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视角下的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研究(1947-1949)

2015-07-14浙江传媒学院310018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文华张爱玲都市

聂 琦 (浙江传媒学院 310018)

商业视角下的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研究(1947-1949)

聂 琦 (浙江传媒学院 310018)

战后40年代,文华影业公司创作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虽然主题各异,但内在上却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他们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空间和生活内容、以中产阶级为描摹对象的都市生活电影形式。都市市民电影是文华影业公司的主流产品,1947-1949年间,文华公司因为良好的市场回报而持续生产此类电影,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类型化的创作面貌。本文将就都市市民电影的创作规律来分析此类影片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

市民电影;商业成就;市民趣味;叙事技巧

本文为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ZC14XJ048)的结题成果

一、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的商业成就

1947-1949,文华出品了包括《不了情》《假凤虚凰》《母与子》《太太万岁》《好夫妻》《哀乐中年》在内的6部都市市民电影。除资料不详的《好夫妻》之外,其他的5部电影都在商业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为文华40年代的迅速崛起累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

1947年2月6日,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不了情》在“沪光”“卡尔登”两个剧院开始上映,票房很好,不久,文华老总吴性栽提取了3500万元奖励给大家。作为文华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作品,《不了情》获得一致好评,有“胜利以后国产电影最最适合观众理想之巨片”1的美誉。

1947年8月21日,桑弧导演、佐临编剧的《假凤虚凰》在“大光明”“大上海”上映,在市场高奏凯歌。以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最大影院大光明电影院来说,其在1947年的卖座之冠就是《假凤虚凰》,观众达16.5万人次。后来这部影片又被导演佐临翻译成英语,配音后成为中国第一部英语拷贝送往国外放映,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一部译成外语的中国影片。当时美国《生活》杂志用了3页篇幅介绍这部影片,并登出李丽华的剧照。2

1947年12月14日,由桑弧导演、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在上海“皇后”“金城”“金都”“国际”四大影院同时上映,被称为“本年度影坛压卷之作”,取得“连日客满,卖座第一”3的好成绩。由于这部影片在当时影响之大,曾经引发了文化界的一次争论,来自极左的批评对张爱玲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文化界的批判并没有影响观众对张爱玲的喜爱程度,《太太万岁》在饱受非议的同时也赚足了眼球。

1947年10月8日,由李萍倩编导的《母与子》在上海“皇后”“大上海”戏院、“文化”会堂三个影院上映。在1948年2月15日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假座互湖社大礼堂举行的“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颁奖大会上,评选出10部优秀影片,《母与子》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前排名第三,前两名分别是“昆仑”出品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国泰”出品的《裙带风》,可见《母与子》在当时社会中引起的巨大反响。这部影片的成功客观上保证了“文华”每年出品四部影片的数量,而且由于其艺术品质上乘,也同时实现了商业上的利益。

二、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的商业密码

文华的管理机制和宣传制片策略帮助文华作品打通了进入市场的路径,但是电影作为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便要接受广大观众的检阅,文华影业是凭借什么样的商品特性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换言之,文华创作者在都市市民电影中输入了哪些商业密码从而使影片通往高票房之路,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全明星阵容

成立之初的文华公司有意识的网罗大量明星,尤其是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1947-1949年3年间,文华即与陈燕燕、刘琼、李丽华、周旋这样的电影大牌明星合作过,也网罗了石挥和卢碧云这样在话剧界首屈一指的舞台巨星,同时培养了诸如蒋天流、张伐、韩非、秦怡等初涉影坛的优秀青年演员。“明星”元素在文华都市市民电影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个别影片中甚至成为了决定一部影片风格的关键因素。

在文华的都市市民电影中,《不了情》无论在电影语言还是内涵意蕴上都不能算是最出色的一部,相比较张爱玲后来根据剧本扩写而成的《多少恨》,《不了情》在情感表达上显得生涩和突兀。但是《不了情》能够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说明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其市场回报率是由多方因素构成的,明星因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当时“文华”力邀息影多年的陈燕燕参与演出,而陈原本是为出演《假凤虚凰》而与“文华”签约的。但是她看到了剧本后,发现不是自己擅长的悲剧戏路,而拒绝出演,于是张爱玲迅速为陈燕燕写了一个新剧本,《不了情》就此诞生。可见《不了情》的“悲剧风格”是为明星“陈燕燕”量身打造的。陈燕燕在30年代因《大路》《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等多部影片走红,虽然息影多年,但是对于观众来说仍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应该说正是“陈燕燕复出之作”的定位,成为了《不了情》的最大商业卖点。在男演员上,文华选择了上海“孤岛”时期最红的男明星刘琼,1939年,在上海最有名的电影杂志《青春电影》举办的“影迷心爱的十位影星”活动中,刘琼以2527票雄居榜首4,可见红极一时。“张爱玲+桑弧+陈燕燕+刘琼”这样的明星团队,促成了《不了情》的高票房。

文华最受瞩目的明星当属有“话剧皇帝”之称的“石挥”,相比较陈燕燕的合作性质,“石挥”则是文华的专属明星。文华为石挥安排的角色都极具辨识度,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即便是如《太太万岁》和《夜店》中的嘴脸丑恶的反派角色,也能因石挥生动的表演而抢尽风头,可以看出文华在有意识的包装“石挥”,树立他实力派喜剧明星的形象。谢晋曾回忆道:“新中国成立前”石挥的片酬在老电影人里面是最高的一个”5。1948年拍完《艳阳天》以后,石挥与吴性栽续签合同,石挥提出“加薪、自己做老板和独立编导一部影片“三个要求”,这种条件在当时来说可谓不可思议。但为了能留住石挥,吴性栽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6这与吴性栽爱才惜才的个性有关,同时也证明了与石挥在“文华”举足轻重无可取代的地位。

(二)迎合市民趣味

作为以市场盈利为终极目标的民营公司,文华公司的影片首先是面对大众欣赏层面所拍摄出来的。体现在文华的都市市民电影中,就是对城市市民趣味的捕捉。

当时电影市场中真正的消费群体是中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无论是东南亚还是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等地区,都是如此。因此,文华影业公司都市市民电影的创作都是有意识地侧重于表现富有中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喜怒哀乐的生活内容。与当时风起云涌的进步电影潮流中,文华温和和中立的创作风格似乎呈现出“小众”的特点,但是结合上海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文华都市市民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市民意识却是建立对观众群体的了解基础上的“大众化”选择。在题材的选择上,文华都市市民电影正如上文所述的将大多数的上海市民阶层为表现对象,通过描绘他们的生活琐事,反映旧上海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是文华都市市民电影最热衷挖掘的主题,“家庭”则是文华最喜欢的叙事场景。

《不了情》讲述了家庭教师家茵和身为有妇之夫的男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太太万岁》讲述了中产阶级家庭中的少奶奶“陈思珍”在丈夫出轨之后游走在家人中间如何化解家庭和婚姻危机的故事;《好夫妻》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妻进入生活层面后的与破镜重圆的故事;《假凤虚凰》讲述了一对各怀鬼胎的骗子男女最后冰释前嫌的故事;《母与子》讲述了少女黄素被男朋友抛弃后,历经坎坷,成为著名的话剧演员,最终与失散多年的儿子相认的故事。《哀乐中年》讲述了小学老师陈绍常人到中年后对家庭和人生的重新思考以及与年轻女教师刘敏华的情感故事。

通过对六部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的主题分析,我发现文华的都市市民电影在通俗化的创作原则下也有着也探讨了处于发展中的市民社会伦理道德的价值评估与重建。但是文华都市电影用一种温和而非革命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柔性处理方式建立在对观众的心理把握上。事实上,以普通市民阶层为主体的观众既是期待新鲜事物的,又是保守的。《不了情》中的“婚外恋”,《假凤虚凰》中的“骗婚”,《母与子》中的“私生子”,《太太万岁》中的“二奶”,《哀乐中年》的“老少恋”,都在对传统伦常的暧昧挑战中满足了观众一定程度上的“猎奇心理”。

(三)灵活的叙事技巧

一个好的主题如果没有用合适的方式来承载也是不可能为大众所喜欢的,文华的都市市民电影非常重视剧本基础和叙事技巧,从文华对“张爱玲”“佐临”等剧作家的重用就可以看出。实际上,四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叙事技巧已经相当成熟,进一步承袭和完善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文华的都市市民电影叙事流畅、结构完整,非常注意情节的起转承合和对细节的雕琢,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总之,文华都市市民电影的通俗化叙述策略拉近了观众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是文华都市市民电影能取得观众喜爱的内在原因。

苦情戏是中国早期电影的最重要的叙事手段之一,也是中国早期观众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情》和《母与子》都是带有“苦情”元素的,但是《不了情》将“苦情”稀释在张爱玲对人情世故的洞察上,表现出来一种“淡淡的哀愁”,《母与子》将苦情转化为励志的手法,两者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苦情戏的一种变形。此外,《不了情》和《母与子》中有许多情节的设计是很见剧作者的功底的。在《不了情》中,张爱玲很注意剧情的内在关联,比如道具“花瓶”在情节上的前后呼应,又比如对家茵父亲和家茵两代人婚姻关系的对比影射。桑弧在视听语言上也有创新,比如家茵同身体内另一个自己的对话的拍摄方式,两个陈燕燕同时出现在银幕上,这种内心戏的表现形式别具匠心。

《母与子》的故事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李萍倩借鉴了话剧的表现方式制造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从影片的剧本架构来说《母与子》前半段以苦情为主,后半段转为励志,苦情到励志转变的传奇色彩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片中,李萍倩利用“对比”的方式来扩大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差异性,唤起观众对女性角色的同情和认可,从而引导观众的道德取向。

另外李萍倩在关键情节上大量运用“巧合”的方式来制造戏剧冲突。卢碧云扮演的黄素与她的“情敌”——蒋天流扮演的富小姐是“闺蜜”;蒋天流和韩立人结婚时邀请卢碧云做伴娘;三人关系悬念揭晓时三人都在场;16年后卢碧云和失散的儿子在《雷雨》中演母子;主办《雷雨》演出的戏院的老板是当年抛妻弃子的男人韩立人。可以说,“巧合”的设计是《母与子》的剧作基础,没有巧合就没有这个故事,多重巧合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电影的戏剧张力。同时,商业电影创作经验丰富的李萍倩是调动观众情绪的好手,在本片的一处关键情节中,他采用了“悬念置后”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蒋天流扮演的富家太太第一次提出要给黄素看未婚夫照片时悬念本可以揭晓,但是导演设计情节让她忘记带照片,将悬念推到三人都在场时揭晓,制造了更大的尴尬和戏剧冲突,调动了观众的观影情绪。

注释:

1.《申报》.1947.4.

2.方明光.《海上旧梦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47.

3.分别引自1947年12月6日、13日、27日上海《大公报》《申报》和《新闻报》.

4.刘澍.《刘琼、狄梵的岁月留痕》[J].大众电影,2003(11).

5.舒可文.《谢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三联生活周刊》,2008(40).

6.叶明.《文华影片公司的回忆》.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1992.

聂琦(1987-04-29),女,山东莱芜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史论,职称,研究实习员,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文华张爱玲都市
柴文华著作系列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九月雨
倪文华 作品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