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机器人
2015-07-15林微
林微
何谓机器人?
国际上对机器人的概念已经逐渐趋近一致。一般来说,人们都可以接受这种说法,即机器人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了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操作机;或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用电脑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它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在工业、医学、农业、建筑业甚至军事等领域中均有重要用途。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此外还有国家大力的支持,国家对安全方面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逐渐替代人进行了很多工业领域的工作。工业机器人时代正在迎来自己的春天。
虽然今天的机器人还未发展到非常智能的程度,但简单的机器工人、机器助理已经渐渐深入工业领域,人们也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科技去进行生产和生活。国外汽车行业、电子电器行业、工程机械等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机器人技术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高技术领域。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设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国内机器人普及也是迟早的事情。
为何而来?
劳动力短缺。每到岁末年初,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用工荒”现象。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已成了当前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和观察可以看出,目前,在劳动力市场上,80后和90后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而这些群体相对60后和70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单调重复、枯燥乏味、环境较差且工资又低的工作,直接导致了低端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当然,除此之外,导致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用工荒”的原因还有诸如:国家大力支持三农、中西部开发战略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总之,劳动力短缺现象,是企业当前和未来长期面临的问题,这也是企业引进机器人替代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用工成本上升。随着近年来全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劳动立法的健全完善,国民教育素质的大幅提升,CPI的逐年上涨,及国家以提高劳动者报酬为目标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即将出台,企业想按10年前那样支付低薪去招募员工,几乎无法招聘到劳动者的。也就是说,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用工成本上升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再者,当用工成本上升到足以采购(甚至超过采购)机器人的成本时,企业难道还会考虑更多地使用人工吗?
用工成本上升和“招工难”,倒逼着企业青睐机器。用机器人取代劳动力是解决日前和未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最有效的方法。
劳动生产率低。并且,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有大量简单、重复的作业工序,需要大量的作业人员,纯手工作业相对机器人的作业效率,肯定要低很多,甚至只有几分之一的效率。
当用工成本必然上升,而作为原本利润空间就非常狭小的大多数目前中国制造企业,若加上劳动生产率低下,其生产经营难以维系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提高作业效率,将是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必由之路,即:从纯手工作业过渡到到半机械化作业,最后到机械化作业。(当然,这样路径的选择要看企业的产品特征、企业经济实力等等综合因素。)
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上海的许多电子工厂,实施“机器换人”或许也是为了满足代工客户的需要。“如果代工厂不能自己设计出一套设备,去实现的要求,许多大客户就会指定它认可的、匹配的品牌机器人,甚至整个生产系统进入工厂的车间。”譬如一些高端手机后盖的制造,要通过精细到头发丝那样的激光工艺,把微小的零件焊接到后盖上,就可以让机器人操作激光焊接机。再如,许多电子元件里面已出现了只有1.5毫米大小的螺母,肉眼和人手无法处理向其打进螺丝的工作。
带来了什么?
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对我国劳动要素成本和各行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机器人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将更加明显。
先来看看宁波震裕模具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投入1700万元进行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原先需要上百人的生产车间,如今十余人操作电脑即可轻松驾驭。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作为工厂使用更多的机器人,调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从80%下降到了去年的56.4%的比例。从成本上讲,机器人先期一次性投入大,但是比工人几年下来发工资福利要低很多。
机器人能通过电脑程序控制,用机械臂组装零部件、焊接和喷漆等,机器人动作单调、标准化,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大幅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进行的调查中,超过60%的受访企业减少生产线的员工至少10%,而16%的公司已经削减了生产工作超过30%。同时,机器人帮助这些工厂的工人提高生产率超过10%。
可以说机器人的普及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推动企业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产能规模。对许许多多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来说,产量并不大,如果引进自己的机器人,有时候会形成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在机器人应用较多的上海、杭州一带,许多中小企业将产品分拆成不同的生产部件,然后找相应的机器人企业进行代工,委托外包生产。这样,既提高了产能规模,又完成了资源的节约。
与此同时,企业就能空余出更多的时间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力资源去开发更高层次的产品。那么,企业的用人结构也随之变化,技术人才,产品研发人才成为了各个企业重点招收、培养的对象。
英宏消防的李鑫董事长认为,在工业产业被机器人大军包围的将来,只有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未来的竞争重点:核心产品以及服务。
市场需求更多“蓝领”。由于机械自动化或机器人的大量上线,使得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许多人担心机器人的发展不利于劳动者就业。
其实,我们也不必对此过度担忧。
“恰恰相反,机器人或者说高度机械化的出现本身是迫于人才缺口巨大的压力,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尤其是正处于结构升级的制造业。”人力资源教师冯丽娟说。
技能人才,又被市场亲切地称为“蓝领”。业内用“狼吞虎咽”来形容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但这点,并没有引起外界足够的注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中职生的就业率确实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过去多年的平均就业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机器人产业必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同时新的产业将带来新的就业机会。机器人在生产中的高速运转,离不开工人的亲密配合,机器人的操控、维护都少不了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工业产业将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蓝领高薪、白领低薪”,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是如此,体力劳动者的地位并不比脑力劳动者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如此。
面临的挑战
重在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工信部的推动下,中国的机器人产业正在迎来高速发展期,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一年,中国产机器人即将进入国际市场接受检验。如果中国机器人企业能够把握住这个机会,我国就能立足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
“在机器人市场空前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正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已从“跟跑者”成长为“并行者”,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正确的策略,重点突破、加快赶超,早日成为机器人产业的全球“领跑者”,为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贡献力量。
机器人产业目前七成国内市场被国外品牌占领。并且,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主体是单价较低的三、四轴机器人,主要用于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而国内市场高端机器人应用领域,几乎全被国外品牌机器人垄断。国内的机器人企业普遍起步晚、规模小、综合实力差、品牌影响力小,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需要培养新型人才。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瓶颈。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所需创新型多层次人才体系并不健全。“机器人技术具有前沿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技术开发同步发展的特点,需要研究、应用、技能型等多层次人才。而目前高等教育同质化的本科教育模式、单一化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当前机器人需求脱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脱节,无法满足机器人产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因而,加强研发团队建设,加快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也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
另外,机器人产业相关的生产、营销、导购、售后服务都也都需要大量人才。即使机器人时代真正来临,人才还是关键!
结语:总的来说,机器人不能绝对地替代人,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机械的工作,有很多创造性的工作是需要有意识、有思维、有情感的人去完成的。大规模机器人的出现也会催生新型人才需求岗位,包括机器人的研发、操控、维护和保养等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会随之增加。只要劳动者不断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则可迎接新时代下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所带来的新挑战。
未来,我国将从宏观上实现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新的产业将出现,如:装备制造业、IT行业等新兴产业,都需吸纳新的就业人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也将成为就业需求量最大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