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牙多:做中国的哈维·韦利

2015-07-13毛亚楠

方圆 2015年13期
关键词:月牙酱油食品

毛亚楠

“将大便用水过滤,加入腐猪肉进行发酵,再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杀死发酵过程中长出的蛆虫,就得到了用来浸泡臭豆腐的酵乳。……污水排入鱼塘,密密麻麻的鲶鱼在漂着油花的废水中撕咬老鼠的尸体,在它们吃了足够多的垃圾后,被捕上岸,成为餐桌上的食物……”

这些令人恶心、后怕的文字,记载在一本名为《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书籍里,描绘着中国食品生产背后的黑幕和漏洞。

“编写了这本书,对我日常生活最大的影响就是有些东西我就不怎么去吃了,比如鸭血、猪血和肉丸。”《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编写者之一、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陈巧玲告诉《方圆》记者。

近期,这本由陈巧玲和她的团队花了近两年时间完成的31万字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出版,立刻引发关注。有人甚至拿她和柴静对比,认为“这是柴静之后,又有人在非专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陈巧玲自己倒并不觉得自己有这么伟大,“做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真正做下去你就会知道其中的价值。食品领域的专业人士那么多,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还是解决不了?那我们就想,从非专业的角度,是不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陈巧玲说。

成立“月牙多”

自从本科毕业后,陈巧玲先后在深圳比亚迪、厦门ABB等企业做过设计工程师、技术支持和销售的陈巧玲,后来考入清华。2012年,当时是清华经管学院MBA专业二年级学生的她已在北京金融街找到了毕业以后的全职工作,那是在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做一级市场投资。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这是份高薪、体面且富有挑战的工作,已足够让旁人羡慕。

可她却做出了离开金融街的决定,投身“很多人看不上”且回报慢的食品安全行业,这让不少认识她的人感到意外。

而这一切都源于2012年4月的一场不经意的讨论。

4月29日那天,是清华大学101年校庆,在经管学院组织的校庆活动中,陈巧玲和坐在她身旁的一个男生聊起了对未来的规划。男生名叫陈洪榕,当听到陈巧玲已在金融街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且留在北京想的就是“买大房开好车”时,陈洪榕并没有祝贺她,反而很直接地表示“说这话太丢人”,“清华的学生怎么能只想着买车买房呢?应该有一些事业的追求,努力做一点对社会有利的事情”。

这话刺激了陈巧玲,后来二人就“社会责任”这个话题争论开来,“谈到了在当时影响颇大的山东水污染事件,谈到环境问题,后来又聊起了食品安全”。

“即便婴儿不能说出他们对食品的想法,食品从业者也应当提供优质的食品。我认为这个就是对社会责任最好的表达,现在大家都讲社会责任,说什么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再去反哺社会。可我却觉得,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做好他本行业的本分,遵守行业底线,这便是对社会最大的反馈。”陈巧玲说。

一番激烈的头脑风暴过后,二人决定,“那我们为食品安全做点事吧”。虽然二人学的均非食品领域相关专业,但他们决定从擅长的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随后,两人成立了“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月牙多”的名字,取自民间对指甲上的月牙形“半月痕”越多身体就越健康的说法。

“不知从哪入手”的时期

“月牙多”的成立使陈巧玲的日子变了模样。项目启动后,陈巧玲回忆,曾有过一段“不知从哪入手”的时期。

“反正逢人便问他们对食品安全的看法。去食堂吃饭跟朋友聊,打车时和出租车司机聊,去批发市场找小贩聊”,经常挂在她嘴边的问题是,“你认为什么是食品安全?你对现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是怎么认识的”,得到的回答则五花八门,“有的人以为食品不安全是因为食品有添加剂,有的人说食品不安全源于施化肥农药,有的说只有有机食品才是安全的食品,更有的说只有吃自己种出来的食物才最安全”,陈巧玲发现,人们对食品安全本身存在很多非理性的判断,也没有渠道去了解食品安全的全貌。

“媒体对这方面的相关报道可能是大家了解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渠道,但媒体报道也会存在失实的情况”,所以除了看一些报道,陈巧玲也经常关注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甚至不少国外的网站,比如美国的、欧洲的。与此同时,这也促使陈巧玲在这期间读了不少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书籍,像《寂静的春天》、《丛林》等。

其中,一本名叫《保护公众健康——美国食品药品百年监管历程》的书给了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团队”新的启发。书中记载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的百年监管史。陈巧玲了解到,在19世纪,食品造假行为在美国市场上猖狂泛滥,一如今天的中国。那个时代,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时代。

从1887年到1902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创始人哈维·韦利开始向食品安全发难,并和他的同事完成了一系列食品安全监管报告,揭露食品造假手段,从而最终推动了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今天的中国,也需要有人做这样的事情”,哈维·韦利的工作及成果成了陈巧玲的榜样,“虽然不能制止食品从业者的造假行为,但是却可以将这些行为记录下来并公之于众。”陈巧玲说。

从2012年5月开始到12月,经历了近8个月的调研之后,陈巧玲和陈洪榕决定要沿着这条路往更深处走走,写出一份属于中国的食品安全档案。随后,他们开始招募志愿者,“有来了又走掉的,有最终留下来的”,陆陆续续达到现在20人的规模。但巧合的是,在这个小团队里,有做IT的在维护“月牙多”的网站,有做多媒体的在负责维护微博微信的公众号,还有的在负责调研和收集资料,却没有一个是来自食品专业的。

“我们也考虑过‘专业不专业这个问题,我们当时想,现在这个社会不缺少食品专业的人,也不缺少专家学者,但食品安全的问题为什么还是存在?那我们从非专业的角度去调研食品从业者的想法做法,或许能够发现一些不同。”陈巧玲告诉《方圆》记者。

总有愿意说的

“老板,我在写食品方面的毕业论文,您能不能帮我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面对陈巧玲这个声音甜美,笑起来露一对浅浅酒窝的女大学生,有很多人愿意跟她多聊上几句。“当然,被拒绝的次数也非常多,但到处都有做食品的人,总有愿意说的”。

“他们一般不会告诉你自己是怎样做的,都谈自己的好,但他们会跟你说别人怎样怎样做”,而后者,恰是陈巧玲想要寻找的编写档案的素材。

由于经费原因,“月牙多”外地调研的工作主要由陈巧玲和陈洪榕两人承担。两年多来,陈巧玲为“月牙多”申请延期两年毕业,也为此花掉了之前赚得的几十万元积蓄。他们去过北京、天津、浙江、山西、福建等地,走访了上百家食品企业,有时候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几个月。了解到有机食品是目前来讲最好的食品,他们就去拜访从事有机食品生产这个行业里的人。

在“中国第一农民”安金磊的传统农耕圃园里,陈巧玲找到了“家乡的味道”,“他地里都是草,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去给他拔草。耕作方式全是传统的,回归式的”。陈巧玲认为安金磊同大部分从事有机农业的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自己就是一个很纯粹的农民,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一直坚持最原始的状态去做事情,并影响着一群人。“我们很希望能把他的一些价值观传达出去。”陈巧玲说。

在安金磊那里,陈巧玲意识到自己正在探索的这个领域不单纯是食品安全与否的问题,更多的是环境的问题,而这个环节往往最容易被人们忽视。“我们觉得它非常重要,而且是不可逆的。水和土壤的污染是食物的源头,它一旦有问题,你后面的链条做得再完美,食物也不安全”,所以在《中国食品安全档案》的前两个章节里,首先探讨了水和土壤的污染。

除了调研工作,其他团队成员各有分工,有负责新闻资料收集的,有负责调研结果整理的,有分析数据的。最终,实地调研资料与新闻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形成了“档案”的主体内容。

从污土之殇到粪水浇田,从保鲜防腐“肮脏八法”到病死猪肉,从食品造假到酱油味精,从粪便调味的臭豆腐到沥青拔毛带来的畜禽肉污染……“月牙多”最终总结出26个模块,最大限度地涵盖了日常与人们切身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并以最基本、最浅显的视角对中国频发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科普。

半个专业的“食物医生”

随着这个食品安全档案项目的一步步推进,20多名“月牙多”成员如今几乎都成了半个专业的“食物医生”,陈巧玲告诉记者,“参与这件事情对大家生活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在吃的问题上会有更高的警惕”。

比如去超市选酱油,“月牙多”成员们了解到,中国市场上存在两种酱油,一类是酿造酱油,另一类是配制酱油。所谓“配制酱油”是由酿造酱油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食品添加剂等配制而成,国家对配制酱油的配料要求是,“其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0%”。“这就是说,任何酱油组成中酿造酱油比例少于50%的,均不可称为‘配制酱油,更不能作为‘酱油产品进行出售。而只要含有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成分的,必须标注为‘配制酱油,均不能标注为‘酿造酱油。”

据专家透露,酱油市场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配制酱油。然而,“月牙多”成员们走访了北京多家超市和农贸市场,竟未发现一例标注为“配制酱油”的,这不禁让人疑惑。他们把不同品牌的酱油成分一一拍下,研究其中的化学成分,“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分说明,弱化和掩盖了酱油市场鱼目混珠的真相”。

除此之外,编写“档案”积累的知识,还能应用到外出就餐。有次陈巧玲和朋友一起到一家中档餐厅吃饭,之选择那家餐厅,是因为朋友们经常去吃,感觉环境也不错,挺让人放心。席间他们点了一锅冬瓜排骨汤,大家都说味道还不错。

然而陈巧玲突然想起“档案”写过的一篇“腐肉的生意经”,里面分享过一个教大家辨别腐肉的经验:大部分腐败变质的肉只有在凑得很近的时候才能闻到异味。

陈巧玲就捞出了排骨闻了又闻,朋友们也跟着轮流闻了一番,最后断定:熬汤用的是腐肉。他们找老板投诉,后者承认并道歉,重新给他们做了一碗。

“这些事并不能说明我什么都能看得出来,在食品制作过程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是看不出来的,但是起码可以让我们保持警惕。”陈巧玲说。

“我对未来有希望”

“你们这本书里面有没有专家参与?数据可不可靠?里面有做食品的人?”当陈巧玲带着这本有31万字的书去寻找出版社时,面对出版社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的回答都是“没有”。

“不会有人看的。书不专业,不会有市场。”出版社的态度让陈巧玲感到“碰壁了”。

最后,吉林大学出版社同意出版这本书,但条件是“全部费用自付”。所以,陈巧玲等人的书只印了200本,没有公开发行。今年年初,陈巧玲拿到了书,春节过后,书的电子版就被挂在了“月牙多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的网站上。

而之后发生的事情,让“月牙多”成员们感到“受宠若惊”。

3月8日,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在微博中转发了文章《柴静之后,清华女生发布了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档案》,并评论说:“公民行动来自权力之外的起点,具有自发性,靠的是每个人的想象力和Ta本身的条件,这就不可避免带有偶然性,难以复制。值得欣慰的是,每个人都拥有这种偶然性即自身起点。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崔卫平之后,陆续有微博大V跟着推荐转发。“档案”甚至在两会期间引发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再次关注。陈巧玲每天都会收到许多消息,有采访的媒体、想买书的读者、想做指导的专家以及想加入“月牙多”的志愿者等。

从默默无闻到备受关注,“月牙多”完成了它的蜕变。“但这只是第一步”,陈巧玲告诉《方圆》记者,接下来,他们准备推出一系列丛书,包括有机篇、大米篇等,之后,他们希望能够建立一整套食品安全体系和标准,并引导食品从业者去执行。

“因为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是从食品从业者这个环节产生,而食品安全最重要的症结发生在标准执行层面。比如一个炸油条的小贩,他也许不清楚面粉使用或油炸用油的国家标准,也不知如何去检测,就算知道,也不愿意增加成本。但我们却能通过制定这一套‘标准告诉他,你炸过多少斤面粉,就该换油了,这样他们就能很直观地去理解了。”

“既实现食品安全,又能帮助生产者创造更多价值”,是“月牙多”团队努力的方向,陈巧玲对此很有信心,她最近忙着写毕业论文,她告诉记者,毕业后,她还是会继续做下去,她和她的团队也将继续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公之于众,保障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期望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食品安全问题不是一夜之间便可以解决的,陈巧玲和她的团队正在摸索做这件事情的可持续性。陈巧玲说:“其实生产出好的食物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就像我们学校餐厅的这包酸奶,完全不用添加什么东西,一样可以很好喝嘛。”

猜你喜欢

月牙酱油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我和月牙拉钩钩
月牙湾
弯月牙
造月牙
食品造假必严惩
买酱油
买酱油
买酱油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