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在综合艺术院校的传承意义及教学模式探析
——以广西艺术学院《昆曲艺术鉴赏》课程为例
2015-07-14刘海燕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530022
刘海燕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530022)
昆曲艺术在综合艺术院校的传承意义及教学模式探析
——以广西艺术学院《昆曲艺术鉴赏》课程为例
刘海燕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530022)
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典雅的戏曲艺术以其丰厚的文学积淀、全面的演唱理论和精湛的表演技法非常值得在综合艺术院校中进行传播和教学研究。本文以笔者在广西艺术学院首次开设的《昆曲艺术鉴赏》课程为例,探讨了该课程在大学传承的意义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其目的旨在让当代艺术类大学生了解认知自己的文化传统,通过博大精深的昆曲艺术浸养涤荡学生的艺术心灵,在重视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文化涵养与学识才情,这对于提高综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昆曲艺术在综合院校的传播提供一个参考的例证。
昆曲;综合艺术院校;文化传承;教学模式
该论文是2012广西艺术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昆曲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GY91
昆曲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百戏之母”,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其独特和隽永的艺术魅力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昆曲艺术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对于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甚至美术都有极大的研究、学习和借鉴价值,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也是世界文化的经典。因此,在综合艺术院校开设《昆曲艺术鉴赏》课程无论是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还是对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来说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振兴民族精神的今天,我们重视在大学中传播昆曲这样的文化瑰宝,的确是综合艺术院校传统文化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更是高等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昆曲艺术鉴赏》课程在综合艺术院校的传承意义
(一)“文化化人、艺术养心1”昆曲这一典型的文人艺术2不仅承载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继承了中国文人的精神品格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因此,在大学校园尤其是像广西艺术学院这样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开设昆曲艺术课程对于提高艺术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昆曲所传续的艺术传统带有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所特有的“书卷气4”,其典雅浓郁的诗词曲赋饱含了士人对历史文化、人文生活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娱乐读图时代的到来,造就了整个社会和艺术圈的浮躁繁杂。面对众多的娱乐“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对感官满足的“养眼”追求,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已经不能沉下心来“修养内在”,更多的只是对技能的单一追求或是趋于利益的商业化气息浓厚。当前的艺术教育除了要重视提高对艺术技能的教学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精神涵养和艺术修养,要将“文”与“艺”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将“学识”与“才情”“智商”与“情商”相结合5,在培养艺术人才的同时培养其文化的心灵,只有将人的素质“化”高、将艺术的心境“养”高,才能创造出中国传统美学所倡导的“目击道存、养心悦耳”的高雅艺术。
(二)昆曲艺术精湛全面的演唱理论和技法值得当代民族声乐学习和借鉴
昆曲艺术作为我国的第二个戏曲高峰,其演唱技法是一个自成体系、内容繁杂、独具特色的表演理论体系。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的传统声乐演唱技术理论著作其研究的对象基本都是围绕昆曲演唱技术而展开。如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曲论著作中都有对昆曲唱论的经典阐述。笔者从研究生开始就将昆曲作为自己的主专业一样坚持学习了三年,毕业工作后又不间断的继续研习昆曲致力传统声乐文化的研究,在实践教学和学习中深感昆曲表演艺术的“气、声、字、腔、情、形”中蕴含的演唱技法是值得当代民族声乐教育者和学习者深入学习和借鉴的,只有掌握和汲取本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精粹和韵味,理解了传统音乐的文化精神之后才能将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演绎的富有艺术性,才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同时才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当前很多学者对民族声乐教学和表演上存在音色和表演方面趋于雷同且缺乏民族韵味颇有异议,笔者认为这与当前的声乐教学缺乏对传统声乐的深入挖掘和学习借鉴不无关联。
因此,笔者认为在综合艺术院校开设《昆曲艺术鉴赏》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各专业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更能在给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提供学习传统声乐的空间和氛围,从而提高其对不同风格中国声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综合艺术表现力。
二、广西艺术学院《昆曲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
(一)学分制保证的课程设置
1.学分制约束和保证
《昆曲艺术鉴赏》要作为一门课程名正言顺的进入大学的课堂,首先必须要有学分制的保证。而笔者在广艺开设的该门课程尚属学院首例,很多同学起初对昆曲这门古老的戏曲文化艺术是陌生的!因此在课程开设初期必须要有学分制作为约束和鼓励学生选课的保证,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有初步了解和认识。
2.选课目标人群定位
其次,对于课程人群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全院的艺术专业学生,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等多个专业的全院公选课程。当然有条件、有师资的院校还可以在自己所处的二级学院(如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开设昆曲艺术相关的特色必修课程,如《昆曲演唱技法与经典唱段》或者《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等。
3.课程的基本特征
对于课程的开设应该遵守以下基本特征:第一,选课原则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的自愿选择,在课程人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无学分制旁听;第二,课程开设一到两个学期,根据考勤、平时表现和活动参与以及期末考核可以获得两到四个学分;第三,课程授课形式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方向人数的多寡采取多元综合、灵活开放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
(二)多元综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戏曲艺术赏析课程多以教师的理论讲授辅之视音频的欣赏为主,这对于常规化的戏曲鉴赏教学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达和传统文化的式微,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往往对学习者本身不能起到更大的教学和启发作用。因此对于本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采用多元综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的多元综合模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1.教学内容的多元
即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采取多元视角解读昆曲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综合的视角对昆曲进行审美欣赏,并结合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昆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而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昆曲六百年》作为辅助教学的影像教材,使学生从昆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人文色彩、舞台经典、艺术传承、发展现状等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解读。这种对昆曲艺术多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不仅能够使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了解昆曲,更主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寻找与昆曲艺术的契合点。如艺文专业的同学可以结合昆曲的文学剧本和深厚的文学积淀进行学习探究;舞蹈专业可以从昆曲“无歌不舞”的舞台表演身段动作中找到中国古典舞审美和创作的原点;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更是可以从昆曲“一唱三叹”“调用水磨”的丰富润腔中学习借鉴;美术方向的学生则能能从昆曲舞台美术的写意和园林景观中寻找设计与创作的灵感。因此,多元综合的教学视角和内容更能够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也更能帮助其找到自身与传统文化的交集。
2.教学手段的多元
与教学内容相配置的是教学手段上的多元,其目的是更多的调动和加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强调艺术实践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具体可以将课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采用教师讲授、视音频影像欣赏为主;另一部分则以学生的艺术实践为主,如对昆曲经典唱段的学习、分组讨论、创意设计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因以音乐专业选修的学生居多,所以则更多的强调对昆曲经典唱段的模唱学习,选取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游园》中的唱段作为学习南曲的典型代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昆曲“水磨调”的独特韵味,在吐字行腔和抑扬顿挫中体会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其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直观形态认识。
此外,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课外的曲会雅集和专家讲座的形式配合课堂教学。如笔者就曾邀请自己在中国音乐学院就读研究生期间的昆曲导师——北方昆曲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昆曲学者,在北京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多所知名大学传播教授昆曲的张卫东教授来我院举办“大雅之音——昆曲不是戏”的艺术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欢迎,并吸引了更多的对昆曲感兴趣学生的旁听,引发了一股小小的“昆曲热”。
3.评价方式的开放多元
如上文所述,多元综合的教学模式决定了之相协调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开放多元、不拘一格。在大学校园开设昆曲等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旨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髓,让当代大学生了解、认知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能够通过昆曲这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对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综合艺术有更深的认知和得到更多文化浸染。笔者认为对于以文化鉴赏和传承为目的选修课程,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其优势就在于不把当下学生的知识性、技能性收获作为最终的评价认定,而将此课程对其思想意识、文化心态以及综合素质涵养的影响作为评价的重心。可能目前来说学习这一点昆曲艺术的相关知识或唱段对其影响不大,但是至少在其内心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通过对经典文学剧本的阅读、对传统剧目的欣赏以及对经典唱段的唱念学习,将这些与昆曲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音乐韵味慢慢的 “浸润”和“养化”到学生的艺术心灵。
三、结语
将传统文化的传播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让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我们优秀的古典文化和历史文明,都需要从课程建设和教育入手。笔者在广西艺术学院开设的《昆曲艺术鉴赏》课程尚属学院的首例,因为教学的投入认真和学生良好的反馈受到了教务部门的表彰,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总结,同时也期待更多的教师能够加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中来。笔者的初衷是在兼顾戏曲文化知识理论讲授和鉴赏的同时,突出学生的演唱实践教学和对各自专业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交集,旨在启迪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也希望能够为昆曲艺术在综合艺术院校的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例证,因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不仅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艺术工作者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
注释:
1.仲呈祥.《现代传播》,2008(150):141.
2.张卫东.《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中国文化报》,2011(6).
3.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人民日报》,2014(1).
4.5.张卫东.《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中国文化报》,2011(6).
[1]刘海燕.《试论昆曲〈牡丹亭·游园〉中闺门旦的演唱艺术研究》.《中国音乐学》,2006(2).
[2]张卫东.《赏花有时 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刘海燕(1980.10-),女,广西南宁市,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