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寨顶硬地区钨成矿潜力分析
2015-07-16傅中强
傅中强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研究南岭东段典型钨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构造特征、控矿因素,同时与周边几个典型的钨矿床对比发现,该区在区域控矿上有较为相似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显示该区的钨异常较强。
[关键词]寨顶硬 钨矿 燕山期花岗岩 找矿潜力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66-1
南雄寨顶硬地区位于南岭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区。近年来,在总结研究南岭东段典型钨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构造特征、控矿因素,对比该区同类型矿床,找到了一批具有中大型远景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新类型钨多金属矿[1]。本文根据近年来南岭东段地区钨多金属矿找矿新成果,通过该区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对比该区同类型矿床成矿模式,提出南雄寨顶硬地区钨成矿潜力巨大。
1地质概况
寨顶硬地区地处赣、湘、桂地台向斜的南东边缘,赣南坳陷盆地的南西端,南雄红色盆地的东南边缘过渡带上。区域地层以寒武纪八村群浅变质岩系为基底,盖层有中下泥盆纪桂头群和上白垩纪南雄群。构造以北东东向褶皱、断裂为特征。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期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本区面积的60%。该区发育的花岗岩属燕山早期第二和第三阶段的产物,以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区域内产出棉土窝、青嶂山、目龙梗、亚姐寨等石英脉型黑钨矿,均赋存于花岗岩中,以棉土窝钨矿规模最大[2]。
2矿区地质
2.1构造
该区内构造以F1断裂为主,走向主要以北东为主,倾向北,倾角为55°,其中F1断裂为该区的主要容矿构造。该断裂呈明显张、扭性,集中分布在棉土窝一带,带长500—1500m,带宽50—100m,带间距离200—400m。构造带总趋势自南向北,走向由北东东转北东,陡倾角。该期断裂严格控制该区矿体的展布,断裂带即为矿带,断裂即为赋矿空间。还有少量F1断裂的次级构造以走向北西居多。倾角为55°,多成张性,规模较大,宽数米、长千余米,为石英斑岩所充填或呈沿脉断层产出。同时,在该区发现有大量呈北东向石英线脉,宽大约1-2厘米。
2.2岩浆岩
岩浆岩主要有分布在该区西部的燕山期第三阶段中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灰白色,块状构造,中细粒结构,主要矿物组成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等,出露约占矿区面积的80%;其次有燕山期第二阶段蚀变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此外,尚见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石英斑岩脉、长英岩脉和伟晶岩脉分布。在粤北地区中,燕山期第二,第三阶段的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矿关系密切。
3成矿潜力分析
3.1岩浆岩对成矿的影响
寨顶硬地区广泛分布的W、Sn、Mo、Bi、Nb、Ta、Be、REE等矿床在成因上多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密切联系,其中尤以燕山早期岩体为最,以第二、第三阶段为最主要(占 90%),岩性主要为花岗岩类,少量花岗闪长岩类。燕山期花岗岩与钨矿在空间上的关系,大致分三类:即产于花岗岩中、产于花岗岩与围岩的接触带和产于围岩中。矿体主要是产在离接触面1000米范围的接触带中,呈石英脉型—云英岩型的“五层楼”式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破碎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床等。区内花岗岩中钨平均为3ug/g,高于地壳平均值。只有在燕山期的花岗岩中钨的平均值高于钨在该区花岗岩中的平均值[3]。在燕山期花岗岩中,黑云母花岗岩中钨的含量与燕山期花岗岩中钨的含量平均值相当,但燕山期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中的钨大大高于平均值。在花岗岩中,钨矿物作为副矿物仅见于燕山期花岗岩中(黑钨矿平均16μg/g,白钨矿平均15μg/g),在燕山期花岗岩中,尤以黑云母花岗岩中作为副矿物产出的黑钨矿和白钨矿最多。
3.2地球化学指示作用
该区Sn、W、Bi(Nb、U)、Pb、Zn、Ag(Cu)、As、Sb、Hg等元素异常聚集区,与该区强烈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异常分布与该区构造-岩浆岩带方向一致。W 、Sn元素分布地域差异明显。该地区Sn>12、W>6、Bi>1.5(10 ug/g)异常基本反映花岗岩体范围。Sn>20、W>10、Bi>3(10 ug/g)异常多伴有Cu、Pb、Zn、Ag、As、F复合异常,反映该区具有良好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背景,为寨顶硬地区的寻找钨矿床提供一定的指示作用。同时,岩石化学成分显示,矿区花岗岩向酸度和碱性增大、基性组分降低方向演化,成矿组分向演化晚期聚集,细粒二云母花岗岩副矿物多,人工重砂黑钨矿含量10.8 g/t。
3.3 钨矿的垂直变化规律
矿区地表出现大量的云母石英细脉,从区域地质条件来看,符合华南钨矿床“五层楼”垂直分带模式,预示深部有可能存在大脉带。石英细脉带型矿床地质及矿化特征与石英单(大)脉型矿床基本一致。较为特殊的是矿体在地表或浅部均以石英细脉甚至石英线、云母线平行密集,并以带、组形态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即南雄地区脉钨矿床的“五层楼”模式[4]。
4结论
南雄寨顶硬地区钨矿化与构造—岩浆演化存在一定的关系。矿脉主要产在始于加里东期的,受印支—燕山后期构造作用改造的北东向断裂次级微隙带中,多期多阶段的岩浆,尤其是燕山中晚期岩浆活动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并给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热能促使了钨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矿化是经多期含矿热液充填交代后,在适宜的条件下沉淀富集的结果,而富集的部位与构造活动,热液期次,围岩性质,成矿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总结前人钨矿床“五层楼”矿化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较为系统地剖析了寨顶硬钨矿脉垂向“五层楼”在空间展布与形态,矿化程度及矿物共生组合等方面的分带规律,并通过加强该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富集规律,围岩蚀变的研究,运用热液矿床的构造叠加理论,建立钨矿脉“五层楼”矿化叠加模式,并推断寨顶硬地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肖慧良,陈乐柱,鲍晓明,等.南岭东段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资源调查与环境,32(2),2011.
[2]谭章文.广东棉土窝钨矿深部探矿方向探讨[A].中国钨业.26(4).2011.
[3]韦龙明,林锦富,李文铅,等.广东梅子窝钨矿"五层楼"叠加现象探讨.地质学报,7(82),2008.
[4]卢焕章.华南钨矿成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