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在笔先”的苏轼

2015-07-14吴红梅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5年7期
关键词:苏东坡苏轼书法

吴红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大文豪、书画家。他博学多才,文章雄视百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开豪放词一派;绘画追求意趣,开文人画的先河。他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所寄托,不求形似,真诚抒发胸中意趣。苏东坡生平爱竹,他曾题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擅画墨竹,画风简劲,动感十足。遗憾的是,苏东坡绘画传世珍品仅两幅:《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到国外;《潇湘竹石图》历经几番波折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书画同源,苏轼的书法和他的绘画一样,笔力深厚,自创一体,位列“宋四家”之首。“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的书法强调“意在笔先”,把“意”放在第一位,也就把追求意境的美放在形体表现之上。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晚年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相传他书写时,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因此,他的书法丰腴雄浑,笔力圆健,字体左伸右缩,章法奇正疏密,妙合自然。特别是他的尺牍,信手拈来,随势生发,如风行水面,云出岩间,不觉有一股文章之气,发于笔墨之间,十分耐人寻味。

早年风华正茂,书法姿媚

苏轼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当时,学生必须把经史诗文熟读成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书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如此用功对他的将来大有好处。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在抄书之时,正好可以练习书法。苏轼二十一岁时与其弟苏辙同中进士,名震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事,怀着满腔政治热情,踏上仕途。

苏轼早期书法的代表作《治平帖》是他在30多岁时书写的信札,该帖笔法精细,字态妩媚,正如赵孟頫所称“字划风流韵胜”,被誉为“世间墨宝”。

中年仕途坎坷,书法圆劲

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这时起的。书法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是他此时所发的人生之叹。他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浑然天成。其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迅疾而稳健,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完美境界。此帖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使其成为千古名作。

晚年一波三折,书法沉雄

苏轼晚年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直到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到赦免,1101年7月北归途中,逝于常州。这一阶段,苏轼遭遇了许多波折磨难,但内心仍希望改变朝廷的现状,却奈何无力回天。此时的代表作行书为《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笔墨更为老健,意态闲雅,集中反映了“结体短肥”的特点。

苏轼的一生是如此的起伏跌宕,数起数落。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藏巧于拙,天真浩瀚。

责任编辑 汪峣

猜你喜欢

苏东坡苏轼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从善如流
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书法欣赏
《苏东坡·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