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实施后的效益评价
2015-07-16唐欣
摘要:本文以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对比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说明此评价方法基本可行。
关键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70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由于一些地方土地整理项目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保护等倾向,国土资源部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进行效益评价,同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中也规定项目竣工验收费用中包括对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的再评定,因此必须把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内容
对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以及以上述三个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效益评价。
1.1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收益的重要指标,分析内容是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量与产出量分析,主要包括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土地产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经济效益。
1.2社会效益评价
社会效益分析是衡量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其内容是在农村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效益。
1.3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分析内容是评估土地开发整理实施后,通过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增加森林覆盖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增强洪涝灾害抗御能力。
1.4综合效益评价
就土地利用的基础来看,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资源利用的主导因子,追求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的基础与前提;就土地利用的服务对象来看,社会因素成为土地利用系统的主导因子,社会效益是土地整理的目的所在;而追求经济效益是土地整理的中心内容,也是土地整理生命力所在。所以土地整理应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做到经济上有效,社会上可行和可接受,生态上平衡。
2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入手,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2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是在评价过程中各指标对需要研究评价的事物的不同重要程度的量化反映,是决策或评价问题中常见的一种主观评价和客观反映的综合度量。主观确权法以专业人士或学者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得到相应指标权重,其优点是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较为合理地判断各指标之间的排序,缺点是主观随意性大。客观确权法是以历史数据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关系为依据来综合确定权重,使系数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其优点是权重客观性强,可有效避免主观随意性,缺点是通用性和决策人的可参与性较差,计算方法比较繁锁。主客观综合集成确权法是将主观确权法和客观确权法相互进行修正补充来使用,从而充分利用各自的优点,规避各自的缺点。
2.3综合效益值的测算
一是各类效益指标值计算: 项目区各类效益指标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Fi-i子目标的目标值;
Sij-i子目标j指标的指标值;
Wij-i子目标j指标相对i子目标的权重值;
n-指标个数。
二是综合效益值计算:项目区综合效益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 F-综合效益值;
Fi-i子目标各类效益分值;
Wi-i子目标相对总目标的权重值;
n-目标个数。
3蕲春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
蕲春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东南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属东北高西南低的倾斜地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398.3毫米,降水多集中在4~7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0.9%。
3.1项目基本特性
项目区位于蕲春县西南部,东至走竹路,南以外河为界,西以新河为界,北到幸福水库以北山脚线下,涉及8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991.69公顷。项目区属于丘陵地带,建设规模为558.48公顷,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林工程,总投资为1972万元。
3.2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
项目于2010年元月正式开工建设,在当地政府和各村的积极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于2011年12月基本完成项目工程(见表1)。
3.3项目效益评价
3.3.1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7.17公顷,耕地利用面积增幅为3.07%;生产投入成本由农业作物亩平均成本689元降至589元,亩均投入成本降幅达到14.51%;粮食作物平均亩均单产增幅达到12.37%,粮食作物总产量增幅达到20.97%;农业粮食总产值也由原来的887万元提高到了1089万元,提高22.80%;农民人均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加234元,相比于项目实施前增幅为7.37%。
本项目总完成投资1972万元,采用静态收益法进行计算,在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年纯收益为370.42万元,投资1972万元,需要完成土地利用投资的静态回收期为5.32年;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年均纯收益达到628.54万元,静态回收期为3.14年,投资回收周期提高了40.98%(见表2、3)。
3.3.2是社会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率=可利用土地/项目建设规模×100%=87.86%;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率为91.12%,提高幅度达到3.26%。
项目区涉及总人口8638人,实施前耕地面积467.41公顷,推算出每公顷可供养人口数为19人。实施后可供养人口数=项目区耕地总面积×耕地每公顷可供养人数=484.58×19≈9208(人),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570人,增幅为6.60%。
项目实施前,单位投资就业人数=项目总人口数/项目总投资=8638/1972≈4.38人/万元,实施后每万元投资增加就业人数为4.67人,单位投资就业人数项目增幅为6.62%。
对项目区50名农民群众采用面对面方式调查,在项目实施前有42名农民群众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状况表述不满意,通过项目实施后,有46名群众对项目建设非常认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后群众对项目的参与认可度达到了92%。通过项目的实施群众对项目的参与认可度提高了80%。
3.3.3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区内的土地通过整理,有效地增加了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环境污染,起到了防风、固土的作用;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配套和完善,提高了基本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项目实施前项目区土地垦殖率为83.69%,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为86.77%,项目区土地垦殖率提高了3.07%。林地覆盖率为4.66%。绿色植被覆盖率(计算公式为:绿色植被覆盖率=(防护林覆盖面积+农作物面积)/项目区总面积×100%)由83.69%提高到91.43%,项目区绿色植被覆盖率提高度达到9.25%。
3.3.4综合效益评价 综合效益的评价是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和分析的,这些效益在一个具体的整理项目中可能相互依存,彼此正相关。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见表4),评价指标体系值测算(见表5)。
采用特尔斐法来确定,邀请熟悉本项目的相关专家对各指标进行打分确定。当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通过统计检验,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6)。
综合效益值的测算: 综合上述分析,根据各指标权重、指标值,测算经济效益提高度为22.33%,社会效益提高度为28.39%,生态环境效益提高度为5.40%,综合效益提高度为20.22%。
综合效益评价结论:通过对蕲春县赤东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评价测算结果看,实施土地整理后综合效益提高度为20.2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幅度都在20%以上,说明实现了规划预期的目标。尤其是在项目实施后群众参与度明显提高,使得土地开发整理既表达政府的意志,又体现民意,这也为今后项目区土地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研究结论
本文以可操作的评价方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得出各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为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采用对比法建立以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和分析,得出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说明该土地整理项目基本成功。
参考文献
[1] 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1):2-16.
[2] 吴莹,金晓斌,周寅康,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9):509-513.
[3] 王永生.土地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一以浙江省嘉善县曙光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7,(8):23-26.
[4] 张可慧,刘芳圆,张胜海等.基于3S的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27-1229.
[5] 张超,高敏华,黄昭权等.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及方法应用[J].资源.产业,2005,(1):34-3.
作者简介:唐欣,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浑南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