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缘何对非政府组织出手
2015-07-14赵干城
赵干城
今年5月,印度绿色和平组织的人员在进入新德里的时候遭到印度内政部监控人员的盘查扣押,因为印度政府怀疑该非政府组织来到新德里的目的是发动示威,抗议印度政府在电厂建设、核能使用、煤炭等领域的发展计划。政府怀疑这些打着环保旗号的活动背后可能有某些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势力在操纵,旨在阻碍印度的经济发展。内政部同时还对包括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内的一些重要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在印度的活动提出监控要求,命令这些机构在印度的办事处必须提交在印度活动的资金的流向,理由是要确保这些外国非政府组织在印度的活动有利于印度的社会与民生发展,而不是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印度政府的这些举措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不少西方非政府组织认为印度政府的做法是一种倒退,不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据《印度斯坦时报》5月7日报道,美国驻印度大使也对印度政府近期大规模取缔非政府组织的行为发出罕见的公开批评。尽管如此,印度政府仍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
在对待非政府组织上面临两难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是冷战后国际政治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在各国政府的事务议程中,如何处理好非政府组织的有关问题一向是重要的挑战之一,处理不当则有可能成为大麻烦。印度因其分散和自治的传统成为世界上非政府组织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据印度方面的粗略估计,目前在印度国内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已超过200万个,并且仍然在快速增加。虽然印度以“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对非政府组织原则上持欢迎和支持的态度,但在政策实践中,印度政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平心而论,作为印度内阁中最有权势的部门,内政部这次对其认为可能具有潜在破坏意义的非政府组织采取的行动还是相当温和的。印度自其独立以来,各种反政府的活动就没有停息过,因此内政部负有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使命。在对待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上,内政部常常也面临困难局面:一方面政府要维护自身民主和自由的形象,而监控非政府组织很难与这一目标相符;另一方面,如果一些非政府组织以与政府作对为宗旨,处处为难政府,则政府就很难容忍它们。这其实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政府面临的困境,包括美国政府。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常常并不具有共同的看法,还有一些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在他国大肆活动,其程度甚至超过在其国内的活动。印度政府在维护政府权威上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莫迪上台后,立场似乎更有所强化。
不愿经济发展大计被干扰
莫迪政府下令对非政府组织加强管束是与印度当前的发展目标密切相关的。本届政府去年在大选中高票当选,在议会中取得压倒性多数,主要是因为莫迪领导的人民党给选民带来了经济上强势发展的希望。由于前政府执政后期政绩十分糟糕,经济发展停滞,通胀高企,贪腐横行,民众自然不满。莫迪凭借其在地方执政取得的优异成绩,向选民描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美妙前景,因此本届政府最直接的使命首先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承诺。况且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已经将目标锁定下一次大选,认为以莫迪的声望连任两届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更加提升了兑现承诺的紧迫性。因此莫迪就任后大搞大国外交初看似乎意外,但其实总的来看也是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要命题来安排的。他每到访一个大国,都充分肯定印度的投资环境,希冀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时,政府也推动修改土地征用的相关法规等。
印度以发展为首要任务既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是因为各方面条件在印度看来已经成熟。例如本届政府上任伊始,就提出“印度制造”的口号,这是基于印度以及诸多国际经济机构的一个研判,即认为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将面临结构性调整,增长率将下滑。这给印度向制造业进军创造了条件,以替补中国的地位,由此印度学者认为世界经济下一轮增长的领头羊将是印度。无论这种预测是否靠谱,印度确实是朝着这方面在努力。作为世界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如果进入快速轨道,必定会引起世界舆论的极大关注,也会引来非政府组织的注目。这种注目就其性质而言未必就一定是反政府的,但非政府组织在发展问题上通常更注重公平正义与环境保护,而不是效率和更高的经济发展目标,这就很难与政府的思路走到一起。例如印度是严重缺电的国家,缺电已成为其发展的重大瓶颈,但大量建造电站——无论是用什么方式发电,通常都会引起如印度绿色和平组织这类非政府组织的关注乃至抗议。对印度政府来说,先将电站建起来才是硬道理,否则那些发展的承诺也多半将成为空话。这类冲突随着印度政府加快发展的步伐将不断加剧,对印度政府在管控非政府组织的同时又维护好民主自由的形象无疑是巨大挑战。
2009年12月17日,印度新德里,警察强行驱散在美国驻印大使馆前示威的绿色和平组织成员。他们装成尸体躺在地上,T恤和横幅上都写着“现在行动”的口号,呼吁即将前往丹麦哥本哈根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国际社会对全球变暖采取行动。
总体欢迎,但要加强必要监控
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在西雅图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遭到了来自全球的非政府组织在西雅图街头的大规模抗议,成为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这也说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印度亦不例外,后冷战时代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的重要现象。同时,印度也成为国际非政府组织关注的重要国家,世界上重要的非政府组织,如较大规模的基金会等,无不将印度视为活动的对象。印度政府一向以民主和自由为标榜,因此在政府层面上对非政府组织活动总体上给予正面评价。但非政府组织的理念基础事实上是新自由主义,而印度在发展问题上对新自由主义持严重怀疑态度;且印度珍惜其独立的传统,对国际机构或以国际机构的名义在印度活动的组织大规模参与在政府看来属于其内部事务的活动自然要睁大眼睛。目前看来,印度政府将继续采取类似的政策,即总体上允许和欢迎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印度开展活动,但要加强必要的监控,防止出现严重损害政府既定目标的事态。
对印度政府的措施,非政府组织当然不会给予积极的评价,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非政府组织必须明确它们在印度活动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大多数非政府组织标榜它们是非盈利性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公民自治、加快公民社会建设、保护环境等,但很多组织在言及其活动资金究竟来自何处时往往含糊其辞,并没有足够的透明度,特别是那些接受外国机构资助的组织,更不愿意向印度政府讲明其资金来源。这促使印度政府加快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此次内政部要求西方主要的非政府组织在印度的机构必须向印度政府报告其资金的具体来源和流向就是一项比较有力的举措。其实从监管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是否从事盈利性活动反而不如其资金来源的透明程度来得重要,后者可使管理部门更清楚地了解相关组织的活动范围和模式,以及从中考察其目的等。因此,印度政府的这项措施遭到了非政府组织的批评和非议,但反过来也说明这一措施影响甚大。
基于印度悠久的自治传统,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基层的管理和参与中将继续发挥较大的作用。印度本土的非政府组织估计不会因监督政府贪腐等活动受到太大的抑制,但那些和国际非政府组织关系密切的机构,特别是主要依靠国外资金来源且在活动议程上主要是按照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目标与安排来开展活动的机构很可能将会因此面临新的管制措施。鉴于印度比较崇尚“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因此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就算是在莫迪政府治下有所收紧,应该也不会太过分。而这些收紧的措施也不大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的局面。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