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 研以致用 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发展
2015-07-16姜红祝合良
姜红+++祝合良
摘 要:新时期高校的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刻把握新时期科研发展的新常态,通过更新科研理念、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研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改革和科研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等措施,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新常态;创新
当前,高校的科学研究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的新要求。一系列的新政策、新精神为高校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为了牢牢把握这难得的机遇,深入贯彻这一系列新政策、新精神,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刻把握新时期科研发展的新常态,积极推进科研工作的有序发展。
新时期科研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本质是提质增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科研发展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时期高校科研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出什么样的科研成果?这是科学研究的方向与科研成果的价值问题, 高校科研要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就必须聚焦学科前沿、聚焦重大现实问题。二是科研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是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问题,即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与应用。三是如何提质增效?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涉及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机制问题。科研工作的核心是创新,科研发展的新常态就是不断聚焦学科发展的前沿,创新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促进人类知识和文明的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同时,科学研究应当“顶天立地”,做好长远规划,选择具有前瞻性、前沿性、持续性、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以能够产出新思想、新理论,能够解决国家和地方急需的重大问题为导向。
因此,新时期高校科研发展的新常态是对科研成果的界定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强调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各高校将通过进一步深化科研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体制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科研成果评价和应用转化机制改革、科研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改革等措施来实现科学研究提质增效的目标。例如:科研组织的结构更加开放、灵活;课题招标或委托制度更加完善;长期跟踪研究、持续滚动资助的长效机制将逐步建立;决策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受重视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亦将提上议事日程,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将进一步改革,试点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分配方式,并强化绩效考评。
促进高校科研发展的策略与经验
近年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科研在质和量的水平上都有较大提升,高级别科研项目增长较快,科研成果的获奖在北京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方面,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更新科研理念,强化科研意识
科技理念和科研意识的提高是高校科研快速发展的思想基础。学校确立了“顶天立地,研以致用”的科研发展思路,所谓“顶天”就是要瞄准学术研究的最前沿,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争取出高质量、高层次、国际化的科研成果;所谓“立地”和“研以致用”就是要坚持立足实际,抓实调研之风,到基层、到实际部门中去,探索、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突出科研成果的转化,极大地服务于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鼓励学校科研人员走出学术圈,提升为教学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两种能力。鼓励教师转变观念,从重视科研数量向重视科研质量转变,从重视论文发表转向学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并重。
2.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支持团队发展
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队伍的建设,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四个层次展开:实施学科领军人物成就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人才;加强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进一步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与储备;充分发挥教师促进中心和青年教师协会的作用,帮助广大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激发科研工作的潜力;加大支持力度,推进跨学科学术团队的组建。需要指出的是,在协同创新背景下,科研团队的建设尤为重要。学校一方面拓展科研团队建设经费的筹资渠道,支持跨学科、多单位协同的科研团队的组建;另一方面不断创新科研学术团队的管理方式,采取重点培养扶持和人员动态配置常态化相结合的模式,并逐步引入学术团队的退出机制。
3.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保障科研健康持续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建立切合科研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科研管理的引领推动作用,促进学校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一,加强协同创新,全面构建科研创新体系。一是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学校内部及外部体制机制的壁垒,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整合学校各学科资源,建设好一批研究院和科研机构、科研平台;以权责制相结合为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协同创新中心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抓住教育部 “2011计划”和智库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推动学校跨学科研究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同时,充分发掘和推进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开放合作体系建设下的协同创新,把学校部分科研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影响和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科研基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起到了一个整合全校资源,发挥多学科优势的作用。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特大城市研究院、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研究平台、京津冀都市圈研究平台、CBD研究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等品牌科研基地,2014年成立了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流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既加速了科研平台建设的内容和数量,也产出了优秀的科研成果,还通过举办论坛、会议,展示了学校的科研实力,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要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管理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学校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形成综合改革特区,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三是要完善科研评价体系。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力争出一批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
第二,加强重大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培育工作,力争出标志性成果。“重大科研项目与成果培育计划”旨在研究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产生标志性成果。为了更好地策划国家各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各类科研项目,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竞争力和资助率,进一步集成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国家重大项目,促进成果示范推广,提高成果转化率,有必要构建高校科研项目培育库和成果培育库。
科研项目的储备和培育不仅是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还有利于顺应国家科研项目备选征集趋势[1]。在日常科研活动中储备好的项目选题在项目库中通过专家论证并定期更新,能增强项目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学校科研项目申报的总体竞争优势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构建校级“科研成果库”有助于各级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摸清家底”,在策划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时,必须依靠科研团队的力量,凝聚集体智慧,整合多个科研单位的成果;“科研成果库”能为科技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及时发现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将一个一个亮点穿成线,就有望策划出更好的项目和成果[2]。
第三,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高校应该逐步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推介和宣传机制,拓宽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北京市专门出台《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简称“京校十条”),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包括:建立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对社会和企业开放实验室资源;积极搭建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在高校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岗位,积极尝试科研成果转化的服务与管理;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方式改革等。
第四,深化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科研的质量。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科研管理机构要树立信息观念,加强与社会的全方位联系,加强科研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科研活动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平台;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实行资源共享,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开发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使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科研管理人员也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信息、掌握不断变化的最新情报,了解科研战线的最新动态和方向,保证信息资源的搜集、分析与加工、管理等,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为科研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4.培育科研特色,打造科研品牌
高校应该通过科研特色提高科学研究的竞争力,依靠科研特色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并提升科学研究的层次。高校培育科研特色要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体现区域特色,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利用区域优势,及时为当地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发展解决困难和问题,发挥在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高校培育科研特色,还可以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着手,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地方财经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充分发挥学科门类较为齐全且各具特色的传统优势,立足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大城市研究、首都城市功能疏解、消费信息指数、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研究、中国流通发展与改革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品牌,更加主动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升级。
5.大力实施 “走出去”战略,增强学术国际影响力
积极汲取世界一流大学和同类院校科研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的理念,参照科研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国际化进程和规划;要鼓励教师更多地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不断凝练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论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更多地承担学术期刊的编审工作,在国际组织中任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科研的深度合作,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吸纳海外优秀人才,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团队,加强多边合作,建立合作研究中心。争取能使学校的优势学科在国际研究前沿占有一席之地,逐步建立起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学校专门成立了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并吸引了国内外20余名优秀博士加盟,近两年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etric, Annals of Statistics, Energy Economic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颇有分量的论文。仅2014年就发表了24篇高水平的国际论文,使学校国际科研成果的国内排名得到提升。近日,世界著名出版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学校学者李奇入选该榜单“经济、经济计量学和金融”类别。
6.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和绩效管理
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为科研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学校通过科研经费、科研专项、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各类型项目配套经费、校级立项课题、科研启动基金和科研奖励等方式,大大增加了对科研资金的投入。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投入连续增长,为科研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规范高效、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科研经费的监督考核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软硬件的投入以及科研成果进行切实有效的评估,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建设资源的使用绩效。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提升首都高校智库影响力的路径分析”(2013SKL039)的阶段成果,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项目“高校智库建设对完善学位点自我评估的启示” 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PHR(IHLB)资助,“十三五”规划科研工作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强,鲍悦华.奥地利科技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2) : 155-160.
[2]卢琨等. 抓好“两库”建设助推科研发展[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13(4) :21-23.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