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文化研究
2015-07-14四川音乐学院610000
苏 静 姜 宇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文化研究
苏 静 姜 宇 (四川音乐学院 610000)
本文从汉族民间乐舞、少数民族乐舞和中外乐舞的融合三个方面,分析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的形式美。并且透过形式美的表象挖掘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发觉它的艺术灵性和情趣,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当今社会,将中国传统乐舞服饰的创新设计发扬光大。
舞乐服饰;审美追求;文化因素
无论是早期与巫术纠缠在一起的娱神乐舞,还是后来从巫术中分离出来的娱人乐舞,乐舞服饰都属这个时代服饰中的精品。南北朝的乐舞服饰受到了这个时期文化氛围的影响,创造出一系列求新求异,充满自由想象的崭新造型。
一、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的造型语言
南北朝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使各民族乐舞文化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形成这一时代乐舞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且为乐舞服饰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乐舞来自于民间,因此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在当时的乐舞界出现了“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1的现象。这些国内、国外、中原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工都竭力想通过衣服装饰,保存音乐原来情调和气氛,所以一概遵守其民族的着装习俗。
1.汉族民间乐舞《清商乐》的服饰造型语言
《清商乐》是南北朝时期俗乐舞的总称,它是在继承汉代相和歌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及南方各地民间传统乐舞而编制的系列乐舞。《清商乐》最早是曹魏时期铜雀伎表演的音乐舞蹈,属于专业性质的表演性乐舞,表演者主要是女乐,有乐曲、歌曲和舞曲。
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清商乐”发生了许多变化。一部分被当作华夏正声对待,进入庙堂,归入雅乐。如《鞞舞》的发展变化正是如此。《鞞舞》的由来要追溯到汉代,那时鼓舞极为盛行,甚至有“逢舞必鼓”的说法。鼓舞种类众多,其中就有“鞞舞”,“鞞”字的意思是两面蒙皮的扁平小鼓,小鼓两侧各连一个绳结,转动鼓把,就能同时敲击两个鼓面而发声。山东滕县龙阳店汉代乐舞杂技画像石的上方左、右两角的舞者双手持双耳鞞,呈腾跳的状态。舞者头戴冠,形似御用乐舞人所戴的方山冠,身穿短襦,腰间束带,下着长裤,足登浅履,舞姿轻松活泼,具有娱乐的情趣。
另一部分清商乐被归为杂舞,如《白纻舞》。其舞服质地轻软,袖子很长,跳舞时,舞者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类轻盈的姿态。由于白纻舞最早出现的吴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有些地区有一种用纻麻织成的布,质地细腻,色彩洁白,那些织造白纻的女工,就用一些很简单的舞蹈动作来赞美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了白纻舞的最初形态,并在民间流传开来,所以早期的白纻舞气质清爽,舞者穿素雅的舞衣。晋代以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受到奢靡的贵族风尚的感染,这时的舞者开始穿着带有各种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戴着珠翠,甚至在舞鞋上也镶嵌珠宝,十分华丽。
无论是被归为雅乐的《鞞舞》,还是被归为杂舞的《白纻舞》,在民间乐舞《清商乐》的服饰造型中,男子或是穿交领长袍,或是穿短襦裤褶。女子服装上身穿衫、襦,腰间束带,下身穿多褶裥的长裙,裙长曳地,其服饰造型仍是遵循秦汉旧制。
2.少数民族乐舞的服饰造型语言
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民族大迁徙,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他们带来了各族的乐舞文化,中原传统乐舞也通过各种渠道向其他民族地区传播。这样,在相互融合中产生了新的乐舞。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产物。
《龟兹乐》是属今中亚、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乐舞,是当时国内少数民族音乐对中原地区影响最大的一支。其舞者“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2乐者头戴巾,穿翻领袍,腰间束带,穿小口裤,皮靴。
《西凉乐》盛行于北朝,是北方各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音乐。其舞者“平巾帻,绯褶。白舞一人,方舞四人。白舞今阙。方舞四人,假髻,玉支钗。紫丝布褶,白大口袴,五彩接袖,乌皮靴”。3甘肃酒泉丁家闸壁画中的西凉乐伎图中的三位女乐伎,梳双鬟髻,穿大袖襦裙,腰间束带;一位男乐伎,戴冠,穿曲领大袖衣。
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都极力保持自己民族的风俗,乐舞服饰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呈现出一派多元化的景象。
3.中外乐舞融合下的服饰造型语言
南北朝时期,各具特色的外国乐舞传入,其中,属《天竺乐》《高丽乐》两部最为典型。同时,来自外国的异质服饰也随之进入,与汉族传统服饰并存,并相互融合。
天竺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之一。据记载,《天竺乐》舞者“皂丝布头巾,白练襦,紫绫袴,绯帔。舞二人,辫发,朝霞袈裟,行缠,碧麻鞋。袈裟,今僧衣是也”。4托林寺是古印度高僧传播佛法的寺庙,寺中壁画上的舞女均头戴花冠,双耳著环,丰乳细腰,披帛绕肩,舞姿轻盈曼丽。
《高丽乐》是公元436年北魏征服北燕时所得,传入中原,但不完善。到了北周灭北齐时这两国的音乐继续输入,才使得《高丽乐》逐渐完备。其舞者“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辽宁辑安舞俑墓高句丽壁画中的舞者,左第一人戴折凤帽,插雉羽,穿曲襟上衣和长裤;第二、三人穿对襟长袍,展示出高丽服饰的特色。
各民族、各地区乐舞的频繁交流,促使风格各异的新音乐和新舞种的出现,形成了各种乐舞交流荟萃、异彩纷呈的局面。同时,少数民族乐舞服饰与汉族乐舞服饰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二、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的文化内涵
南北朝时期,艺术发展迅速,南朝风格华丽纤巧,北朝风格豪放粗犷。乐舞服饰从其艺术形态、艺术功能和艺术内涵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服饰本身,成为代表社会背景、寓情寄意的重要载体。
1.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的文化内涵是时代氛围的积淀
魏晋南北朝玄学崛起,人们超越礼法、俗规,疏离伦理、名节,逐渐从外部的功利世界回归内在的自我情性,视生命、天性、心意、人格为至高无上。这种时代观念的改变,决定了人的内在精神才是最高的标准和原则,而乐舞便成为人们寻找审美佳境的最好去处了。
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白纻舞,更多地展现内心情感与优美妩媚的舞姿,成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歌舞,几乎没有了政治教化成分。白纻舞以手部和腰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在大量歌颂白纻舞的诗词中,对其舞衣、舞姿、舞容均有描述,生动的再现了舞蹈的节奏感与造型美。“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制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躯巾拂尘”,舞者身着轻薄的白纻布制成的舞服,手执用同样的白纻布制的长白巾,轻歌曼舞。舞者一曲跳完,往往“妙声屡唱轻体飞,流津染面散芳菲”,不仅舞姿优美,容貌也十分诱人,“硃光灼烁照佳人,含情送意遥相亲”,舞者含笑流盼于眉目传情中,有勾魂摄魄之魅力。这种轻盈柔曼的舞蹈服装,婀娜多姿的舞蹈风格,正是南北朝时期重抒情、重神韵的典型写照。
2.汉、胡服饰文化的转移和融合
南北朝时期胡汉杂居,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乐舞服饰也深受影响。
其一是汉族服装基本遵循秦汉旧制,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乐女俑,女子头顶作十字形髻,余发下垂过耳。身穿深衣,下摆部位加一些相连接的尖角形装饰,称为髾;腰部加围裳,从围裳伸出长长的飘带,称为襳。这种装饰始于东汉,走动时可以起助长动姿的作用。而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保持本民族习。如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北魏司马金龙墓石刻棺床,司马金龙虽为汉人,但长期在北魏为官,他的墓室文物自然带有浓重的鲜卑色彩。墓中石刻十三个伎乐,身形粗壮,身披飘带,开胯曲膝,这是是游牧民族长期马上生活形成的体态。
其二是少数民族服饰向汉族服饰转移。南北朝时期,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初建政权之后,介于他们的本族穿着不足以炫耀其身份地位的显贵,便改穿汉族统治者所穿的高冠博带式的华贵服装。北魏中期在云冈开凿石窟,其中的乐舞石雕为我国石雕艺术之冠。如云冈16窟的飞天,这是云冈石窟第一期的石刻,保留着浓重的鲜卑族风貌。而二期的乐舞石雕,就有了明显的中原化的趋势。到了第三期,魏孝文帝提倡汉化,被称为汉化的鲜卑人。如云冈石窟第43窟的飞天已着汉魏服装,宽袖外有窄长袖,而非裸露之身。
其三是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各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在乐舞方面也是如此,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山西寿阳北齐厍狄回洛墓出土的陶舞俑,高鼻深目、张臂而舞,面部表情开朗兴奋,张口如歌似笑。衣似鲜卑装,袖口张宽,如中原舞服,它形象地记录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史事。
3.南北朝时期乐舞服饰受到佛教思想的冲击
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前期的几个皇帝都十分崇尚佛教。佛教崇尚人体,在着装上没有特殊的禁忌,露体状随处可见。东晋的慧远法师在《沙门袒服论》中阐述了“袒服”的缘由,其本意是维护佛家的尊严和习俗,但对于整个社会的着装风貌,特别对于以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汉文化心理,是一种解放和冲击。在佛教艺术中,如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新疆石窟等,都保存了许多北朝时期的舞蹈形象。这些宗教艺术中的舞者造型,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舞蹈风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敦煌莫高窟建窟于公元366年的十六国北凉时代,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窟中飞天女神造型深受佛教的影响。飞天又名“音乐神”,梵语称“键达婆”,通常上身赤裸,下身着裙,肩披长带,尾梢似叶状,舞姿轻盈飘逸,是西方佛教艺术与中国飞仙、羽人造型的结合,极富神幻色彩,也是中、印、中原和西域乐舞交融的见证。
宗白华在《美术散步》中谈到“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南北朝时期的审美取向为乐舞艺术带来了一派求新求异,充满自由想象的崭新景象。
三、总结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丰富的宝库,它不仅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物质文明相联系,而且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精神文明相联系。我们必须通过系统性的归纳与剖析,认真关注服饰形态中潜在的文化意味,透过表象挖掘其中历史、文化信息,发觉服饰艺术灵性和情趣。对于乐舞服饰的发展,不仅要保持服饰的民族特点,也要不断有所创新;不仅要吸收外来的元素,也不能流于媚俗;且要在服饰的掩盖和人体的适度裸露上掌握好分寸,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当今社会,将中国传统乐舞服饰文化发扬光大。
注释:
1.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463.
2.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476.
3.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475.
4.刘昫.《旧唐书·音乐志》.出版社:中华书局,201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