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更高效
2015-07-13余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十小学755100
余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十小学755100)
让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更高效
余静(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第十小学755100)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实效性的情境能引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完成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地受益。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因此,在创设课堂情境时,教师要把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望。要面向全体,不能只为少数学生设置;要难易适度,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摘果子”;要注意时机,可以在一节课的开头设置情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但要寻找最佳突破口;要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性,不能含糊不清。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设置一些特殊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所以创设问题情境一定要有针对性。
(一)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揭示出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拿一枚一元硬币,让学生说一说它的厚度应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用过去学过的“米”或“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都不合适。教师此时提出,应该用新的长度单位“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陌生了,同时学生也会更准确地应用这个单位。
(二)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灵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认识“0”的教学中,教师出示手偶玩具小猴子,并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小猴子到咱们班来做客,我们给它准备了两个桃儿(放在盘子里),小猴吃了一个,盘子里还有几个?(学生观察,回答:还剩一个)一会儿,小猴渴了,又吃了一个桃子,这时盘子里还有几个?(学生观察,回答:没有了)教师适时导出“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能充分地调动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的思维是无尽的,教师要根据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教师出示例题:“一个长方形花坛,它的长是6米,宽是4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教师说:同学们知道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你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于是学生就会说出多种求法:“6+4+6+4=20(米)”“6+6+4+4=20(米)”“4+4+6+6=20(米)”“6×2+4×2=20(米)”“(6+4)×2=20(米”)。此时,学生自己就能找出最后一个算式更简便一点。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寻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集思广益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四)创设悬念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设置一定的障碍,使学生在顺利地练习中,突然遇上原有知识和方法无法解决的困难。这时,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让学生把6个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学生很快用除法解答出来。教师在6个桃子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桃子,这时有7个桃子。这7个桃子怎样才能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呢?这个问题一下了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7个桃子怎样才能平均分成3份呢?教师适时地引出新课题:“有余数的除法”。此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已经明白了,分不开的最后一个桃子就是余数。这个教学环节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把抽象的要领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事物趣味化。
(一)创设激趣性游戏情境
“玩”是儿童的天性,要充分利用儿童爱玩的心理,把游戏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产生新鲜感,增强吸引力。比如,在“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安排“背一背”的游戏,同桌同学背靠背把对方背起,让对方感受到身体的重量,使学生对“千克”有了感情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合作性游戏情境
在游戏的创设过程中,合作是必要的,有时需要同桌同学合作,有时需要小组同学合作,还有时需要全班同学总动员。如在教学“数的分解”时,可以做找朋友的游戏,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同桌同学可以做“对口令”的游戏,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小组学生可以做“摆积木”的游戏……。但要注意,游戏须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创设竞赛情境,感受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竞赛。
(一)创设多人竞赛情境
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竞争中来,使他们经常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竞争中品尝参与和成功的快乐。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A:(16+9)×4、125×8×7;B:16×4+9×4、125×7×8。男同学做A组题,女同学做B组题,结果,男同学先于女同学做完。于是,学生都很快发现了这两组题的数相同,但运算顺序不同,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出简便算法,竞赛可以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参加。在竞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创设单人竞赛情境
除了分小组进行比赛外,还可以全班参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给应用题提问题的练习中,比“谁的问法最多”,又如在“笔算乘法”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这些比赛都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总之,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其创造才能,从而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大的发展。
(责编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