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实证分析
2015-07-14顼玉卿
顼玉卿
(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实证分析
顼玉卿
(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企业创新能力受其所在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和结构特征的双重影响,网络关系强度、稳定性、互惠性和中心性与企业创新能力正相关,而网络密度则相反。为此,改善网络关系、优化网络结构将对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网络稳定性;网络互惠性;网络密度
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取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的演进模式、竞争力及其创新能力[1]。顾志刚,吴晓波[2]提出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苏依依,周长辉[3]从企业行为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的角度,探究了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战略的作用机制。另外,有些学者从网络结构视角分析集群的创新活动[4],考察了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创新[5]。李志刚等[6]分析集群创新网络的成员组成、联系方式、结构和功能特征。李慧[7]分析了特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并对其成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为背景,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提出并验证了相应理论假设。
一、研究模型和理论假设
基于关系和结构两个维度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主要表现在以集群整体网络为对象,分析集群企业与其他成员间的网络关系[8],或者以集群企业个体为对象,分析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规模、密度等[9]。本文主要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关注了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和网络互惠性等关系特征变量以及网络密度、网络中间性等结构特征变量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本研究的理论假设。
(一)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特征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网络关系强度描述了网络中各成员之间相互联结的程度。Uzzi[10]指出网络成员间的强关联关系在帮助网络成员面对外部机会和威胁方面很有效。当然,理论界同样存在着对弱连结优势的强调。例如,Granovetter[11]认为弱连结关系占据信息流通中“桥”的位置时,通过弱连结关系传递的往往是高价值的非冗余信息,可对行动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国内学者吴晓冰实证检验了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对企业的知识获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2]。
根据以上研究理论,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特点,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a: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越大,集群内企业获取知识越多,企业创新能力越强。
2.集群创新网络稳定性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网络稳定性可以提升集群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又可促进知识在各成员间的流动和共享。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1b:集群创新网络稳定性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3.集群创新网络互惠性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互惠性规则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在知识交换过程中具有控制权,双方能够共担风险,协同创新。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c:集群创新网络互惠性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二)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1.集群创新网络密度与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高密度的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为集群企业和其他网络创新成员间产生大量且异质性高的协作与联系,进而为企业创新行为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所以,提出以下假设H2a:集群创新网络密度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2.集群创新网络中间性与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集群网络中间性反映集群企业在网络中所占据位置的重要程度。“结构洞”(Structuralhole)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节点,对创新资源有直接利用的机会,而其他节点必须通过它才能分享资源。因此,提出以下假设H2b:集群创新网络中间性对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
综合上面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理论模型,见图1。
二、研究样本
(一)样本及其特征
图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机理假设模型
本文数据来源于对河北省高新区内企业的调研,包括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本调研主要针对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和研发主管来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66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83.13%。
(二)变量测量
高新技术集群创新网络特征包括关系维度和结构维度两个准则层,共5个指标层如表1所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四个指标层如表2所示。以下测评指标中,有关上下游企业的题项分别代表两个问题。本文对变量的测度均采用李克特5点度量方法,1分到5分代表“完全不认同”“比较不认同”“一般”“比较认同”和“完全认同”。每项指标的得分取各指标所设计的题项得分的平均值。
根据调研问卷数据统计,集群创新网络特征各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736、0.715、0.891、0.784和0.797,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各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65、0.872、0.921和0.865。各个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大于0.7,说明本文对变量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特征测评指标
三、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网络关系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预测企业创新能力时,调整后R2=0.764,说明本文所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通过假设检验。
根据网络关系强度预测创新能力的结果,标准化β= 0.315,通过假设检验(α=0.001),验证集群网络关系强度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
根据网络稳定性预测创新能力的结果,标准化β=0.389,通过假设检验(α=0.001),验证集群网络稳定性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
根据网络互惠性预测创新能力的结果,标准化β=0.457,通过假设检验(α=0.001),验证集群创新网络互惠性与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
根据网络密度预测创新能力的结果,标准化β=-0.284,通过假设检验(α=0.05),实证结果与假设相反,表明集群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负相关。
根据网络中心性预测创新能力的结果,标准化β= 0.543,通过假设检验(α=0.001),验证网络中心性对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集群创新网络关系强度越强,网络越稳定,集群内企业与其他网络节点之间信息转移与交流速度越快,利于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活动。网络互惠性越高,表明创新主体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程度越高,越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网络密度越大,集群内企业间的信息重复性越高,阻碍了集群外先进思想的流入,产品的趋同程度加强,不利于企业创新管理能力的提高。网络中心性体现了集群内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地位越重要,获得技术信息的能力越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有利。
表2 企业创新能力测评指标
表3 集群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结果
四、政策建议
基于前面的讨论,本文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角度,对提升河北省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改善集群中各创新主体的网络关系,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及产品附加值。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依靠自身的内部资源,也越来越依赖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成员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所以,在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时,应从网络互惠性和稳定性方面提供相应政策支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2.优化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均衡网络密度。合理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和网络密度,可以使企业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的同时,减少同质性数据冗余。同时,为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也要保持集群创新网络的开放性,为企业创造更多条件和途径来获取集群外部多样性、异质性的资源。
3.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扶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知识交流的平台,为群内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包括知识产权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创新扩散的激励政策、科技咨询和金融服务等,激励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haverJ.M.,FlyerF.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erogeneity and Foreign DirectInvestmentin the United States [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0,(21):1175-1193.
[2]顾志刚,吴晓波.基于产业集群共享性资源的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技术经济,2007,(12):65-69.
[3]苏依依,周长辉.企业创新的集群驱动[J].管理世界,2008,(3):94-104.
[4]周劲波,王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概念模型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4):69-73.
[5]夏兰,周钟山.基于网络结构视角的产业集群演化和创新[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6]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4):777-782.
[7]李慧.复杂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52-61.
[8]徐蕾.集群创新网络内涵、运行机制与研究展望[J].情报杂志,2012,(5):202-207.
[9]邵云飞,周敏,王思梦.集群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3,(5):85-91.
[10]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5- 67.
[11]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12]吴晓冰.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Influence M echanism Research
Xu Yuqing
(Schoolof Management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Shijiazhuang Economics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31,China)
Abstract: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fluenced dually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e network relation intensity, stability, reciprocity and centricit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network density is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fore, improving network relations and optimizing the network structure willplay importantrole in raising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al cluster, innovation network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stability of network, network reciprocity,network density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4-0068-03
收稿日期:2015-01-15
基金项目:石家庄科技局软科学课题(145790165A);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顼玉卿(1980-),女,河北藁城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业与企业发展、资源规划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