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本质之我见

2015-07-14肖思涵武汉理工大学43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言志本质美学

肖思涵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艺术本质之我见

肖思涵 (武汉理工大学 430000)

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从古至今一直是美学,哲学和文艺学聚讼不止,众说纷纭的一个辩证且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艺术本质的探索就像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艺术本质的研究, 以更加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借鉴从古至今中外对于艺术本质探索的经验,努力将理论结合与实际创作之中。

艺术本质;情感论; 美的本质

自古以来艺术本质观的争论不休,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人对艺术的本质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意识的不同,也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学说。虽然对于什么是艺术的本质,目前全世界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答案,,但是可以通过西方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与东方人艺术本质的理解进行对比,特别是西方艺术本质观与中国艺术本质观的对比,从中对艺术的本质做一个大致的探索。

一、西方美学中的艺术本质观

从西方美学的角度来看,关于什么是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说经历了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17世纪),这是西方美学的古代自然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及柏拉图“艺术摹仿自然论”为主,以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是自然的镜子说”为转折,突出美的实体性,艺术的客体性,认为美在于事物本身,从客观事物的角度去解释艺术。第二阶段是从启蒙运动到德国古典美学(公元18世纪—19世纪中叶),这是西方美学的近代认识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以认识论的观点改造过的“模仿论”和“镜子说”为主体,以“艺术的表现论”为转折,确定了人在其中的重要性,强调艺术的主体性。第三阶段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同时开始至今(19世纪中叶—今天),这是西方美学的现代和后现代人类(社会)本体论美学时期,这时的艺术本质理论是一曲曲无主题变奏曲,形形色色的观点的艺术本质论都被人们提出来,层出不穷,目不暇接。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家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中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如德国康德、席勒的“艺术是自由的游戏”但是把艺术仅仅归纳为游戏未免太过儿戏;德国客观主义唯心哲学家黑格尔则认为“艺术是绝对理性的感性显现”则忽视了艺术品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关系;另外,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是后现代关于艺术本质的一种解释;而弗洛伊德、容格认为“艺术是无意识的表现”,“精神分析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其提出之前还没有人意识到“潜意识的存在”。

这第三部曲构成了西方艺术界和哲学界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从客观到主观,从主观到主客观的关系学,西方美学界一直在这三方之中寻找答案。

二、中国美学中的艺术本质观

第一,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文献是《尚书·尧典》。它是总过古代最早的艺术本质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基石。言志说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的主观意志的,这种主观之合乎理法规范的思想。言志说对于后来的缘情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感物说认为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情感反应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对于言志说进行了补充。感物说对于言志说的深化在于对志产生的原因的进一步说明。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一个比较折中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

第三,缘情说的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陆机。他在《文赋》中指出“诗缘情而绮靡”。缘情说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而这种枪杆并不是儒家所规定的道德情感,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缘情说的合理性在于他对于艺术所传达的情感并没有做特别的限定,从而使主观之情能够以原生的形态得到表现,因而作品显得生机勃勃。

第四,畅神说的提出者是魏晋时期的宗斌、王微。畅神说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以一定的形象来模仿现实的自然景象,从而使欣赏者的精神舒畅。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在审美审美过程中的愉悦功能,强调审美过程中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因而,他是中国美学发展史进入了审美自觉期的杰出代表。

三、艺术本质的个人见解

在艺术本质探寻的过程中我比较欣赏俄国列夫.托尔斯泰与克罗齐的看法:“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以及卡西尔、苏珊.朗格的“符号学”,“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尽管他们的分析也不够全面,但是我认为这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的关键所在。

情感论重视人的主体意识,情感被认作是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托尔斯泰认为“感染性不但是艺术的毫无疑义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艺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中反复强调的感染力和情感在今天看来一点都不过时,除去里面关于道德、宗教等对艺术表达范围的束缚,他所讲到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家的体验和真挚,就像太阳一样永存于艺术原则的中心。这个原则能有效杜绝艺术家成为艺术从业者,杜绝写作者成为写作行业者而制造出艺术赝品。人类既是理性动物,更是情感的动物。人身上具有丰富的情感资源,喜怒哀乐融于生活的每一天。但是艺术除了需要真情的投入还需要理性的闪光才能令人深思。由此可见艺术不静静是情感的表现和符号,同时也应该有理性的注入。由此可见,艺术的本质应该是生活理性的情感再现。它包含三层意思。其一、艺术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对于生活有一定的模仿,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要将画家驱逐出境,但是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审美是需要客体的,艺术创造美同样也需要客体。其二、艺术必须依靠真挚的感情方可深入人心,艺术必须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反映,也就是审美主体在艺术品中的自我显现。其三;艺术应该有理性的注入才值得细细的回味和思索。

总之,艺术本质的探索就像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探索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艺术本质的研究, 以更加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借鉴从古至今中外对于艺术本质探索的经验,努力将理论结合与实际创作之中。

[1][波兰]符·塔达基维奇,理然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俄]车尔尼雪夫斯基,周扬译.《生活与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肖思涵(1992—),女,汉族,湖北省黄冈人,动画硕士,单位:湖北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专业,研究方向:动画的应用与发展。

猜你喜欢

言志本质美学
仝仺美学馆
言志为本
盘中的意式美学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纯白美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