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
2015-07-16孙婧
孙婧
最近听到一些中学老师的“吐槽”:学生们的数理化难题竟然要找语文老师来解答,而且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了升学阶段,会突然出现理科成绩下降的情况。深究原因,是推行素质教育后,考试命题越来越综合,越来越与实际结合,题目也是越来越长,很多试题光题目要求就五六行,文科成绩不好的孩子表示,“连题都读不懂,别说解答了。”
这种情况很早就被教育学家关注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非小事。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很多艺术、体育类特长一样,有点“童子功”的意思。很多中小学老师发现,家长在阅读习惯培养的黄金时间不作为的话,儿童便会更容易被智能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吸引,而对日后人生的影响,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的时间才会慢慢显现。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可能不像人为什么要吃饭来的迫切,但与温饱并列,这确实是人类社会的头等大事。从最功利的角度看,书是工具,是承载信息的重要载体,人必须通过阅读来建立认知。会读书才能看懂考试题目,考个好成绩,谋个好学校;会读书才能熟练使用以文字形式传播的信息,如菜谱、产品说明书、竞聘岗位要求、各种通知或条例、政府的信息发布等等。往小了说,阅读是让人平稳生活的重要工具,往大了说,读书看报是获取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更多的解答是非功利性的、抽象的,甚至是浪漫的。
阅读能够获取人类社会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相当于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从中得到深刻的情感共鸣,以及超越现实的问题处理能力。这是人类作为高级生物极为复杂的实践活动,蕴含其中的审美愉悦、感情激荡、能力提升几乎没有别的活动能够媲美,更重要的是,读书在现代社会的成本非常低廉。
阅读还会让人获得快乐。诚然,获得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吃喝玩乐,游戏电玩,游山玩水,还更有极端的比如酗酒嗑药。消费社会给各种各样的快乐明码标价,使其唾手可得。但在哲学家眼中,此“快乐”非彼“快乐”:现代主义的快乐更倾向于审美的愉悦感,类似于交响乐、绘画作品、文学作品、建筑艺术等给人带来的美感或崇高感,在获得关感的文化活动中,读书可谓是门槛最低的;后现代则把快乐弄得有点“轻飘飘”的,着重于感官娱乐,如游乐园,电影院,卡拉OK,动漫,网游等等。相比之下,以读书为代表的文化活动与心灵的关系更加密切,能为人带来现实世界之外的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房子、车子、人际关系等等都显得不那么重要,现实中的烦恼统统远去。这是人真正称得上是“万物之灵”的地方,人有能力在现实世界之外,拥有另一个诗意的世界,在此生此世之外,过一番全新的人生。
绝无批判哪方的意思,人们拥有了大量的闲暇时光,大众传播手段又冲破了各种文化活动时空同一的局限,人类进入了快乐的全盛时期。只是电视问世也就百年,互联网不知天命,智能终端是近十年的事,而古老的阅读伴随人类数千年,这恰好证明阅读与人类进步共存共生,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无论承载文字的是纸还是屏,人无法离开阅读而生存。科技发达国家如德国、以色列、日本人均购书量,远高于科技尚不那么发达的中国,书没问题,读书更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不爱读书的我们。
生命会消失,文明会消失,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如果没有传承,一切都会消失。通过传宗接代,人的生命超越了死亡;通过遗产的传递与继承,一个有生命的文化也超越了死亡。如果一个人拥有着宏大的宇宙观,会很轻易得出结论:阅读既是个人心灵的事,也是国家民族的事,阅读是一种不容推辞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