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素材,让作文鲜、活、美

2015-07-13王胜强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5年6期
关键词:作文

王胜强

经常有学生向我抱怨写作文最愁的是没东西可写,每每提起笔,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真的是这样吗?初中生写作除了校园和家庭这两个写作素材“重灾区”,就找不到写作可用的素材了吗?答案肯定是NO!也有学生跟我吐槽说,高考作文是素材运用的主战场,中考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就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宝贵的备考时间吧?正因为有了这种想法,许多老师和同学往往忽略了素材的积累、梳理,缺失素材解读、运用技巧的教与学。

试想如果能将意蕴隽永的经典素材、鲜活生动的时事素材、充满哲思的名句妙语穿插在自己的作文中,你的大作即使算不得“高大上”,也会变得鲜、活、美,从而制胜考场。

那么,怎么运用素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素材的功效呢?运用素材要依据主题需要、表达需要,因文而异,不能简单地罗列叠加——有时“盐多也坏菜”哦!下面,我将考场常用素材根据分类逐一阐释。

一、妙用时鲜素材,让作文鲜活生动、与时俱进

时鲜素材,顾名思义就是具有时效性、新鲜感,能够折射出时代风貌的写作素材。它可以是广受瞩目的大事件,也可以是最近热炒的小风波;可以是名人轶事,也可以是市井趣闻……最简单易得的时鲜素材来源于无处不在的媒体报道。每天国内国外都发生着数不清的事情,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风波,若你有心,勤于思考,做个关心新闻,关心社会的人,你的笔下总会充满最新、最适合的素材,又怎愁写作时“无米下锅”呢?

请看2014年海南中考满分作文:

告别“舌尖上的浪费”

海南考生

人们都说中国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可以说是吃遍天下美食。可谁又知道,在这耀眼的光环背后,“舌尖上的浪费”是多么触目惊心。据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可知: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达800万吨,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1年的口粮。由此可见,“中国式浪费”是多么严重。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子的国度,历来讲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你恳求他人为你办事或者答谢有恩于你的贵人时,往往要在饭店请客,这种场合,往往都要讲排场,特意用经济实力表示所谓诚意。不管什么意图,总之,人们尽情地发挥着、表演着。豪华的饭店,精致的餐桌,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宾客之间,觥筹交错,大家都尽量多点菜,吃剩下的也没人打包带走,似乎只有这样的“剩宴”才能显出请客者的热情和大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式浪费”。

可是当我们如此奢侈浪费的时候,是否想过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挨饿?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国家实施“蛋奶工程”,本意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可是有很多学生不去珍惜,用鸡蛋“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得心安理得。据报道,全球每6秒钟就有一个儿童饿死。亲爱的同学们啊!可能就在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死去。

放眼国外,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几乎把节俭意识贯彻到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养成了“富而不骄、富而不奢”的习惯。在美国,人们参加聚会去饭店吃饭时,吃完盘中的食物意味着对厨师的赞赏,对食物的肯定;相反,如果剩有饭菜,就有可能受到处罚。在德国的食堂吃饭,不管男女老少,盘子里的食物全都吃得干干净净,颗粒不剩。德国总理默克尔出访期间,住的是普通套房,吃的是自助餐。这些做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吗?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如果吃不了,那我们就“兜着走”。

【运用点击】

本文巧借当时的热点——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拟题,新颖时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也处处紧扣这一热点,广泛联想。如开头的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间的“蛋奶工程”,美国和德国的做法,以及结尾的“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都让文章溢出了新鲜的时代气息。

【小贴士】

引入热点素材时,要避免照搬现成的新闻材料。如果引热点人物入文,应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特征,添加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如果引入热点事件写议论文,应简要概括,或作为开头引出观点,或作为观点的论据。总之,在运用时要融入属于你自己的抒情、议论,要巧取切入点,凸显动人处,做到同中见异。

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的快速变化,为我们的写作提供着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同时,若想实现妙用时鲜素材的愿景,同学们必须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勤于积累的手、敏于感悟的心。因此,我们平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提笔写作时即使揪断头发数根,最后也只得落入闭门造车或老调重弹的窘境啦!

二、活用经典素材,让作文意蕴隽永、才情洋溢

所谓经典素材,指的是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写作素材,如屈原之于爱国,乔布斯之于创新,孟母三迁之于家庭教育……与时鲜素材相比,经典素材胜在“经典”二字。经典素材可能来自同学之间的口口相传,也可能来自某部名著、某个影视作品,它还可以藏身于我们的教材课本中。许多同学的作文言之无物、读之无味,个人阅历少,找不到可写之材,那为何不尝试挖掘藏在脑海之中的那些经典写作素材的价值呢?

也许,你会认为,自己的那些积累别人也烂熟于心,写出来必定会撞车。殊不知,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必然是有其独特价值的,必定是能让大多数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如果能够巧妙解读,翻出新意,或者能够另辟蹊径,创意表达,就能够在同题作文中脱颖而出。

如2014年湖北考生《热情的生命,痛苦的精英》一文:

热情的生命,痛苦的精英

湖北考生

生活,在安排每一个人的命运时,总能维持一种平衡。热情的生命,只有在痛苦中演绎出绚丽的色彩,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才能够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睥睨人世间的风景,这就是梵高一生的写照。

他是人类社会的精英,他用充满色彩的画笔,将一个个斑斓的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告诉人们什么是火一样的热情。那一次来到巴黎,他陶醉在这里的艺术氛围中,他从一位位技艺高超的大师那里,获得了灵魂的启迪。于是,他静下心,开始调动内心深处那份对艺术的进一步理解,并逐渐培养出一种独特的情愫。他成功了,他的作品展示出一种最奔放的生命特征。

如果说生命是一次精神的怒放,那么,就应该让这份美丽一直开到荼蘼。

然而,越是怒放的生命,越要承受精神上的贫穷与苦痛。生活的艰苦,使他一生都体验着漂泊流浪的苦楚。他到过比利时的矿区,在那里,靠弟弟接济才能生活的他与贫困多病的矿工共同感受了命运的无奈;他到过阿尔,在那里,他结识了比他命运更苦的妓女西恩,但因为经济的拮据最终只能承担分手的结局。一次次的打击,使他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当他因受不了精神疾病的困扰而将枪口对准自己的胸口时,美丽的瓦兹河畔留下的,是一个永远让人怀念的英灵。

贫穷与痛苦,只能将人们的肉体打败,而灵魂上的高尚,是任何挫折都不可能征服的。

真正的艺术家,是将人生的理想寄托在一种最美好的心灵之上,正是这种信仰,让他们最终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亮丽天地。

梵高在苦痛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他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仰。在阿尔,他与同为艺术家的高更生活在一起,然而,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为了捍卫自己的见解,他在一种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向自己的对手发起了挑战,并在高更离开后将自己的左耳割下,宣泄那份对命运的控诉。虽然,他最终没能把自己从精神的泥潭里拯救出来,但透过他的作品,我们却看到了一颗最健康的灵魂。

痛苦的经历,相伴的是壮丽的色彩。只要能够扼住命运的喉咙,谁都能够创造辉煌的人生。

【运用点击】

文章以“痛苦中的精英”为写作中心,紧紧扣住材料的主旨,表明了一种对生活的健康的认识。第一段以梵高到巴黎接受艺术熏陶为素材,从“对生命的热情”这一角度,理解了他与众不同的精神品质,自然引出后面对这一观点的概括。接下来由上面的论述进行转折,选取梵高到比利时当矿工、结识妓女西恩、开枪自杀这三个素材,以简单概括的形式,展示出每个素材的内涵,并将这些素材有机统一起来,共同表现“贫穷与苦痛更能激发人的精神”这一中心。再用一个过渡性的语段,自然引出梵高在阿尔与高更交往这一素材,在具体分析时,作者将这一素材进行深入挖掘,升华出“痛苦也美丽”这一主旨,进一步深化了写作的中心。

三、穿插名句妙语,让作文底蕴尽显、文采飞扬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诗文名句、俗语警句用得多,用得熟,但不一定用得巧,用得妙。精准引用,能平添雅韵;巧妙化用,却更显高致。请看考场佳作《这里也有乐趣》中一段精彩的文字: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唐的山,大唐的水,大唐的诗,相互交融,描绘了一幅绝世的山水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势磅礴的水帘,击打着水下的磐石,那清脆的水声,是否也在为大唐文化的繁荣而鼓掌?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太白有着豁达豪放的胸襟,即使在生活上遇到许多不如意之事,他也能坦然面对,大笑释怀。正是他的豁达豪放,成就了他在大唐文学的地位,为繁盛的大唐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青莲居士的坦然,必有少陵野老的忧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圣”在风雨飘摇中忧国忧民的呼唤。李杜诗篇,千古绝唱。岁月的长河,淘尽了糟粕,沉淀下精华,这,是诗的时代,亦是才子的时代。这里,也有乐趣。

作者梦回盛唐寻找乐趣,可见在审题时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作者穿越时空,来到“这里”寻找乐趣,穿行在包括唐诗在内的大唐文化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文中诗句的引用俯拾皆是,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运用名人名言时,可以直接引用,如安徽考生《说说我自己》一文中:

朱自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同感!有时候,我喜欢跟一大群人在一起使劲儿乱侃,侃得天昏地暗。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坐在窗前看梧桐叶一片片落下,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尽管很孤独,但我很满足。

也可以化用,巧妙地将名句拆分,化作与文章风格一致的语言,如:

他(纳兰性德)只有领命,“身向榆关那畔行”,身不由己,一更一更的风雨,却抑不住他梦回故园的乡心。

【小贴士】

围绕写作主题,化用诗词名句里的文学情景、文学典故、意蕴等,以己之“意”化用他人之“境”,这样做固然能让你的文章文采斐然,但是要注意:简单地直接引用诗词名句或者名人轶事,将诗句铺排成排比语段,看似“有气势”,实则是没有真正理解诗句的内涵,不会营造诗意的情境,有堆砌素材之嫌。我们可以用“人物活动+诗句”式引用,如“陶潜锄地的手一定是很笨拙的,‘草盛豆苗稀或许就是见证”;可以用“活动+诗句+诗人”式引用,如“向辽远处望去,忽想起‘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李白”。

写作素材浩如烟海,观察近年中考命题,有些关键词就值得同学们注意:感动、阅读、自我、时光、珍惜、感恩……备战中考的过程中,对于素材积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主题将素材分类,以求达到分门别类,方便记忆,使用快捷的目的。同学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有针对性地从书籍中、网络上搜集整理有关的经典素材、时鲜素材或名言妙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晨读时加以记忆,在日常的写作训练时有意识地运用,慢慢摸索出巧用素材的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新市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