光方法上,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对电影剧本中常见的气氛提示,外景、内景、日景、夜景的照明技巧给予讲解,并且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8-1-0微电影照明技法和表现

大多数的学生电影是对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描写,重点在于所谓的“再现生活”,利用自然光线拍摄作业是他们的课题,从中学习布光的基础。如果要使用人工照明,无视自然真实的光感,作品就会失去生活感。

每天有朝阳和夕阳,有白天和黑夜,光线的亮度、方向和光色情况是不一样的。正因为有这样的光线变化,观众看电影时才能知道时间、气候、季节。所以说,照明是利用光线的微妙变化,帮助电影来讲故事。

不仅仅是自然光线的照明,现代城市生活中,我们的环境有家用照明也有办公照明,公共场所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照明,照明的多样性给电影带来现代生活气息。在你的作品中需要细致的反映,不然失去现代生活感就无法描写人物的真实情感。

微电影的特质是所谓的“描写人生”,那么微电影的照明法是以描写实际生活的光感为基础的,然后再进行所谓的“虚构”。

每个同学都有美的意识,有创造的欲望,也常常不满足于简单照明,光可以描写外观的世界,也可以深刻地描写人物的内部世界。电影布光则反映了人的意识,包含了创造的语义。

8-1-1微电影布光三种类型

1、运用自然光原理,强调生活质感

有些导演比较追求光线的生活感,这是积极运用自然光和生活照明原理。以自然光和生活照明作为依据建立主光基调,始终重视自然光的姿态,且贯彻到采光中去,追求光线的生活感和电影的现实感。在室外拍摄时,人物暗部给予辅光可以解决暗部层次;室内拍摄时,以窗户外来光线作为基调;在有日光灯的地方,就把日光灯作为场景布光的依据,添加轻微辅光照明。这些方法,灯具较少,拍摄敏捷,适合般的微电影制作,画面看上去自然,具有生活质感。

2、好看的布光

有些导演强调场景的立体感,这是以造型光为主要手段的布光,目的是为美化或是所谓的“唤醒影像生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伦勃朗荷布光法”,讲究以光照角度创造出立体感。现在所谓的“主光”,源于“伦勃朗光”可以帮助细致地塑造人物外观。有效地利用“伦勃朗光”可以强调人物的立体感,丰富画面的表情。相对于“自然美”,伦勃朗光是“人造美”,在好莱坞电影中有上百年的历史传统,在观众的美学意识中,这种照明方法讨人喜欢,在电影大片中广泛被运用。但也有导演追求写实风格,讨厌“伦勃朗光”。

3、光和影的调制

有的导演强调通过人物来表现自己的美学电影,这种照明否认明嘹影像,追求光和影子的搭配,利用光和影之间的明暗比例来影响观众的各种心理,属于导演自我表现。确实,在使用光感明亮的光时,故事人物看上去会明朗很多;光感晦暗,画面会有悲伤的味道。这种照明方法,源于德国表现主义,运用光的强度和方向等技术来拍摄电影,也称“戏剧艺术光效”,在大电影表现中有定的地位。学生电影的个别镜头可以玩一下“光和影的调制”,一般来说,对微电影品质不会有多大的提升,应该知道用光是故事内容的需要。

8-1-2灯具分工

电影布光不论多么复杂,从思维上说只有“人物光”和“背景光”两种。它们的关系是因为需要强调人物才需要给背景光。这是照明的原始分工,称“背景光”和“人物光”。

我们来看看电影灯具的基本任务,布光模型如下

负责“人物光”的灯具派生出“主光”“辅光”“轮廓光”这三项。

负责“背景光”的灯具又派生出“底子光”和“道具光”这两项。

“主光”是照射人物的“主要光线”,从光感上说是身上最明亮的部分,有其方向性,如果是自然采光,“主光”即是阳光,如果是古装夜戏,“主光”即是烛光。

过去在美国电影明星制度下,老板要求导演把主光安放在演员45°位置上。原因是演员的鼻影方向,明星的鼻梁影子的斜线45°度最好看。现在的观众素质大大提高,布光造假情况有所好转。

存户外拍摄中应该注意人物光和背景光方向的

致性,设计主光位置主要是符合场景光的自然印象。例如,下图左图车厢背景最亮的地方是车窗,人物和背景光线来源相悖,不符合心理上的自然。解决方法可以把背景最亮的地方消除,把车窗拉起来看上去比较自然一些。

“辅助光”原来是因“主光”产生了鼻子的投影,需要缓解观众的不快,作为主光的辅助,把影子>中淡,基于这个目的,“辅光”的位置应该在主光另外边,越是靠近摄影机越是有利。从道理上说,“辅光”是“主光”的辅助,光照不应该比“主光”还亮。“轮廓光”原本在黑白电影中是为了解决人物和背景亮度等量问题,通过提高人物轮廓边缘光照,从光感上把人物与背景区分开来,在场景中增强所谓的“立体感”,例如,在夜景里,为了把亚洲人的黑头发与夜幕区分开,必须采用轮廓光,这在黑白电影中非常重要。如果是彩色电影,观众可以从色彩空间中辨别场景的立体,“轮廓光”不是必需的。

“底子光”原来是帮助观众识别场景的基本信息,也是背景光的“能见度”。调整底子光的亮度,观众可以知道场景的时间性,故事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户外拍摄,天光就是“底子光”,室内公共场所拍摄,如商店、办公室、现场的日光灯就是“底子光”。

“道具光”与人物无关,用于强调场景中某物体特征或戏剧性的物件。在微电影中“道具光”不应该喧宾夺主,妨碍观众观赏演员的表演。

“道具光”的用法很多,有起到场景某部分画龙点睛作用。

在主流电影拍摄中,灯具分工非常复杂,布光名称也非常混乱,同学们不必拘泥布光定义,知道上述名称的目的就可以了。另外,电影拍摄机位频繁转换,需要对光位做出相应光照调整,按场景空间分为“前后左右”,灯具在空间位置上派生出如下图名称,没有电影美学上的意义,只是相关人员沟通在摆放灯具的时候,方便大家交流。

8-3-0有关“三点布光”

影视教学常常要说“三点布光”概念。但是在电影拍摄中不存在“三点布光”的说法。也就是说“三点布光”概念的来源不是电影业,据说来自于伦布朗绘画,是美术评论用语。

“三点布光”的定义为人物照明中三个基本光位的处理。‘主光、‘辅光和‘逆光是人物照明中三种基本光线。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应该注意,作为电影布光应有“电影性”,其首要任务是为了叙事,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光线,还有非常重要的光线需要处理,没有“三点布光”的优秀电影也不少。尤其是彩色电影,‘逆光不是必须的,立体感主要有色彩空、司、运动空间、想象空间这三要素来决定。

如果电影布光教育定要从“三点布光”开始,那么应该考虑是“背景光”、“人物光”、“辅光”这三项。因为缺少“背景”的电影叙事是不能成立的。在现实主义的电影表现中,“辅光”是模仿自然光的空间感,保证电影的连续性,这些都比所谓的“轮廓光”要重要得多。尤其是彩色电影表现,演员走位等实际情况,轮廓光的重要度可以忽略不计。

电影布光思路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流畅,连续,常见同学们讨论“三点布光”,真是莫名其妙。

8-3-1电影“三点布光”量化

从电影布光的立场上说,光感的基本元素是“人物光”和“背景光”两项。与舞台照明不同,电影照明十分依赖“大小观念”,需要对光的强度、角度、色度进行量化。这就是所谓的“照明反差”处理法。

基本照明反差的处理法有两个内容

其是指人物和背景之间的“照度反差”:

其二是指演员的“一次光”和“次生光”之司的“照度反差”。

首先,老百姓关注的是演员,常常对演员的背景视而不见,所以画面中演员部分亮一点符合大众心理,一般认为,人物和背景的明暗形式量大约为3:2比例。

其次,老百姓希望明星有“良好光照”形式,研究表明冬季阳光柔和,演员脸色比较好看,这样的阳光与次生光的比率为3:1左右。

归纳起来,布光是使用技术去实现目标,需要处理“背景光”、“演员光”和“辅助光”这三项因子,按照“讨好观众”的立场,光影的基本量化关系应该为“3对2对1”,称为“讨好的反差比”、用数学式写成:“3:2:1。也就是令人愉快的“三光处理法”。

在布光入门阶段,同学们记住“背景光”、“演员光”和“辅助光”三项因子,它们亮度的分配比“3:2:1”的关系,如果你在令人愉快的“三光的物理性”安营扎寨,那么你是比较明智的,然后根据具体场景自然印象(日景,夜景)来调整处理你的电影布光。

从剧本上看,电影基本场景无非是日景和夜景,清晨和黄昏,这四种场景,演员在其中

个场景里走来走去说话,非常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才是电影布光的重中之重。

最后需要说明电影布光注意重点.“一个镜头的光影形式没有意义”,真有价值的技法是保证光影味道一贯到底。这就是电影独有的布光技法,称:“布光的电影性”。

8-3-3有关“硬光”和“柔光”

自然界里,照在人体上的光有“直接光”和“间接光”,从光学上来说,直接光称“一次光”、通过次反射的光称“二次光”、通过两次反射的光称“三次光”,统称为“次生光”。地球上的光线如此这样,产生了光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电影的“主光”和“辅助光”的比率,源于观众对自然界的“次光”和“次生光”的印象,他们本能地知道影像表现是否符合自然场景。

另外,“一次光”因直接到达人物,其特征比较“生硬”,称为“硬光”,“次生光”间接到达人物,其特征“散漫”,比较柔和,称为“柔光”。光源是直线转播的,称“点光源”,光源在传播中经过反射会发生扩散,又称“面光源”。经过如此转换,改变了光源的性质,在分类学上又称“光质变化”。“光质变化”与场景“真实性”有关,观众本能地可以识别光质变化,知道布光是否自然,真实,流畅。因此电影布光的自然性,真实性,流畅性,这三个概念非常有用。以下就是改变光质的操作原理。光影柔度加工方法

8-4-0电影的色彩

我们一般在自然光和人工光的环境中生活,可是我们不会注意到光线微妙的变化。

数码摄影机对光线的变化非常敏感,如果马马虎虎,影像就会不是偏红就是偏蓝。

光色对电影手白摄至关重要。如果你没有自然光和人工光,以及摄影机的色温如何调节的知识,就不能拍摄满意的画面。因此我们还要了解光的性质。

光的学名叫“光子”,是种电波。“可见光”在400700纳米(nm)范围之间。

8-4-1有关色温度

“色温度”是自然光的颜色尺度,俗称“色温”。这与空气温度没有关系,是物体内部发热所呈现光色。例如,空气发热呈现红色,氧气发热呈现蓝色(参考照片)。

因地球环境影响,经常发生光色成分的变化,描述光色成分比率的图形,我们称为“光谱”。科学家开尔文先生发明了一种度量方法,学名“色温度”,又称“开氏温度”,表述单位用“k”,例如,照相术语,光源3200 k表示“低色温”,5600 k表示“高色温”。

上图一是可见光成分的描述图,从可见光的混合比例图上看,中心点为100%,红色曲线为3000 k,红光波成分大于100%;蓝色曲线为6000 k,蓝光波成分大于100%

上图二是在不同气候情况下对可见光描述图,从光谱上可以认知自然界中阴天和晴天,白天和傍晚的特征,光质变化的第二属性被称为“光色”,这对户外摄影非常重要。

电影照明需要知道3200 k和5600 k两类色温度。前者称“灯光型”光线,偏红;后者称“日光型”光线,偏蓝。

8-4-2有关“正常颜色”

太阳或灯光源都会发生色温上的变化,不同色温的环境会有不同颜色变化。摄影机想取得正常颜色,就要迎合光线来进行矫正。现在的数码摄影机都已经自动化了,不必为自然光色操心。如果有所偏差,你到后期剪辑阶段也可以用软件来矫正。在电影拍摄中,“正常颜色”是指,可以通过矫正来解决的光线。

在电影工业上把感光元件设定为两大类型,一种称“日光型”,色温5500K;还有一种称“灯光型”,色温3200K。灯具制造方面,也分为接近太阳光的色温5500K和接近钨丝灯的色温3200K的照明。还有种“色温转换”灯光纸。

有些导演不喜欢自己的作品是所谓的“正常颜色”,这可以通过“滤色纸”俗称“糖果纸”放到灯具开口前来改变光照色温,称“色温转换”,如果需要黄昏气氛,可以用“红色糖果纸”,如果需要夜景气氛,可以用“蓝色糖果纸”。

8-4-3学生常用的轻便照明器材

外景拍摄尽量小型轻便,器材成套装在一个箱子里,搬运方便。这里推荐,一个小型射光灯为主,纪录片拍摄的器材单。如右图表:

这个照明器材单可以根据摄影内容加加减减。除了上述红头灯,微电影还使用电影聚光灯、三基色灯、LED灯等,这些灯具在淘宝网上都能买到,规格很多,价格也便宜,非常好用。微电影常用灯具参考如下:

8-5-0微电影的内景拍摄

微电影室内布光分为日景和夜景两种。日景的布光要领就是上面的提到的“主光”“背景光”“辅助光”的电影三光比率3:2:1为基础,然后按照现场实际印象来作调整。

8-5-1室内日景

《阿东的故事》,人物光比厨房光亮一点,如果背景有门窗,透到大街,需要看到点户外的信息,在布光上考虑户外户内的两方面平衡。要点是提高厨房间的底子光,和室外光取得平衡,这样可以保证窗外的细节,街道情况依稀可见。如果,拍摄夜景可以等到天黑,然后按照现场实际印象来作调整布光。

8-5-2室内夜景

夜景的特点,无论是“人物光”和“背景光”反差,还是“一次光”和“次生光”的反差都比较大。这是学生模仿拉图尔的《忏悔的玛丽亚》夜光作业。

首先,考虑主光位置,灯具角度和蜡烛同一方向;然后,考虑夜景的“次生光”,用一块反光板反射主光,照射演员暗部;最后,考虑背景光,在摄影盲点(人物背后)安放一个小台灯。场景故事《忏悔的玛丽亚》的夜光作业完成了。该作业做到了简练,光感自然、真实、流畅。

故事影片的内景布光的基础就是“日景”和“夜景”这两项,没有什么花样,要点是观察生活场景的“一次光”和“次生光”给我们的印象,去模仿自然光感。

责编/王晶

(微电影的物理基础之照明知识将于下期继续连载)

猜你喜欢

布光色温灯具
◆ 灯具
灯具
◆ 灯具
学生台灯色温 不宜超过4000K
新闻演播室灯光及布光技巧探析
网格式布光法在电视灯光中的应用
创意布光及光绘神器
基于DALI协议的色温可调节LED照明控制器
虚拟演播室的布光技巧分析
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