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食超市你也学不会
2015-07-15褚少军
褚少军
透过全食超市,可以看到很多国内公司的影子,这也许就是成功企业的“英雄所见略同”。比如在海底捞,普通员工就能决定要不要给用户免费赠送菜,要不要给用户打折。在华为,推行的也是全员持股模式,且高管团队所持股份远远低于非管理层员工。
但是企业若盲目地模仿和跟随全食超市这种特殊的模式与做法,往往学到的是别人的“形”,而不是“精髓”,这种结果可能把自己的企业给带偏了。
早在2005年,上海就开出了首家有机食品专营机构欧食多,然而却在半年内烧掉3000万元后关门大吉。2012年12月,北京首家有机食品超市三安诚落户京城朝阳门,开业时李连杰、马云等名人纷纷到场助阵,被一众大佬看好。然而这家主打超有机高价蔬菜概念的超市,经营一年后便宣布关门。
全食超市的经营理念特别难学么?不是。比如说充分授权,连锁店完全可以自行采购、自行装修店面;让员工满意,提高薪水,完善工作流程制度也可以做到;让最接近实施层面的人来进行决策,大部分企业都是按这个执行的。至于反传统科层制管理,大企业的扁平化分布式决策链,全员持股等方法,也是这两年市场热议的焦点。很多企业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即使不能百分百相同,但一定可以做到大部分相似。按理应该能在中国生鲜有机市场也出现类似于全食超市的企业。但可惜,中国还尚未出现。
究其原因,是市场成熟度与食品监管体系的原因。
1978年全食超市创业时,素食文化已在美国悄然兴起,但专门针对有机食品这一细分市场的生意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介入者寥寥。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比其他竞争者的经营策略,最终全食超市决定采取差异化的定位——以“安全、健康”为切入点,专门销售有机、天然食品。可以这么说,全食超市近30年的发展历程正赶上了美国有机食品的消费文化大范围普及的过程。加之美国的食品监管和法律体系,保障了用户对“有机食品”的信任和可依赖,而由此诞生了产供销产业链,并不断地繁荣壮大。
而在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现阶段中国的整个商业价值体系总体上来说是以价格来取胜的。公民对食品安全存疑,不论产品的外包装有多漂亮,企业经过多少层认证,消费者还是会问“我怎么知道你的是有机产品”。消费者不是不愿意掏钱,而是觉得你不可信。只有市场以品质为主要导向的时候,才能够把有机这种高价高质的产业链做起来。
在有机食品认证体系、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差距甚大的情况下,用户听闻的都是有机食品认证可以买到,地沟油横行无法控制,病猪肉流入市场……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要谈复制全食超市和在中国打造全食超市,是不现实的。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虽然全食的经营理念、商品质量受到广泛认可,但高品质商品所导致的高价格却一直是它的软肋。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罗西”鸡肉的售价为每磅3.29美元,是普通鸡肉价格的两倍多;“蒙特贝洛”牌面条的售价是每450克2.49美元,比普通的意大利面条贵70%。
而面对户对高价格的抱怨,全食公司一边坚守自己的初衷和信念,一边开始谋求改变。从2008年开始,全食超市通过“削减内部成本”和“降低部分自有品牌商品的售价”,改善“高价格”的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
可笑的是,在国内有机食品产供销产业链还远未完善,食品安全信任体系仍未构建完成之前,有些国内的商家以为只要打出有机高价的旗帜,就能吸引一批“人傻钱多”的用户。然而,为了求利而仅仅学到全食超市“高价”的商家们,很快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对于那些想挣快钱的商人们,全食超市你们也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