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何时了
2015-07-13高玉梅甘肃省靖远县教研室730600
高玉梅(甘肃省靖远县教研室730600)
例谈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何时了
高玉梅(甘肃省靖远县教研室730600)
在听评课活动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出现了大量的“泛语文”现象。教学中,教师为了营造一个“完美”的课堂,十八般武艺一起上:精彩的音像资料,逼真的画画演演,热闹的合作探究……诸如此类,纷至沓来,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繁芜的课堂,不仅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更可怕的是消耗了他们原本对语文刻骨铭心的爱。语文教学,高耗低效何时了?
片段一:A老师教学一年级上册《热带鱼》一课。在认读了八个生字、熟读了课文后,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印有热带鱼简笔画的卡片,让学生给热带鱼涂色,完成以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这个环节耗时近十分钟。
思考:这是语文课还是美术课?在这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有意义吗?一年级的语文课,识字教学是重点。那几个对教师来说特别简单的、像老朋友一样熟悉的字,对学生来说却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是“生”字,需要反复地强化:由认读、组词、说话最终落实到会写上。本节课八个生字中,要求会认的有五个:热、带、身、衣、尾,要求会写的有三个:鱼、五、巴。以前参加教材培训的时候,专家强烈要求:小学一、二年级,每节课8—10分钟的写字时间要雷打不动。所以,本节课画鱼的十分钟时间就应该确立为写字的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当堂书写。写字,对入学刚两个多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像教师想象的那么简单。写字教学承载着让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美好感情的重任。所以,每节课都要保证学生的写字时间,同时,要营造一个安静优雅的写字氛围。如:放上轻音乐,然后让学生按要求坐正,握笔,描红,临帖,在静雅的氛围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和写字的意境美,从而让学生爱写字,写好字。
片段二:B老师教学《热带鱼》一课。在学习生字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让八位学生上讲台,每位戴一个写有生字的热带鱼头饰,教师读儿歌,学生听教师读到自己所戴的生字时,马上蹲下来。然后单个字进行认读,读完后,这几个学生回到座位上,教师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八个生字,让学生再次认读。
思考:课堂上一定要用现代媒体吗?不管是现代媒体还是传统学具,其作用都是一致的——辅助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效率。在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游戏让生字融于课文又跳出课文,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辨字音,观察字形,反复认读,加深记忆。这样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游戏稍加延续,是完全可以取代后面的课件的。如:再设置一个情境:生字宝宝离开家这么长时间了,妈妈叫他回家呢,我们来帮妈妈喊生字宝宝回家好不好?然后让学生按次序读生字,戴头饰的学生依次回到座位。这样,课堂有序了,学生活起来了,效率自然也高了。
片段三:B老师教学《热带鱼》一课。在学生能够单独对课文进行背诵后,教师又设计了一个表演背文。先是让学生在座位上边模仿鱼儿摆尾边背课文,然后排着队在桌椅间穿行,最后又叫几位学生站到讲台上表演,看看下课还早,又让学生在座位上继续进行。
思考: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开发心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使枯燥的背诵有情有味,让学生在动中感受鱼儿的活泼愉快,在玩中记诵儿歌,积累语言。形式是好的,但要掌握好度,熟了就行了,多了就滥了,就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了。省下时间做什么呢?做教师布置的作业:再编一首关于热带鱼的儿歌。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完全可以将语言拓展训练当堂完成,留下作业只是给评委看的了。如:播放热带鱼自由游弋、追逐嬉戏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小小的热带鱼,穿着美丽的花衣服,在水中快乐的游来游去,好像在跳舞呢!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说:小小热带鱼,穿着花花衣。身子摇一摇,好像跳舞蹈。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看,我们也是小诗人呢!告诉学生:把我们看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一首小诗了。有方法了,有准备了,然后再迁移到花蝴蝶或小蜜蜂,学生肯定能说出稚嫩童真的小诗。如果布置作业,就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按A老师的要求画一幅简笔画,再配上自己的小诗,那就是一幅值得珍藏的作品了。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也可以充斥于广厦,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发展。教学中,如果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那是对学生生命的浪费。
片段四:C老师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个小板凳》一课。理解课文时,教师出示阅读提示:认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画出教师前后不同的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学生围桌而座,教室里很安静,再看学生的眼睛,却没有盯到书上,有的茫然的环顾左右,有的无所谓的东张西望,背对教师的还在互相做鬼脸——接下来的全班交流学生的表现不言而喻。最后教师又问了一句:“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得到了表扬”“得到了鼓励”。
思考:教师有没有从学生最后的回答中得到启示呢?我们的教学明显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拔高了教学要求,违背了教育规律,才使得学生如坠云雾,不知所措。
1.关于“默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默读要求是这样的: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到了第二学段才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2.关于“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标在第二学段才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教师所出示的阅读提示对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多记性、少悟性,朗读、背诵是他们的特长,理解感悟则是他们的短板。教材在编写上也凸显了这一特点,课文多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或以通俗易懂的儿童化语言来呈现,学生乐于记诵,易于理解。我们的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代替繁琐的分析,抓住课文与生活的连接点,唤起学生的生活储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化他为我,进行角色体验,读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蕴涵的理。
“吹尽狂沙始到金”。静心审视语文课堂的热闹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所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草盛豆苗稀”的虚假繁荣,语文的本体往往被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所遮蔽,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为了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必须要在课改的浪潮中涤荡自我,洗净铅华,回归本真,扎根于语文的土壤之中,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撑起一片绿荫。
注:此论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践研究”。课题批号:BY[2013]G015研究成果。
(责编田彩霞)