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专业项目课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
2015-07-14武汉职业技术学院430074
辜 璇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430074)
目前的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把学生掌握熟练专业技能,符合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作为培养高职学生的标准。这种人才培养理念能帮助学生毕业后快速的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也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从短期效果上看,学校完成了其职责,得到了学生、企业及家长的认可。但对于高职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些远远不够。一味的追求技能教育,并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性,学生想要再用人单位有更好的发展,单纯的技能培养是不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德育、人文、艺术各方面同时发展才能实现真善美在其身上的有效统一。中华民族历来就拥有优秀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文明行为、良好的艺术修养,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品质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民族素养、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这些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将这些优秀的传统传承和发扬。
通过几年的项目教学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迅速,从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做设计时思维相对较局限,资料大多来源于网络,创意千篇一律,缺乏文化的熏陶和视野。二是,通过企业的反馈了解到,现在的学生相对浮躁,在与人沟通、为人处世上缺乏有效的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近两年的项目课程教学中,我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项目教学中,用“瑞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项目制作过程中,以传统元素作为设计理念
京剧是中国国粹,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了解京剧艺术。
在一年级下学期的卡通造型设计项目学习中,安排学生设计一套传统京剧卡通造型,教师会引导学生去欣赏经典京剧曲目,阅读相关剧目的故事内容、历史背景,分析人物性格、服装特色,了解京剧中小生、青衣、丑角、武生等等角色的分类,避免出现造型服装与朝代不符,与性格不称的现象,学生做足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才能准确完整的设计出符合造型特点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完成整个项目后,除了能了解符合市场规范的制作流程,掌握卡通造型设计应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了解到京剧艺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到京剧服饰中的每一个配饰所隐含的实际意义和功能,了解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内涵,学生们也慢慢的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阔了眼界,甚至会积极的去了解更多相关的历史知识、人物故事等等。
目前市场上的游戏大多以古代武侠或传奇故事为主题,也有很多动画片的人物造型也引入了很多中国京剧脸谱的元素,例如中国早起的动画片《大闹天空》、美国出品的《功夫熊猫》,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为今后进行游戏人物设计或相关的工作都有极大帮助。
二、引入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主题的项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内容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即这些传统文化的产生,有的是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有的是源于人们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共同认识,有的是源于人们的企盼和追求,还有的是源于人们的生活习俗。
案例一:在一年级的动画项目里融入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如春节、端午、中秋等等。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这些节日的由来,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和这些节日相关的事物、故事以及庆祝活动,并辅导学生将这些相关元素设计成图形图案,然后以介绍某一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将这些图形图案结合文字,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本项目是引入目前市场上日益广泛的图形动画的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图案设计、图形归纳、色彩搭配以及软件操作等能力。同时,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让学生从这些传统节日中了解中国的人文、历史、礼仪等文化内涵。
案例二:在二年级学生的插画绘本项目中,教师引入中国传统24节气的主题,虽然学生能大概知道24节气中经常听到的名字,如立春、夏至、立冬等等,但并不知道这些节气的由来和代表的是什么意思,在设计之初他们必须了解具体名称和对应的时间,搜集资料,认真阅读、掌握这些节气的由来以及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学生在做这些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也是对他们传统文化知识的一次补习。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着手开始设计插画。他们设计的插画可以是具有故事性的系列,也可以是单幅的画面,在色彩、故事内容、造型设计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有科学依据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综合文化素养。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了解了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古代订立24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几千年来,人们都是根据它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等的认识,体现了人们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人格品质,又表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和谐、和睦、友善,更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学生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主旨,具有指导后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善待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渠道。
这个项目是以插画的形式体现,最后项目的成品可以根据学生完成的具体风格做成整套的明信片、或者整套扇面,也可以作为书籍插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三、项目学习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一个民族在历史上积淀的优秀文化,往往以各种艺术作品的形式得以保留和呈现,例如书画、建筑、雕塑、音像等。这些艺术作品中,往往因为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情感意志等丰富的内容而得以长久流传后世,深入人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动画短片项目,教师前期会为学生提供中国传统花鸟工笔画,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这些画的相关信息,然后分析每一张画的作者、朝代、以及画面,将静态的画面制作成动画,要求符合其意境。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慢慢体会植物、动物的运动规律,根据环境及所要表达的意境来控制动画节奏。当学生制作流程和软件操作熟练后,学生接下来将分组完成《清明上河图》的动画,每位同学必须掌握《清明上河图》的有关背景信息,分析画面中的主要场景中每个人物的身份及动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构图、造型等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的项目成果是整幅《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将传统绘画与现代技术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的有关背景资料,将学生过去认为枯燥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知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潜移默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拓展了传统文化知识。
这个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运动规律知识和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基础项目,是受到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启发,该片中就有一段《清明上河图》的动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更明确。
通过在项目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学生深刻的认识到,过去被自己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如此丰富有趣的知识,这些知识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类型的项目课程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体会到了解这些知识对自身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项目的学习中慢慢引导学生去关注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从无意识的了解传统文化到有意识的、积极主动的探究其中的奥秘,这是艺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艺术教育不仅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而且更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求新求异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好的艺术教育,将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内在动力将不仅促进艺术自身的创新,而且也将通过辐射促进受教育者的科学创新和人文创新,促进受教育者在了解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同时,通过文化交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创新本国本民族文化,并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技能,而且也要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独立的思想。这是高职学生区别于本科学生和中职学生的重点所在。特别是艺术设计类的高职学生,创意能力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创意需要有艺术的审美力和想象力的支撑,如果不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力,你的作品始终没有新意,也毫无美感可言,那么你的设计的竞争力久而久之就会明显处于劣势。艺术设计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好的创意不是凭空出现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而这些不是一两天突击学习就能掌握的,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个空空如也的脑子,是不可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的。
在现代化的今天,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动漫作为一种视频媒介,能起到极大的文化传播的作用,作为将来动漫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最基本的文化知识素养,是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或者说是不利于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漫专业的学生,今后会从事动画、出版、美术教育等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通过项目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积累、沉淀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文化传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能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理念,使之能自觉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的项目课程,就是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使其在不自觉中了解大家认为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就业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能不断进步,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朱筱新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朱东亮著.《文化产业漫谈》.人民出版社,2014.
[3]《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