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进展与创新发展路径探讨
2015-07-16吕红邱均平
吕红 邱均平
摘要: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性质的管理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章全面系统地定量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主题变化趋势,并识别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的五个研究热点主题。结合研究现状与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并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和本质提出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三个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质量标准;标准体系;标准化;高校;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G25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5)03018108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尤其是连续扩招后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1]。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标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2]。有关研究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变分析发现,围绕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评价研究是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领域的主力[3]。可以说,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话题和关注的重点领域,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核心理论命题和实践问题——如何用全新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来衡量与科学指导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问题[4]。经过笔者文献调研后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目前少见有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视角来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进展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主题与实践活动提供相应参考借鉴的作用。
一、数据来源说明
为目前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有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笔者同时选择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两个中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进行文献检索。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选择其下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并利用专业检索功能按如下检索式进行检索:(TI=高等*教育 AND TI=质量*标准) OR (TI=高职*教育 AND TI=质量*标准) OR (TI=本科*院校 AND TI=质量*标准) OR (TI=本科*教育AND TI=质量*标准) OR (TI=独立*学院 AND TI=质量*标准) OR (TI=民办*高校 AND TI=质量*标准) OR (TI=研究生*教育 AND TI=质量*标准) OR (KY=高等教育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高职教育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本科院校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本科教育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独立学院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民办高校 AND KY=质量标准) OR (KY=研究生教育 AND KY=质量标准),检索结果为366篇文献,删除消息和通知等非学术类相关文献和不相关文献14篇后剩余352篇。利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进行检索时,选择文献类型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并利用专业检索功能按如下检索式进行检索:题名或关键词:(高等*教育)*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高职*教育)*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本科*院校)*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本科*教育)*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独立*学院)*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民办*高校)*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题名或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标准)),检索结果为476篇文献,删除消息和通知等非学术类相关文献和不相关文献45篇后剩余428篇。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以上两个数据库进行检索时均不限制文献的发表时间,检索时间均为2014年8月30日。最后通过对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2个数据库中分别检索到的352篇和428篇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合并、去重等清洗处理工作后得到553篇文献,下文的分析即以这些文献为数据集来对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进展动态等情况进行文献内容计量分析与评价。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总体情况分析
将研究文献按照年份分布进行分析可发现,目前国内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成果数量变化趋势整体上呈现出“波浪式”起伏,见图1。从时间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年以前,成果主要发表于1989年和1991年,该阶段出现零散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初步探讨了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学位评审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相关标准问题;第二阶段,1998年到2009年,该阶段相关文献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从1998年的1篇增加到2004年的39篇,再到2008年的52篇;第三阶段,2010年到今,2010年相较于2009年,文献量有所下滑,从2009年的50篇下降到2010年39篇,但2011年又回升到47篇,该阶段相关研究整体上保持平稳变化,年均成果文献量保持在40到50篇的区间。
图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
通过对553篇文献内容分析后发现,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13个大类,详见表1。从文献内容分类的数量看,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6类endprint
、第5类、第9类、第4类和第7类。从研究内容看,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对象层次细化的特性,众多研究者分别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质量标准、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开展专门性研究。
(二)研究主题的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1中13个研究文献内容分类分别进行时间上的分布分析,可以进一步从研究对象分类细化的视角来展示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内容在时间分布和发展趋势上的变化。通过二维堆积柱形图绘制出基于时间分布的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内容分类变化趋势图(图2)。
图2 基于时间分布的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内容分类变化趋势
图2显示,第1类研究起步于2003年,之后相关研究内容断断续续出现,可见国内对于远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第2类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2006年和2009年。第3类研究起步于2006年,且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近4年,从2011年开始关于此类的研究内容才逐渐得到重视。第4类研究起步于1998年,从2001年开始该类研究受到较多关注,但从2010年开始关注度有所下降,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2004年和2005年。第5类研究从2001年开始持续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这一重大教育问题,国内相关研究者开始引进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标准的经验研究,主要集中对欧洲、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质量标准的研究。第6类研究和第7类研究都起步于2000年前后,从2003年开始,关于这两类的研究内容受到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2003年、2007年、2008年、2011年和2012年。第8类研究相对起步最早,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了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标准问题的探讨,但之后就很少见到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2009年。第9类研究起步于2001年,并受到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2004年、2008年和2010年。第10类研究从2008年开始才持续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第11类研究起步最晚,从2007年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持续受到的关注度很小,对此类研究内容还需加强研究力度。第12类研究和第13类研究起步都较早,但这两类研究一直未受到国内研究人员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十分零散,且第12类研究从2011开始有远离相关研究人员视野的趋势,第13类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
笔者以2006年为时间点进行时间段的划分,划分成2006年以前(1998年以前到2005)和2006年以后(2006年到2014年)两个时间段,并以文献数量25篇为关注度高低临界值进行各个研究内容关注度高低的大致排序。通过计算分析发现,2006年以前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分类按照关注度递增依次是第4类、第6类,而2006年以前关注度较低的研究分类按照关注度递减依次是第5类、第9类、第2类、第7类、第8类、第12类、第10类、第13类;2006年以后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分类按照关注度递增依次是第6类、第5类、第9类、第7类、第10类、第4类,而2006年以后关注度较低的研究分类按照关注度递减依次是第2类、第13类、第8类、第3类、第11类、第12类、第1类;另外,2006年以前没有关注度的研究分类包括第3类和第11类,这两个分类在2006年以后才获得研究者
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更加形象地展示不同时间段内各个研究内容关注度的大小,进一步绘制象限图(图3)。图3中各个分类分别与表1中的各个分类序号一一对应,图3中第I象限所包含的研究分类为2006年以后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内容,第II象限为2006年以前关注度较高的研究内容分类,第III象限为2006年以前关注度较低的研究内容分类,第IV象限为2006年以后关注度较低的研究内容分类。
图3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各研究
内容分类关注度象限图
(三)研究热点主题的聚类分析
共词分析方法属于一种内容分析方法,其主要是对一组词语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并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5]。关键词作为作者对研究成果的内容提炼和总结,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领域研究热点和重点。笔者在共词网络分析基础上构造高频关键词聚类图谱来识别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主要研究热点主题,并以可视化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其进行展现。聚类和可视化工具采用Van Eck和Waltman共同开发并用来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学工具VOSviewer[6]。由于不同作者有时会对同一个关键词采取不同的同义表达形式,这给共词分析的精确性带来影响,因此为提高共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笔者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对同义关键词进行数据合并处理,如将ISO9000(包含ISO 9000)、ISO9000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ISO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国际标准、ISO9000族、ISO族标准、ISO9000认证、ISO9000族质量管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9000质量标准、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和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等关键词统一处理为ISO9000族标准;ISO9001、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ISO9001国际标准和ISO9001:2000等关键词统一处理为ISO9001标准;大众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众化、教育大众化、大众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大众型等关键词统一处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证、质量保障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统一处理为质量保障体系;高职和高职教育等统一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院校和高校等统一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等统一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精英型和精英教育阶段等统一为精英高等教育。经过同义关键词合并处理后进行数据分析发现,553篇文献共涉及到922个关键词,篇均关键词约1.67个,关键词总计频次达到2 340次,其中频次≥6的关键词共有43个(占总关键词的4.66%),但词频合计却达到1 170次(占总频次的50.00%),可见这43个关键词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高频关键词来反映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见表2。endprint
通过自编VBA程序生成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见表3),并通过数据处理将分析数据转化为VOSviewer能处理的规定数据格式并将其导入VOSviewer,采取VOSviewer中的Normalization method 2方法矩阵标准化[7],并以标签视图展示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视图允许标签重叠显示,其他参数采用软件默认参数, 见图4。图中节点对应的标签字体和圆环大小与关键词词频与重要性成正比,不同的节点代表不同的聚类,相同的节点属于同一个聚类[8]。
图4 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聚类知识图谱(标签视图)
图4显示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主要涉及以下5个研究热点主题:第一,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关键词有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管理、质量体系、质量认证,该研究热点主题侧重于对基于ISO9000族标准的不同高等教育类型的教育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研究,并主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种类型。第二,涉及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代表性关键词有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并侧重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涉及的主要关键词有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精英高等教育、质量观、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标准、学术标准、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第四,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的主要关键词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标准。第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其体系研究,该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新建本科院校两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涉及的主要关键词有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院校、ISO9001标准、质量标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
三、研究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一)拓展跨学科交叉研究视野——跨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标准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和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标准化是指与标准管理有关的一种科学活动,标准化科学是一门获取效益的特殊的综合性管理科学[9-10]。标准科学作为研究标准、标准化工作以及标准与政治、技术、经济、社会、法律、人文等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类似的名称有标准学、标准化科学、标准化科学技术、标准系统工程学等[11]。标准化学科在研究领域和内容上的广泛性,使其同多门学科发生紧密联系,管理科学和技术科学两者构成了标准化学科的理论基础[12]。从研究对象看,标准化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标准化系统及其运行规律和方法[13]。另外,就标准制定的全过程而言,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的简称)管理周期,需要应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协调和监督[14]。可见,标准化科学是以标准化系统过程以及对这个系统过程进行管理的理论、原则、规律与方法为研究对象,属于管理科学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研究从研究对象看是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标准,本质上属于一种标准,同时又是教育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从标准的权威定义看[15],本质上说标准是同技术规范、管理规程、政策法规等类似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就是涉及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规范性公共政策文件。再者,标准还具有文献的本质属性,标准和期刊、善本、报纸、专利、科技情报资料等文献信息资源一样涉及图书馆文献工作。此外,标准情报工作是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标准研究表现为国家贸易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竞争战略三个战略性研究,情报界需要重视标准情报工作,并重新加入到标准研究行列从而对学科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16]。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是涉及多个学科的管理科学研究领域。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来开展研究本来就是进行创新性研究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要想创新性地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离不开对管理科学、标准化科学、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教育管理学、质量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标准情报管理、知识管理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科学学、信息管理学和科技情报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的合理借鉴和科学指导。总之,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看,拓展并进行跨学科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是其创新性研究的途径之一。由于标准化科学层面知识可划分为本体维度、历史维度和关系维度三个方面[17],因此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科学研究也可以分别从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与创新,本体层面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元知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基础理论等研究内容,是回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是什么”的问题;历史层面包括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的发展历史、研究与制定现状、未来发展方向等研究内容,是回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从哪里来、现在哪里,将到哪里去”的问题;关系层面包括从跨学科视野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所涉及学科的关系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对质量管理的作用互动机制与机理分析、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等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对比分析等研究内容,是回答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相互关系怎么样”的问题。
(二)重视标准化的科学评价与管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研究
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结果,标准化是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发布和实施三个过程的活动[18-19]。同样,高校教育质量标准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的产物,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草案编制、发布执行和实施监督三个环节。从标准的本质属性看,一项具体标准水平的好坏情况和实施效果是可以进行评价的,只有对标准进行科学的评价工作,才能对标准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也需要对其进行评价,从标准化的过程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草案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执行过程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实施效果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全过程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草案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相关部门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草案编制阶段进行评价审查的工作需要,为相应草案能否进入执行阶段提供情报决策服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执行过程评价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入实施阶段的监控与纠偏,能更好地保障相应标准的顺利执行并及时对标准执行偏差进行规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执行效果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国家相关部门对已经执行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产生的实施效果和效益进行测度,可为已经执行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修改和废止等管理工作提供情报决策服务。总之,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本身就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标准情报服务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的应用与拓展。通过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综合评价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科学管理提供情报决策服务,进而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不断优化管理,以便更好地利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来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见,亟待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体系进行创新性研究。开展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研究是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的科学评价与管理的重要体现和实现路径。endprint
(三)提高研究的系统化、整体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图5 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标准化、
标准体系与标准化体系四者的关系图
构建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20]。如何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呈现多层次、多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目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由各个相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所构成的科学协调的内容体系,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包含于所属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中。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由高等教育质量管理领域所有标准按照其内在关联科学构成的标准网络群。通过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可以使体系内的单个标准相互协同、相互配套、相互关联,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目标的实现,其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本身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根据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体系四者的内涵,笔者初步绘制了四者相互关系(图5)。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的高级表现形式和高级阶段的标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是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领域内所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相互关联系统的科学有机体。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综合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结构组成、元素关联等。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开展研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系统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方式,主要涉及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构建问题和评价管理问题,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也是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进行创新性研究的独特视角。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构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全面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对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领域研究现状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其有如下特点:第一,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较少,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远程教育质量标准等分层次分类型的“特殊类型”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较多,从共同性的视角对“一般类型”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较少。第二,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研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化体系的研究鲜少涉及,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第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研究主题较为零散,且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成果偏重于认识层面的原则、特征、价值取向等基础理论研究;另外,学科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仅仅从高等教育学研究视角入手的研究较多,缺乏具有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价管理与情报服务类研究。第四,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标准体系的评价研究理论与实践应用十分缺乏,呈现出定性思辨类的研究居多,而定量实证类的研究较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性质的管理科学研究领域,需要研究者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参考文献:
[1]洪茹燕.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考[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179-181.
[2]苗蓉.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J]. 法制与社会,2008(29):267.
[3]牛奉高,王菲菲,邱均平.中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变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1):104-110.
[4]柏昕,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31-36.
[5]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2):88-92.
[6]Van ECK N J , WALTMAN L. Software survey: VOSviewer, a computer program for bibliometric mapping[J]. Scientometrics, 2010,84(2): 523-538.
[7]Van ECK N J, WALTMAN L. How to normalize cooccurrence data? An analysis of some wellknown similarity measur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60(8): 1635-1651.
[8]WALTMAN L, Van ECK N J, NOYONS E C M. A unified approach to mapping and clustering of bibliometric networks[J] .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0, 4(4):629-635.
[9]刘少云.标准化学属性探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5(12):39-40.
[10]蔡宗健.标准化科学与创新[J].中国标准化,2002(2):50-52.
[11]夏爱民.关于“标准科学”的再思考[J].标准科学,2010(3):42-47.
[12]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 第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12.
[13]阳建新,李上.标准化学科研究对象探析[J].中国标准化,2012(4):63-66.
[14]麦绿波.标准化的多维度认识[J].标准科学,2012(3):6-11.
[15]GB/T 20000.1-2002,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EB/OL]. [2002-06-20].http://www.doc88.com/p-904271143312.html.
[16]李国秋,吕斌.标准研究的世纪转折:从科技问题到战略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42-146.
[17]李上,刘波林.标准化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3(8):42-46.
[18]谭福有.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5(3):56-57.
[19]李春田.标准控制论[J].上海标准化,2003(1):6-12.
[20]李志义.重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