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熟发展为前提促进儿童语言学习
2015-07-14刘怡坤
刘怡坤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以成熟发展为前提促进儿童语言学习
刘怡坤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儿童语言有其独特的发展阶段。从强调内因论的乔姆斯基皮亚杰认知相互作用论,再到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理论,证实儿童的语言学习是以发展成熟为前提的,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者必须以尊重儿童内在生物性发展成熟的为前提为儿童的学习创造丰富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更大进步。
儿童语言发展;文化
一、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
儿童语言的发展又称为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理解和获得,对母语的口语能够听和说的能力的发展。近年来,心理语言学家运用科学的试验方法并从大量观察中得出结论:儿童语言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初生到3个月的简单发音期,第二是4到8个月的连续音阶期,第三是9到12个月的学话萌芽期,第四是一周岁以后真正的语言发展阶段。前三阶段因为不属于语言,成为“前语言时期,在第四阶段“真正的语言发展期”又可细分为单词、双词、连接语法、递归语法四个阶段。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发展的四大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是也会有交互重叠。
二、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理论介绍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儿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乔姆斯基先天语言装置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即语言能力,能将头脑中普遍语法规则转换为母语语法规则。语言运用是指说话者、听话者对语言规则的具体运用(相当于言语活动)。正因为人有先天的语言能力,后天的语言运用才有了无限的语言生成能力,即“语言创造力”。乔假设儿童有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对语言输入材料的过滤和选择,使普遍语法转变成母语的语法,并运用这些语法实现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变,使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从而使儿童能够听懂和说出从未接触过的句子。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语言产生于人类认知的成熟,语言与认知不可分离,母语习得能力仅为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发展依赖儿童对周围世界形成概念、儿童有表达意思的需要、儿童与成人交往的需要。皮亚杰等人认为语言发展是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语言的发展必须以最初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并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用熟悉的形式去理解不熟悉的话语(言语理解),用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言语产生),——与认知发展联系在一起。个体的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来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维果茨基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而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符号中介。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儿童以语言为中介来建构其自身的行为。高级心理功能都是意志性的——个体建立对记忆、感觉、思维、行动等高级心理功能过程的建立控制,使得它们都随自己的意愿。而高级心理功能的发展需要借助符号中介。
社会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由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交流决定的。该理论把儿童学习语言的环境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认为儿童是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创造者。在日常与成人间的交流同样会加深儿童对语言符号的认知和内化,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例如在每晚睡前父母与孩子们的谈话,在交谈的过程中,母亲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向积极正面的行为发展,通过暗示等方式来促进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进而使孩子自我调节言词,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三、儿童言语的社会性发展
三四岁儿童在语言发展中有着“集体独白”的现象,群体中每个孩子同时都在说话,却都没有特点的言语交流对象,这种独白中说话者不准备给他人有互动时间。之后,对话可能唤起一定的记忆,但儿童还不能对记忆内容进行探索分析。最后,儿童的谈话旨在找出解释,并且开始有了相互交织,谈话的内容更多是信息内化的结果,并不再是简单的各说各话,儿童已经可以根据对方给出的语言符号作出判断处理并给出反馈。语言通过想象这一能力产生了自主性。个体对自己自言自语可能是在发展自我控制策略。
当儿童在某一社会情景中交谈时,儿童以两种方式感受输入:直接的(通过听到他或她自己所说的话),以及通过他人的(听众的回应)。并且根据这种交流活动的双重输入,儿童能“阻止”其周围人的言语输入,发展起一种与假想的社会伙伴交流的惯例。个体创造了他们的“社会他人”——起初是一个具体但是虚构的伙伴,然后是一个抽象的去个性化的“概化的他人”。正是在这种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承担社会角色,个体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儿童是以文化为背景的语言的主动学习者
“人类心理技能——一旦自发展中产生,其性质是文化的。”露丝·本尼迪克特指出:“个体生活的历史首先是要适应由他所在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日起,他生活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和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他长大成人并参加到这种文化活动中来时,其文化的习俗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儿童的生物性发展的成熟是儿童学习的前提。先天语言装置假设条件为儿童学习语言创造了条件,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包括成熟、联系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和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四个因素,儿童的言语获得是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结果,最客观的因素就是儿童所处的文化环境。
作为教育者,必须了解儿童发展儿童规律,为习得语言创设良好的丰富的文化环境,丰富儿童的个体经验,给予儿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的自由,为其言语的习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45
[2]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46
[3]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蒙等译.文化和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刘怡坤(199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