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的艺术特色

2015-07-14邓健铭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430000湖南怀化学院美术系418000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画风花鸟工笔

邓健铭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湖南怀化学院美术系 418000)

论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的艺术特色

邓健铭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430000;湖南怀化学院美术系 418000)

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以册页、扇面等为形式的小品画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小品工笔花鸟以盈尺的画幅传达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它间接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状态,这种状态凝定为宋代的审美标准——“平和简淡”。说起工笔花鸟小品画的精美,属宋代的工笔花鸟小品画最为出彩。它没有严肃深刻的主题,也没有复杂的技法,画面各种关系的协调、精微变化为追求,为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平和简淡;精微

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笔花鸟小品画起源于唐,成熟于五代。宋代工笔花鸟画成就卓著,宋代工笔花鸟传神的表现出大千世界,这种画把历史的时代感和画作的精巧技艺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并不是作者随意的勾勒,更像是一场盛大的自然盛宴,这盛宴里夹杂着作者浓浓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将花草树木,鸟兽鱼禽有机的融合起来,融入精湛的技巧,以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对生活的感悟来将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这种画不是随意的小画,而是有思想性、技巧性、以及表现力相结合的心灵之作。作为小品画来讲,一般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点就是画风的清朗,在景物构图的技巧上并不花哨,更突显出一副干净清新之感;第二个特质便是在用墨上的轻灵简单却并不单调,技法不做作,画面轻松隽永,有较强的趣味性;第三个要注意的地方是整幅画的大小要足够精致,给人一种小而精,却足以看到画作的细致之美。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具有小中见大,微中见著,以客观、恬静、优美、舒畅的格调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工笔花鸟小品画虽然小,但却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是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一朵奇葩。

一、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的概况

以册页、扇面为形式的工笔花鸟小品画宋代大量涌现。

这小小的册页,却包含了宋代这类画作的精髓,这些个精美绝伦的画作,可以说蕴含了高雅的气质和不俗的画风,在这两宋时期,工笔花鸟小品画可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类画作不仅仅具有画家们主观的情感,更是具有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对平静生活向往的感觉,整个画风都趋向平和淡雅,自然而宁静,细致中可以窥见作者的细腻心思和高超的技艺。陶渊明在做学问上追求不求甚解,这是一种境界,然而在作画上也有此境界,可谓是“淡妆浓抹总相宜”整个画风愈来愈可以让人舒服,心神宁静,这不是一种言语可以表达的境界。这就要不得不提《宣和画谱》,这收录很多让人叹为观止的绘画作品。在期间道释,人物放在前面,但花鸟鱼虫皆可见,提及花很多人想到牡丹,是花中之王,必是风姿卓绝。梅兰竹菊更是君子象征,在这时我们不难发现画作的题材开始自觉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生活,不再是一味的风花雪月了。更加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自然之风,可以说宋代时期的工笔小品画不仅仅是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作,更是一种生活真实的艺术写照。

扇子自古以来是文人墨客偏爱之物,是一种身份与气质的象征,不仅仅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也是一种文化的彰显。到了宋代,随着工笔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加上皇帝对工笔花鸟扇面艺术的重视,工笔花鸟扇面画得到飞速发展,达到顶峰。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饱览了两宋绘画的高尚艺术。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工笔花鸟扇面画是我国传统工笔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工笔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人喜欢折柳曾情,题诗留画,也有很多人为便于收藏便将画作作在扇面上,保持原样的叫成扇,为便于收藏而装裱成小品的习称扇面。从形制上分,又有圆形的叫团扇,折叠式的叫折扇。在扇面上作画要注意力度和事物的特征勾勒,这是极其考验画家的画工的。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团扇又称“纨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上画山水楼台、草虫花鸟等。宋代在团扇上作画,由于帝王喜好,公侯相重,乃至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宋徽宗作为皇帝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当时宋徽宗,每画一扇,“六宫弟子竟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这无疑使团扇画益趋精妙。团扇画历来被视为宋代绘画艺术的缩影。折扇一名“折叠扇”,又名“聚头扇”。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称“撒扇”。折扇产生时间虽较迟,其重要性却极大。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折扇扇面少数用绢,多数用纸裱糊,便于书画创作。

二、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的艺术特点

(一)表情达意的方式

“布局和谐、笔精色妙”是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特征之一。在咫尺画幅中,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以其精严缜密的引人注目。一幅画的精致程度很大是取决于作者的布局。倘若画家具有一颗玲珑心,画图的构图则更会是胜人一筹的。在宋代的花鸟小品画中是不同于明清的画风,更显出一种难得的质朴和大气,在这股大气之间却有着让人心生敬佩之意。就算是放在现在来看,宋代小品画的构图也是让人学习的典范,让世人临摹的经典。比如很出名的《出水芙蓉图》中,更是将这种境界上的浑融展示的淋漓尽致,此画虽然只是宋代作品,但是整个画面充满了立体感,这幅画的用色上可以说也很注意,淡淡粉红色的荷花宛若在风中摇曳,让人想到一位妙龄的少女不胜凉风的娇羞,隐隐露出的青涩和恬静,不禁让人心头一暖。荷的下面倚着两片绿色的叶子,使的花和夜有着浑然天成之态,整个画面充分采用了视角的张力和思想的高度,作家用自己的灵动之思,取自然之景,用一种饱满的手笔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一种活力,一种来自生命灵魂深处的呐喊,在这画面上,在这天地间激荡回旋。其实若稍微细看下就可以发现两片叶子在用色上是有区别的,一片用色上要浓些。想来着也是画家的独具匠心,有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说整个画面的东西很是精简,但并不让人觉的单调,反儿会引起人的联想,想到整片整片的荷花,当微风轻轻吹来,整片的荷花随着风唱着生命的赞歌。这种境界里有股不可亵渎的生命的力量,看似很不经意,实则在这荷花深处的骨子里,是画家对生命的一种领悟,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坚韧而美好,这份美好和坚韧足够后世的人去感悟去学习。

“师法自然。妙得其真”是宋代工笔花鸟画的特征之二。宋代工笔花鸟画家极其注重对动植物形状情态的观察研究。画禽就“仿于老圃,朝暮观之”,画兽便“深入山间百余里,尽得天性野逸姿”。可见在作者笔下但凡万物有灵性者皆可入画,且入画时无不让人神往和惦念,特别是画家往往会很注意在细节上的勾勒。花木禽鸟在自然界那种风雪雨露中的情态,温寒饥饱的面貌被刻画的惟妙惟肖。这种精致典雅,不可多得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宛若一座里程碑样的存在。

(二)技法特征

在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的画作中不仅仅对布局结构上有严格要求,在技艺手法上更是要做到让人叹为观止,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是经过长期练习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得来的。这种技法不仅要求做到画面融合,也要体现出作者的匠心独具。宋人笔下的画作很多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我们在反复临摹中细细领会。在构图上,用色上,白描也好,重彩也罢。都有前文说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境。宋人擅以花鸟入画,这些对事物的描绘都是极其注重细节的,神态上要做到生动传神。不可呆板无趣,落入俗流。

想来在《百花图卷》中就可以看见这样出神入化的技艺。此图画面中出现了多达五十余种花卉,可谓是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画面中不仅仅有大片大片的花团,期间还点缀着蝴蝶,小虫等充满趣味的自然之物,整个画面自然可爱,雍容华贵之间有着一股子清新之态,可谓是画中精品,一改往昔繁复之风,打破了传统的画风。在图中花卉和动物的结合不显突兀,都是用一种细线勾勒。颜色层层渲染开来,宛若水墨画般一层层晕染开来。画面艳而不俗,多而不杂,整个画面浑然天成,雍容典雅。不得不说是精品之作。

淡彩花鸟画中,佚名的《枯树瞿鸟鹆图》、《枯荷脊鸟令鸟图》、李迪的《禽浴图》都是精致而娴雅的作品。《禽浴图》中八哥在盆中洗浴,在线的应用上,爪的圆线,盆上篾围的方线,以及勾羽毛的丝线,丝线加上染而有虚实变化的用墨,都极好的丰富了对象的塑造。盆内水中和盆外各有一片落下的羽毛,增添了洗浴的情趣和意味。《枯荷脊鸟令鸟图》所画池塘秋色,构图从四边向内布局,传神生动,好像可以看见 荷叶上水珠的滚动,荷叶微微的上翻,有这股慵懒清新之姿,也可看见鸟的传神勾勒,荷杆上的斑点的微微的倾斜,都可以看见秋天的色彩在慢慢发酵。特别是鸟的处理上,无论鸟身的丝毛用笔、局部粉的虚实处理、鸟身色块的精细安排,眼、嘴、翅的分染,荷杆上小毛刺方向的变化,都说明画家在分析、体会物象结构和趣味上的心血及艺术处理上的匠心,虽然是淡彩的语言,着墨不多,但一派淡秋疏荷的情致尽显,使淡彩画淡而不薄的技法得以体现。

重彩画中,又不的不提到上吴炳的《出水芙蓉图》,这幅画在用色上的大胆是出于一种对生活和技法的自信,并不是浓墨重彩的勾勒,没有姹紫嫣红的衬托,只有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淡淡红色的氤氲开来,图中只有红花绿叶,没有“莲动下渔舟”的浪漫之境,也没有“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活泼之势。就这样淡淡的展开画卷,淡淡的画风,不像是在欣赏一幅画,更像是欣赏一位少女,一位从清风里走来,着着一色绿色罗裙,脸色有着淡淡红晕,风舞着的裙角绽放着动人的姿态。这种丰满,饱和的笔调,不仅仅将荷花的气质展露无遗,更是将作者的内心隐隐折射。叶片的夜色深浅不一,在阳光在有着一种厚实不一的感觉,这种很淡的绿色有种柔和清丽之感,可以看见区别也不显得矫情。有种落落大方之美。至于在瓣上红丝和花蕊的处理上,用色更见精致,无论是从色泽、饱和度,甚至在阳光下产生的通透之感,都让人不禁赞叹。

在没骨技法上有就要提到赵佶的《枇杷山鸟图》,以及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豆花蜻蜓图》,此图是徐熙所作。静下心来观察这两幅画,不仅仅可以发现一副是用色上的注意,一个则是水墨为主的处理,再细看可见都是没骨画的一种意识形态。在绘豆花上,枝叶微微向下垂,有着一只在上歇息的蜻蜓,这种蜻蜓不是通体碧绿,而是一黄褐色的,画面很自然,没有太多渲染,但很是细腻,可以看见蜻蜓微微颤抖的翅膀上淡淡的纹路,趣味横出。

(三)表现内容

说到宋代工笔花鸟画,不得不提到著名的 “徐黄异体”一说,徐黄异体说的是徐熙和黄笙这两个画家,两个画家画风各有千秋,在黄笙的画作中多取自宫里的奇珍异兽,画风迤逦明艳,给人一种浓浓的宫廷之感,画风富丽,才高技巧,是深得统治阶层喜爱的御用画家,他善于吸取前人轻勾浓色的技法,创出有自己特色的风格。但是在徐熙的画作之中就更是一种取山野风光,田园景色,无一不可如画,是一种写意般的存在,画风肆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简单。在黄笙的著名画作《写生珍禽图》中,展示了惊为神技的绘画技巧,和饱和的表现内容。画家他一关不爱用浓墨重彩之姿,一如既往的采用了细致精巧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一副欣欣向荣发的自然之图,不算太大的画面上,用细密的线条,时柔和时凌厉,表现出多大二十多种生物,这些生物造型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神态各异,有的站立着,有的凝望远方,好像在翘首以盼,有的展开翅膀,似要直冲云霄,遨游天际,有的则静静战立,显得安静而可爱。画家他不仅仅在动物的造型上下了一番功夫,更是在大小形态上下足了功夫,好像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样,精致生动,有的型虽小,可是看了一窥见炯炯有神的眼睛,有的虽大,却也不显得笨重,反倒给人一种轻盈之感。无论是哪个视角都给人一种鲜活之感,整个画面趣味盎然。不得不说作为一个时代的标杆,他确实有货真价实的功力,也具有让人惊叹的技艺。

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黄笙,还有同为天人的徐熙。徐熙是一介布衣草民。但他画的执着和认真是让人感动的,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朝一直流行的晕淡赋色,独创“落墨”法,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使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他的一副《雪竹图》不仅仅画出意境,更是展示了自身人格,自古以来高洁雅士皆爱梅兰竹菊,他也不例外,雪后的寒冬,虽然是万物凋零之际,然而这石间的三根竹子,却有一股苍劲之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力量,一种不畏寒雪的气节。旁边也有被压弯的竹子,但不影响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这三株主竹更显得顶天立地之态。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志趣与不同的审美观点,形成了人们说的二人不同。但仔细先来不难发现二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都融入了画中。

三、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对现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深刻影响了元明清和近代的工笔花鸟画,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画史册中占据重要地位。时代发展到今天,工笔花鸟画在表现人们关爱自然,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呼唤人们热爱生命,以及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历练心性的时代意义仍然十分突出。这也决定了工笔花鸟小品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必然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必然拥有广阔的新天地,纵然时光飞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不变的是我们学习的一颗心,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可以做到不断去提高自己,只有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重温旧的典故,带着一颗敬畏的心情去体味每幅作品的魅力和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不断的去发扬悠扬的传统,才可以积蓄力量,开拓出术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方天地才能够足够的强大,这也是现在工笔花鸟小品画的发展和创新的动力。

如今的华夏大地,不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过渡,历经沧桑,包含苦楚终于走了过来,步入与世界接轨的航道,在世界范围内展示文化魅力和精神信仰,随着与外界的不断交流,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也不断吸收,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和工艺也正被世界关注和冲击,机器时代的到来,使得工笔画的发展也受到冲击。但是如果说我们能在危机中窥见希望,那么我们就有信心使工笔画不再沉沦。这种工笔画的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去遗忘,它精致美观,实用性强,我们要将这种工笔画发扬光大,让世界看见它的魅力,让世界为它惊叹,让它在现代多元素文化的冲击后,仍能绽放光彩。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几经沉浮,历经坎坷,但却依然活跃着,它很好的完成了走向现代的转变。其实不难发现,它之所以没有走向落寞,反而依旧鲜活,不得不说这和他的特点有关。画风自然精致,可让人欣赏,也可让人收藏,在技巧的处理上不是繁复的,画面的构图饱和而生动,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过时,他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了中西方结合的方法,自由的转换着色彩的变迁,带着中国绘画的原始力量,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发展中,不断博采众长,打开了一片新的发展道路,在着特定的文化时期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如今时代发展的迅速,如果想继续让工笔画发扬光大,就必须去体味画家们对每幅画倾注的心血,了解每图画的意义,而不是单纯欣赏人、景或者是物。只有这样才能学会融会贯通,才能继续使它强大下去,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四、结语

宋代工笔花鸟画是一种高度的情景结合,是一种真实形态的表现,不是真实的实,而是由心态和思想感悟所呈现的真。其优秀作品中始终有一种不可言喻的玄妙。宋代的工笔画发展历经多年,在这多年的时光里沉淀发展,终走向辉煌之境,读宋代工笔花鸟小品画,我们分明可以见到,在画面表现上精于刻画。究其根源,还是对于生活,对大自然的爱恋之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微细到虫草,在宋人看来都无不充溢着生机,蕴含着至真至美。其画风的高雅,手法技艺的凝练,就算放在如今也依旧光彩夺目,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掩埋其光辉,反而更显出其价值和生命力,要做想做一名出色的工笔花鸟画家,只有我们不断去温习经典,再加上对时代的感悟,生命的感悟,融合以精湛的技艺,大胆地去摸索,不去一味的临摹,在时光流逝的今天,只有用敢拼敢画的精神才会有新的机会,才能使这既古老又独特的画种在新时期再一次放出绚丽的光彩。

[1]范淑英,刘山花,杨兵.中国风格★中国古代绘画欣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吴传义,中国书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8.

[3]徐观复.中国绘画断代史——宋代绘画[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4]王庆生.绘画——中西文化的冲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5]艺苑掇英,宋代山水小品团扇专集[A].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7.

[6]金纳.两宋院体花鸟画教学与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王焕然,浅析宋人小品画之美[M].中州学刊,2004.09.

猜你喜欢

画风花鸟工笔
张鹏国画作品
高原秋
吴思颖工笔花鸟画作品
写意花鸟
花鸟卷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诗人玩微信,画风很奇特
画风
真实存在的怪异植物:“画风”太诡异
多情花鸟,不肯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