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5-07-14沈玉秋
沈玉秋
吉林省渭津镇心小学校
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沈玉秋
吉林省渭津镇心小学校
动手操作是可以对数学学习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并能促进个性化发展作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数学教学中的操作,可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是化“静”的知识为“动”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动手操作;兴趣;理解;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生活化
动手操作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和知识的获得是不可缺少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学生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等多种感观共用的过程,是把一些抽象知识转化为理发化和形象化的过程,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一、儿童对外界相关知识的获取是从动手操作中获得的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新事物的好奇感促使小孩子都要进行亲身去尝试和体验,这样对事物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获得起到了了关键作用,也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时时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整体形象。动手操作尽量发挥学生好玩、好动的优势,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可使儿童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6岁—12岁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对新鲜的具体事物感兴趣,善于记忆具体的事实,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例如:在讲授“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整节课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展开,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课一开始,我在讲台上摆四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放着不同形状的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然后,让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牙膏盒、球、茶叶盒、魔方等学具摆放在相对应的立体图形前,做“找朋友”游戏。同学们既兴奋又认真,一一上台小心谨慎地把自己的学具摆在“他的朋友”旁。通过本次操作,学生们发现了相关物体所具有的特点:它们的形状相同,这样一来,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形象。课上学生“动”了,气”氛”活了,知识掌握了。可见,动手操作为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业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参与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具体地观察、操作、实验的机会,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利用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做一做等操作形式,激发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出示几个立体图形,让学生摸一摸形体上的各个面,感受一下每个面的不同形状与特点,学生的积性一下就提高了,主动参与实践中去。通过这一操作,全班同学很快总结出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点。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利用自己认识的图形拼摆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连学困生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松树来。、通过亲自操作激起了学习兴趣,并且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发现和创造。
三、在动手操作中增强独立意识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心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独立去获取知识。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充分利用学具小棒,让学生独立操作,摆出一个5,2个5,3个5……进而独立总结出: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独立编出了乘法口诀,并且留下的印象深刻。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增强了独立自主的意识。
四、动手操作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中,渗透了“实践第一”的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轻、重”一课时,我出示一个很大的辣椒和较小的胡萝卜,让学生先估算一下谁轻谁重,结果学生都认为辣椒重,然后教师因势利导,点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请2名学生到前面亲自操作,用天平称一称,结果与大家猜测的正好相反。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从实践中悟出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不但可以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从而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学好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