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往无前,让奇迹发“声”
2015-07-14尹丽娟潘守顺
尹丽娟 潘守顺
在鲁南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座城,冠世榴园榴花似火,城中有这样一群人,善良朴实,勤劳实干,这就是素有“中国石榴之乡”美誉的峄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打磨凸显了峄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魅力,也形成了当代峄城人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的人”,峄城区的德育工作秉承“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理念,在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过程中,催生了一大批“实干家”,他们用浓浓的爱心点燃孩子们的希望,用创造力启迪孩子们的智慧,用经典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正是这样“峄”往无前的精神,彰显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强大的生命力,点燃了峄城人的激情和梦想,让这个人口不到40万人的经济欠发达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用浓浓爱心播撒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孩子,明智地爱孩子乃是我们教育素养、思想和感情的顶峰。”爱是德育的逻辑起点,是德育的基本手段。峄城德育始终坚持“以爱育人”,老师们用爱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用爱为孩子们开启了希望之门。
让孩子生长于接纳之中,使他们学会爱人;
让孩子生长于肯定之中,使他们学会自尊;
让孩子生长于分享之中,使他们学会康慨;
让孩子生长于公平之中,使他们学会正义。
这正是峄城区榴园镇棠阴中学“以爱育人”的真实写照。学校为了打开学生的心扉,贴近学生的心灵,选择用传统的书信作为交流的载体,并设置了三个信箱:心灵困惑信箱、心灵解惑信箱和校长信箱,架起了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家长、导师与家长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上万封震撼人心的书信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和希冀,也诠释着“全员育人导师制”的深刻内涵。棠阴中学还开办了枣庄市农村中学第一家“爱心超市”,据校长朱勇介绍,超市的物品和资金主要来源于全校师生的踊跃捐献和社会的救助,学校通过导师走访,最终确定一批生活贫困而又努力学习、自强不息的学生作为帮助对象,每月向他们发放价值30元的爱心券,每周按时开放爱心超市,这些学生可以凭爱心券到爱心超市里随意挑选生活、学习必需品。爱心超市的开设,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教育课,使爱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让学生受益终生。
与棠阴中学的书信文化异曲同工,吴林中学把“爱心周记”作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新形式,刘春早老师把周记比喻成一次“道德长跑”,一次追求真善美的旅程。大多数学生写周记都讲真话,说心里话,孩子们找到了心灵的出口,能够勉励自己,也能够规劝他人,老师们认真写评语,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刘老师感慨道:“‘爱心周记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心灵”。“爱心周记”是一个交流的平台,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更是一把开启希望之门的钥匙。“爱心周记”字数有限,师生情感沟通无限。
为了深入孩子们心灵,满足孩子们内心的需要,实验小学也有自己的新思路。学校通过《育人导师工作本》《家校联系本》,对行为偏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潜能难以充分发展的学生,在心理、学习、思想和生活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地发展。实验小学还重视加强温馨、舒适的班级硬环境建设,通过建立“温馨班集体”营造一个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和谐、温馨氛围。在开展“温馨班集体”创建活动中,传开希望小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通过建立“绿色班集体”,让导师和孩子们一起体验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孩子们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开设了“博菜馆”,孩子们利用自己所学的生物知识悉心栽培、科学种植,既增强了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又体验到了家长和老师劳动的辛苦,同时这也成为了一场巧妙的感恩教育。
阴平镇中心小学的“暖心衣柜”为学校的留守儿童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在学校四楼,有一个房间,陈设雅致,窗明几净,几盆绿色植物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走进屋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长长的衣柜,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许多衣物,俨然一个“服装超市”。每件衣物上还配备一张“身份证”,上面写着捐赠人的姓名和祝福的话。衣物主要来源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家长和老师的捐赠,学校多次发起捐赠衣物活动,将“暖心衣柜”募捐倡议书发放到每个家长的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帮助困难留守儿童的愿望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学校将‘暖心衣柜选址在人流量较少的四楼,只登记捐赠者的名字而不记录受助者的名字,就是要倡导付出不求回报的思想。捐赠品的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心。”孙永校长这样告诉笔者。学校的“暖心衣柜”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关爱,“爱心衣柜”将会长期运行下去,让爱心永远传递。
为了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东方国际学校侧重于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各班班主任定期组织学生们观看心理动画片和电影,孩子们根据各自的感受写观后感,使孩子们的心理获得成长;每个班级出一期主题为“呵护美丽心灵 关注心理健康”的黑板报,在组织材料和策划板报内容的过程中,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学校创建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倾听孩子们的苦恼和忧愁,为孩子们排忧解难。另外,学校还通过手语操、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游戏等多种方式呵护孩子们的心灵,用浓浓爱心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用创造力唤醒智慧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和快乐的源泉,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成为了峄城区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启迪孩子的智慧,坛山中心小学引入了“阿福童课程”,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阿福童课程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通过团队游戏、绘画、角色扮演、戏剧等多样化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让儿童在体验中启迪心智,挖掘潜能,让他们学会合作,懂得自身的权利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理财能力和创业素养,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孩子们常说:‘上阿福童课时间过的真快!‘我们最喜欢上阿福童课,因为上阿福童课最轻松,最幸福!”坛山中心小学的校长冯耀自豪地说。“阿福童”像一个天使,给坛山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幸福和希望,让孩子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方面,南关小学也有自己的“绝招”,学校把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引入课堂,孩子们用一张薄纸一把剪刀,剪出了真、善、美的情感,剪出了创造力,剪出了智慧,剪出了浓浓的中国情。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用剪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用剪出来的各种面具装扮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化妆舞会……剪纸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环境的感受力。
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社团活动是底阁镇中心小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学校师生人人都参与社团活动,学校通过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构建了由社会专业人员、专职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和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担任辅导员的多层次社团活动辅导体系。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组建了文学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综合实践活动类、科技类等各种各样的社团,诸如演讲、毽球、羽毛球操、武术、竹竿舞、乐鼓、棋艺、科技创新、礼仪、素描、葫芦画等40多个社团。学生根据自身特长,自主申报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学校力求让学生自主管理社团,发挥社团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集体讨论,确定自己社团的名称、活动制度、章程等。学校社团活动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行,孩子们在社团活动中快乐成长。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美、善于捕捉美是一种能力,也是创造力的体现。为了留住那一份真实,一段醉人的故事,一段瞬间的思考,一段令后人仰慕的风景,古邵镇中学在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下,成立了运河摄影艺术学校,以孙晋之老师为代表的一批热爱摄影的老师们,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孩子们用相机记录下一个个迷人的瞬间,将瞬间化为永恒的记忆。摄影学校的成立,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孩子们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自然和社会,培养了孩子们对美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学校也借助摄影学校这个载体,宣传峄城及古邵镇的腾飞,弘扬孝德亲情,铸就社会的大和谐。摄影的魅力在于让孩子们永远享受打动人心的那一份真诚和善良,那一份心痛的恻隐,那一份共鸣的唏嘘,那一份悲怆的激愤,这些无言的感动一次次激荡着孩子们的心灵,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
用经典文化触摸心灵
文化育人,润人心于无形。峄城作为一座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古城,十分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峄城的德育工作者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峄城的德育工作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阴平镇金寺小学用红色文化的火种点燃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点燃了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学校积极营造文化环境,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每时每刻都被老一辈革命家的进取精神所感染。走近学校的升旗台,映入眼帘的是“红心向党”四个大字,花园里的奇石上镌刻着“爱我中华”“腾飞”“厚德树人”10个大字,整个金寺小学都被“红色”的氛围笼罩着。在禇夫伟校长的带领下,笔者有幸参观了学校的红色记忆展室,展室中陈列着革命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各种物品,红色书籍、报刊、杂志、连环画册等应有尽有。据禇校长介绍,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组织了各种红色文化社团,帮助孩子们进一步领会红色思想,传承红色文化。峨山镇左庄小学同样重视为孩子们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传统文化之花开遍整个校园,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学校门口的“祖国历史的长河”和“祖国在我心中”板块和校园墙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名人教育板块,是学校着力打造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们在课间玩耍的同时可以随时感受到中国灿烂的文化和名言警句的魅力。金寺小学和左庄小学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中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也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注入了富有个性的生命底蕴。
阴平中学用雷锋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雷锋育人之路。“如果你是那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阴平中学的郁忠诚老师用他辛勤耕耘的一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诠释了什么才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他用忠诚与执著感染着阴平中学的每一位教师和学子。学校以雷锋展室为依托,推动学雷锋教育社会化;在走廊内挂有多幅雷锋生前工作、学习的珍贵照片,还配有故事和雷锋日记摘抄,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雷锋事迹,感悟雷锋精神的场所;每学期举行一次学雷锋事迹报告会,每学年召开一次学雷锋表彰会,每周每个班级开展一次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班会;学校还号召学生续写“雷锋日记”,利用课余时间写自己的亲身感悟。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孩子们以雷锋为榜样,以助人为快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敢于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步入二十八中的民俗博物馆,各种民俗器物让人应接不暇,人们会被其古色古香的韵味所吸引,为其蕴含的丰富知识所折服。民俗博物馆是学生们“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他们接触历史、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重要场所。校长张增碧告诉笔者,学校通过组织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们接触民俗文化,了解其中蕴含的最朴实的情感和来自生活的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让孩子真正从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浸润心灵。
走进匡衡小学的校园,笔者有幸结识了这样一位特别的教师,她的名字叫邢静,最初踏上讲台的她只是一名“补丁教师”,学历一般,资质平平,但是出于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她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潜心钻研教学理论,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如今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省级特级教师。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她深有感触地说:“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不过是多了一些坚持和耐力、多了一些热爱和勤奋!”邢老师把自己比作“笨鸟”,“惟因不被承认,才格外勇敢真诚”是她的信念,因为勤能补拙,所以才创造了“笨鸟先飞”的奇迹。像邢老师这样勤奋、扎实、有责任心的教师在匡衡小学不胜枚举,这和学校所倡导的“勤”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匡衡小学从一代名相匡衡的精神中提炼出一个“勤”字,以“秉承传统文化,彰显学校特色,打造勤真校园”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了优雅的校园环境,使“勤”文化深入每一个老师和学生的内心。学校还以“勤”文化特色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汉字书写大赛、师生礼仪风采大赛、情景剧展演、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会等。在“勤”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匡衡小学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更加勤奋踏实、文明懂礼,老师们越来越儒雅自信,专业素质也不断提高。
峨山镇中心小学把打造“书香校园”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学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这一德育理念,开展读书活动,培养读书习惯。为了让学生便于读书,学校把图书室里的书放到了学生的身边,在楼梯口、楼梯拐角处定做了书柜,放置了凳子,绘制了读书标语,方便学生随时随处读书。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书香”成为了滋养教师心灵、养育教师精神的丰盛大餐,成为了融入学生灵魂、营养学生一生的精神食粮。
笔者初遇峄城,就被她无与伦比的美丽所吸引,被她独特的精神气质所折服,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她不仅是一座魅力之城,更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着勤劳勇敢的峄城人民用智慧去发掘,我们相信凭借着峄城人的朴实善良和勤勉务实,这座城会变得越发灿烂迷人,凭借峄城德育工作者“峄”往无前的精神,峄城的德育也会如夏花般绽放出勃勃生机,我们期待着下一个奇迹发“声”。
责任编辑/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