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研究

2015-07-14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41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于 涛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416000)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研究

于 涛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416000)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传统文化和技艺,湘西州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随着湘西州旅游的深入和发展,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进行了互动,深化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保护,但是也在互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对此提出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互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善路径选择。

湘西;苗族鼓舞;传承;民俗文化旅游;互动

前言

鼓舞是我国多个民族的表演艺术,湘西苗族舞种繁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最富盛名的是苗族鼓舞,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主要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问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和实践问题,对于湘西苗族鼓舞也同样。湘西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湘西有着丰富且浓郁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可以说是湘西首要的旅游资源,所以对于湘西州来说,保护和传承湘西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是非常重要的。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如何呢?笔者带着问题对其进行了研究。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现状

关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它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主要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有家族内部传承、拜师学艺传承等,另外,学校教学式的传承方式也是一个主要的传承方式,学校传承即在学校的体制内传承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同时,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湘西苗族鼓舞也出现在了湘西旅游的视野中,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演、表演、教学等形式活跃在旅游地中,这是一种新颖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形式,即通过旅游的方式扩大了民族民俗文化和技艺的传承范围和方式。

民俗文化旅游又叫做民族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已有民俗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旅游开发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形式,自然民俗文化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民俗文化的有效利用是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所以在旅游中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民俗文化的旅游的互动就是一脉相承的。

湘西州具有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具是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很好的天然条件,而且目前湘西州也是对外宣传主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地方。开发民俗文化的形式作为旅游,已经在这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是有利有弊的,利的方面就是利用了有效的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弊的方面是过度地开发使民俗文化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不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旅游的方式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是有利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扩大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渠道和传播范围,二是丰富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活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三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经济的效益,所以说这种方式是一举多得的方式。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互动问题

苗族鼓舞的传承需要多种方式的并进,虽然湘西苗族鼓舞在民俗文化旅游传承中得到了一定的效果以及创新,但是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湘西苗族鼓舞在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传承范围不够广,许多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还没有实行,在这方面还没有丰富的经验。目前,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还在起步阶段,民俗文化旅游是民族旅游的方面,关于苗族鼓舞与旅游的结合的经验还不多,其传承的范围也不够广,很多景区而且是民族旅游方面的景区还缺乏相关的意识,并没有将苗族鼓舞文化、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景区的旅游结合起来,以至真正的苗族鼓舞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没有得到切实的效果。

其次,传承机制不够完善,受场地、时间、人员的限制比较多,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习得。在民俗文化旅游中,苗族鼓舞的传承在其中的传承机制还不够完善,这跟缺乏经验是有关的,同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人员的重视,并,没有很好地与旅游效益结合起来,未能很好地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景区中的作用。另外,如苗族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景区的传承受到了场地、时间和人员的限制,表现在场地的缺乏、不自由,时间受旅游淡旺季的影响,以及游客也有多有少,有感兴趣的和不兴趣的,难以把握游客的心理,以至不能很好地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习得。

再次,资金的缺乏是制约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形成资金的供给机制,景区与景区的文化传习所不明确。第一,湘西州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十多个,虽然国家、省、州及相关部门虽然有一定的经费,但分给苗族鼓舞的专项费用远远不够。第二,景区并没有与传习所有相关的资金配套,没有形成自己的供给机制,以至很多苗族鼓舞、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未能及时有效地开展。这是在现代传承中制约的因素之一,也是直接的因素,因为缺乏资金,所以很多工作不能开展,在传承方面也不能顺利实施。

三、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途径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和开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应该有以下几点路径选择。

(一)宣传苗族鼓舞在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传承情况和经验,让更多民俗文化旅游点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中来,强化投引并举,让苗族鼓舞文化“活”起来。发挥政府和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苗族鼓舞在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传承情况和经验,让更多的旅游投资者和景区人员了解并熟悉这种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景区的结合互动方式,通过政府和媒体的引导,强化景区开发和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民族民俗文化参与到民俗文化旅游景区中来,真正让如苗族鼓舞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二)强化思路创新,完善传承机制,加大体验式传承活动,让苗族鼓舞文化走在旅游景区,走进游客心里。我们要让苗族鼓舞文化走出去,就要强化思路创新,一是创新机制,一个机制就是一种办法,大胆地创新,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模式,与现在的市场结合起来,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二是加大体验式传承活动,扩大影响。可以通过让游客体验苗族鼓舞的方式,让游客参与进来;加大苗族鼓舞的知名度;三是完善机制,把投入和引导机制有机统一,当地政府、旅游景区以及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便能让苗族鼓舞在现实生活中鲜活起来,为苗族鼓舞提供展示平台,引导苗族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投身于保护、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之中。

(三)提供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吸引传承人员,同时丰富传承活动,吸引旅游点的游客,让苗族鼓舞文化传下来。一是保护苗族鼓舞文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传承,要激活传承人的传承热情,聘请鼓舞文化的传承人,切实做好他们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工作,增加经济上的扶持力度,以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完善机制,在旅游景区成立苗族文化的传习、展演场所,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以使苗族鼓舞文化有地可教、有地可学、有地可演;三是加强对鼓舞文化队伍的扶持力度,免费赠送苗鼓、表演服装等演出道具等。

(四)开发旅游产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模式概括有博物馆、主题公园和实景舞台剧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等,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也备受关注。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以重视,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在旅游景区开发具有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比如苗族鼓舞的旅游品,以产生的旅游效益,这是有利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和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必然融入现代元素,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经受市场经济的考验,并根据市场规律从观念到形式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要自觉融入到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中去,融入到文化旅游业中去,在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获得更多的养分与机遇。综合上述,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服饰以及妆容等艺术形态进行分析,对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透视出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苗族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为湘西苗族民族民间艺术的发掘、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作用。同时深入研究了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民俗文化旅游的互动关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也为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政府规划下的发展道路提供指导作用,为苗族民间艺术和文化的发掘、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作用。

[1]冯展文,薛熙明.《旅游中的全球化与地方性研究进展》.载《旅游研究》,2012(03).

[2]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02).

[3]张忠.《论象脚鼓及其民族特性》.载《音乐探索》,2002.1.

[4]陈世莉.《瑶族长鼓舞文化研究——以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为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5]韦丹凤.《广西活态铜鼓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6]彭蔚.《湘西苗族鼓舞》.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7).

[7]李真.《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载《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8] 罗婉红.《湘西苗族鼓舞的生存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吉首:吉首大学,2010.

[9]陈旋.《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问题》.载《前沿》,2010.9.

[10] 潘存奎.《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载《艺海》2010(06).

湖南省民族基地开放基金招标项目《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创新与民俗文化旅游业的互动研究》(项目编号14jdzb006)

于涛(1977-),男,汉,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音乐舞蹈学院),学位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民俗文化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从山东到湘西,跨越千里的精准“滴灌”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