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桦:“节操姐”不玩小清新
2015-07-15刘辰福丝
刘辰 福丝
陈桦出生于1988年,节操精选CEO,专注于做90后娱乐中心和入口。2013年底上线至今,节操精选用户已近千万。陈桦又名“节操姐”,这个名字的来源是,过年的时候陈桦给微信粉丝群发红包,被小伙伴们发现了身份。节操精选的用户都是90后,比她小,开始有人开玩笑叫她“节操姐“,后来就这么叫习惯了。
就是这位“节操姐”领导着一个全无上下级观念的团队,将创办的节操精选打造为最受90后欢迎的App之一。“让人最无聊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找些乐子”是节操的功能,打开软件,满屏是吐槽、搞笑、恶搞内容,上线一年火速收获近千万用户,在去年获得数百万美元A轮融资。
不懂技术、不是极客,在创业前也没表现出任何商业才能,88年出生的陈桦如何锻造了一个属于90后的娱乐中心?
在节操精选之前,陈桦有过一段十分小清新的创业史——当时的她研究生刚毕业,还喜欢思考人生。创业的导火索仅仅是2010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陈桦本计划出国留学,却因为生病,最终导致签证被拒。回老家福建养病期间,她读到了一本书《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假设:你有1亿美金,同时还比全世界的人都聪明10倍,做什么都不会失败,这个时候你想做什么?陈桦这才发现自己人生想要完成的事情清单上,有着“创造优秀产品”六个字。
此后,获得保研资格的陈桦回到传媒大学读书,同时开始创业。没有团队和资源,仅怀揣着本科期间靠奖学金和课外项目积累的五万块钱,陈桦一个猛子扎到了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里,在传媒大学提供的创业园区里开始开发产品。中途由于项目进展缓慢,她几欲辍学专心创业,却被导师拦住了,理由是:比尔·盖茨们都是本科辍学,你现在辍学也晚了,干脆读完吧。
2012年,她创立“声声”,一个声音社交产品。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陈桦从小被教导“知识改变命运”,而作为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声声从产品到用户定位都寄托着她个人喜好,她想将声声建设为一个让用户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产品,提问和回答都用语音进行,最长30秒。通过语音社交一本正经地探讨什么是青春,什么是快乐。她希望小清新们能在声声表达自我,说出心声。
结果,即便是这样一个高举高打的产品,人气最旺的语音竟然还是段子:“告诉你们一个鉴别真假钱的方法——用火烧,真钱烧完是灰色的灰,假钱烧完是黑色的灰。我试了,兜里的钱都是真钱,开心!”“大学为什么要考美术系?为了给前任画张遗像。”陈桦有点哭笑不得,但又恍然大悟,在中国想做一个几亿用户的大众产品——“原来还是得接地气。”
想通这一点的时候,声声的钱也快花光了。公司渐渐遇到瓶颈,用户新增停滞不前,留存度也偏低,公司陷入风雨飘摇中。陈桦不甘心,还想再试一把。团队小伙伴奋力一搏,这才有了现在用户接近1000万的节操精选。陈桦给自己打的标签变成了“高贵冷艳的抠脚少女”。
这次经历让此前顺风顺水陈桦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现在陈桦回头总结声声的教训是音频+UGC(用户生成内容)存在明显问题,声音本身无法预览;定位于小众的文艺青年,不接地气,但声声也让陈桦开始对创业本身着迷:“创业就是毒品,当我们一开始做产品,我就觉得世界上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事情了,即使创业失败我还是会再创业。”
从这次跌倒爬起,陈桦随后在2013年年底创立了“节操精选”。此前的UGC上遭遇了失败,节操从一开始就走向了PGC(专家生产内容),用户只消费内容,节操内容主要来自第三方合作机构、编辑创作和少量用户投稿,合作方通过后台账号可发布信息,通过节操内容团队审核后在前端发布;文艺产品走不通,她让自己走向了更广大、追求轻松娱乐内容的草根用户。
这次,节操精选远超越陈桦的预期。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之处大都在于能否聚集大量的种子用户,再通过这些种子用户吸引更多的用户进来。上线后在没有付费推广的情况下,被陈桦自嘲为有着“乡村杀马特”风格的早期产品却从各大应用市场半年内获取了数百万用户。产品在尝鲜者中扩散,并通过口碑传播获得了大量用户。
此后,节操通过和浏览器、门户网站等合作以及鼓励用户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吸引注意,获得流量。“在用户很少的时候,必须努力持续发出声音让人知道,吸引更多合作,带来更多曝光,这些曝光又会带来更多合作。”陈桦认为产品早期最关键任务是不断优化产品自生长的能力,这才是健康的成长方式。伴随着节操的成长,陈桦也开始被用户们熟知,并被称作“节操姐”。
产品最初定位为每天更新好玩的内容,却误打误撞地打动了90后。陈桦也迅速调整定位,将目标用户从草根调整为90后,到今天节操用户中90后和00后占比超过80%。“今天的90后是互联网娱乐的暴风眼,他们身上有很多的特性是很有意思的,很多潮流文化也都是他们创造的,比如开放、自由、吐槽、恶搞、颠覆传统等等,他们是社交感非常强的族群。”
运营一个90后产品的经验是什么?“90后不愿意被代表。”陈桦认为当恐慌于自己不懂90后的人们想用“二次元、宅基腐”等词汇来描述这个群体时,彰显个性的90后通常会否定贴在他们身上的每个标签。“今天我不管总结出了多少种90后的个性,一定还是会有人跳出来说,这不是我。”同时,她认为代际之间的差距被夸大了,和70后、80后相比90后只不过在交流的方式、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他们爱呆萌蠢贱的内容,却也渴望认同,关键是进入他们的语境才能抓住他们的心。
陈桦发现朋友圈正在给90后带来压力,让他们不得不在朋友圈扮演“社会角色”。在中国,虽然青少年仍然用着朋友圈、QQ空间,“但是今天你可能会发现朋友圈已经没法看了,全是乱七八糟的‘晒’——自拍狗、七大姑、八大姨、秀恩爱、去旅行、发美食、拉仇恨、转发保平安等等。其实都是发给别人看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己”。
这个时候,每个人已经很有社交压力了。陈桦同时发现美国的大趋势是青少年正在逃离Facebook。“90后和00后非常敏感,他们需要有安全感的社交环境,也就是正统之外的亚文化。”他们会不断地给自己打标签——二货、吃货、二次元、宅基腐,以此吸引跟自己逼格相近的人,形成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展现率性、叛逆的一面。“这就是亚文化的由来。”
但是,国内现在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移动端平台或产品来满足90后、00后在亚文化方面的需求,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互动、娱乐、放肆。所以在弹幕推出之后,最新版本的节操精选又上线了“操友圈”,陈桦的口号是:“朋友圈兜不住的,操友圈给你兜着。”
陈桦强调的“安全社交环境”,首先要有信任背书,尽可能多地让用户了解彼此。二是社区氛围相对较好,不能充斥太多负能量,用户发的东西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互动,如果用户发的内容足够好,要能得到正面的反馈。
如果说最早的节操精选是用大量娱乐内容来吸引和筛选用户,弹幕则是节操精选为社交做的第一层铺路,它成功地释放了90后们的表达欲和社交欲。而操友圈的用意在于让用户自己发东西,进而在操友圈沉淀用户关系,而且是基于真实兴趣的用户关系,最终成为亚文化的兴趣社交图谱。
和国外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相比,陈桦强调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产品:Buzzfeed定位更大众,而节操将目标用户重点放在年轻用户身上,陈桦表示这是因为她和团队更能把握年轻群体的口味与喜好:“好比今天我去做母婴产品肯定做不了,但让60后、70后去设计90后产品,他们也不一定了解。”
而节操在社交方面的布局也让这两个产品未来的差异将更大:“内容聚合媒体有自身价值,帮助我们低成本吸引了最想要的90后、00后用户,给用户一个有安全感的自我表达的环境,让用户互动社交,沉淀亚文化兴趣社交图谱这件事更有魅力和想象空间。
节操想吸引广大90后甚至00后的草根用户——北大清华的学霸们之外,那些就读于一、二、三线城市的普通院校,热爱生活、希望找点乐趣的年轻人——这与声声时期的用户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创业做一个小市场和做一个大市场成功概率一样,那干嘛不押一个大的?”陈桦反问。
这是她在创业以后才迅速明白的。在研一之前,陈桦连创业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本科时期,某天一位她非常敬重的老师看着她的眼睛说:“你要做一个实业家。”陈桦表示,完全没听懂。她迷茫的是未来当一个制片人还是一个艺术家。
纠结和迷惘在本科毕业时达到了顶点。等着开学读研的日子里,陈桦生了一场病,整个暑假在福州老家休养,本科时期每天忙着做各种项目的天昏地暗忽然变成了清闲日子。她恍然发现“世界没有了你也不会怎么样”,于是开始第一次认真地审视自己想要的生活。
直到她在美国的一个师兄想创业,找她帮忙想创意时,陈桦这才懵懵懂懂地“出道”了,但还是没明白什么是创业,也不知道思考什么市场规模、产品价值,“只是带着一颗认真做东西的心开始”。学生时代的几个产品很不成熟,也都失败了。“但其实根本不会有人在乎你失败,你做好自己就行了。”陈桦说自己“小时候学习不好,家里人也没什么期待,放养长大的,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而现在她已经在做着一个走到A轮、用户接近千万的产品。
陈桦早就能对创业说得头头是道了,不仅卸掉了偶像包袱,还喜欢尽情地吐槽和自黑,但她的“少女心”一直没有泯灭:“当你做着一个面向用户的产品,当你发现连你喜欢的人都在用你的产品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前段时间陈桦在飞往美国的飞机上看了好莱坞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发现支撑自己创业的源动力是一种叛逆的精神。这部电影里,一场灾难后地球上的幸存者们分成了无私派、诚实派、无畏派等派别,而陈桦则把自己代入了不属于任何一种派系的“分歧者”:这类人不相信世界只是眼睛所看到的样子,因此会用不同常人的方式去做事情,愿意去打破原有制度的条条框框。
这部电影让陈桦意识到真正创业者都是敢于拥抱变化的叛逆者:“以前我总害怕失败,后来发现,失败也不可怕,因为根本没有人在意。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妙的地方,你敢去尝试、去冒险,会让你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