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07-14谢一男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年7期

张 倩,谢一男,于 洋

(1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医院核磁共振室,2古治区人民检察院技术科,河北唐山063100)

MRI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 倩1,谢一男2,于 洋1

(1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医院核磁共振室,2古治区人民检察院技术科,河北唐山063100)

【摘 要】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AI)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04/2014-04收治的DAI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 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给予CT诊断,研究组给予MRI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CT诊断和MRI诊断后,研究组共诊断出246个病灶,其中非出血病灶为21.14%,脑深部病灶为24.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诊断的89个病灶,其中非出血病灶为8.99%,脑深部病灶为11.24%,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AI患者,采用MRI诊断方法,其诊断效果显著优于CT诊断,是临床诊断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CT;MRI

0 引言

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头部受到外伤作用弥漫分布在脑白质,以轴索损伤为主的原发性脑实质损伤[1].病症主要表现为胶质细胞簇出现、神经轴索回缩球、小灶性出血、广泛白质变性,与颅脑损伤合并,死亡率较高[2].因此,提高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的正确率,实施早诊断、早治疗,加强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治疗和预后,减少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选取我院40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进行诊断研究,对其中20例患者实施MRI诊断方法,取得了满意的诊断效果,现将诊断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2-04/2014-04收治的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研究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6~70(平均42.5±4.8)岁;车祸造成的9例,高空坠落导致7例,砸伤患者3例,钝器伤所致1例.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18~72(平均43.2±5.3)岁;车祸造成的8例,高空坠落导致6例,砸伤患者4例,钝器伤所致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20例患者CT诊断,检测仪器为GE16排螺旋CT机[3],层间距设置为10 mm,层厚为10 mm,对患者颅顶到颅底之间进行连续扫描检查,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病灶进行5 mm薄层扫描.研究组患者使用XGY(0.35T)MRI进行检查[4],参数设置在8 mm扫描距离在1.0 mm,FLAIR参数T l2000 ms、TE 120 ms、TR 6000 ms,T1WI-SE参数TR 4400ms、TE 12ms,T2WI-SE参数TR 4400ms、TE 120 ms,DWI参数TE 80 ms、TR 4000 ms、B= 10005/mmZ.两组患者检查在同一天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进行处理.检测结果用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诊断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检查后,研究组出血病灶、非出血病灶、脑皮层下病灶以及脑深部病灶检查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诊断效果比较 [n=20,n(%)]

3 讨论

目前,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据相关研究表明,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是由于颅脑连同角加速或旋转加速,导致脑组织形成剪力作用,进而产生脑内小血管或神经轴索损伤[4].通过剪力作用使基底节与内囊,小脑与脑干头端,下部脑灰质体与白质交界处等可能产生损伤的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在临床诊断中,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的主要方法是CT和MRI.CT在脑深部病灶与非出血性病灶中的诊断率明显低于MRI,MRI可以检测出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细小病灶与非出血性病灶,在检查中的敏感度和诊断率优于CT.本研究40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症为:患者受伤后处于躁动不安或昏迷现象,受外力创伤导致颅内闭合性损伤,以及没有明确定位精神异常等症状.研究患者在受伤后4~48 h送到医院进行CT或MRI检查.40例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中,CT检查病灶为89个,其中非出血病灶为8.99%,脑深部病灶为11.24%,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病灶为249个,其中非出血病灶为21.14%,脑深部病灶为24.10%,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弥漫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采用MRI的诊断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出血病灶、非出血病灶、脑皮层下病灶以及脑深部病灶的诊断效果,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君臣,马子堂,胡喜斌,等.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34):88.

[2]骆玉成.MRI多序列成像技术在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60-61.

[3]张文清,胡宴宾,符 水.弥漫性脑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评价[J].当代医学,2011,17(11):76-77.

[4]方冬秀,胡丽娟,廖凯兵,等.弥漫性轴损伤 3.0T MRI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42-1144.

【中图分类号】R651.12;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94(2015)07-062-02

收稿日期:2015-05-22;接受日期:2015-06-05

作者简介:张 倩.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Tel:0315-3530510 E-mail:yuyangr@126.com

通讯作者:于 洋.E-mail:yuy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